实验室管理设计性研究

时间:2022-07-09 08:41:36

实验室管理设计性研究

宁波大红鹰学院是一所民办学校,我校的大学物理课程主要面向工科类学生开设,为提高基础实验中心实验仪器的利用率,提高实验中心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本中心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所谓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指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段内,根据自己的闲暇时间,预约座位和仪器,在预约的时间段,来实验室完成实验。近年来,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实验项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设计性实验项目逐渐增加,也给中心的预约管理带了一些困难。设计性实验不同于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一般是验证性实验和统一的综合性实验,操作时间段基本固定,偏差不大。而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方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因此该类实验项目需要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任务后才能打开预约权限,而目前我们所有的实验项目预约是无限制的,那么,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基于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建构,以权限设定预约关键技术作为主要目的,实现基础实验中心网络化管理,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1设计性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基础

设计性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以下简称设计性平台,是在物理实验课程平台和开放式实验预约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一个子平台。物理实验课程平台是由我校基础实验中心自己搭建的,集实验教学与管理予一体的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三大模块,预约平台入口、资料下载区和课程介绍区。预约平台入口的功能是建立该网站与开放式实验预约平台的通道链接;资料下载区提供物理实验的各种教学资料,包括管理制度、课程资源、课程视频、相关下载、实验报告模板和联系方式;课程介绍区提供大学物理实验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开放式实验预约平台主要基于万欣实验室管理软件下的实验室开放子模块,主要包含实验项目开放设置以及自动预约审批等。设计性平台是建构在物理实验课程网络平台下,与预约平台进行数据库的对接,实现两个平台间的架构,实现设计性实验的智能化教学与管理。

2设计性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设计

设计性平台主要由教学资源共享模块、创新实验申报模块、教师审核模块、过程性资料上传模块等4个模块组成,其中过程性资料上传模块建构在预约平台中,其他3个模块建构在物理实验课程平台中。(1)资源共享模块资源共享模块中包含了设计性实验项目相关的基础实验微视频,设计性实验中相关仪器的使用说明文档,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以及设计性实验方案要求等。该模块的搭建,便于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更好的完成设计性实验教学。(2)创新实验申报模块、教师审核模块创新实验申报模块和教师审核模块,这两大模块关键技术是增设了教师审核功能,设计性实验预约资格审定功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两大基础平台间的数据库对接,流程图如图1。教师审核功能:教师审核模块去下载学生上传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的可行性给出一定的结果和评语,并进行审核。设计性实验预约资格审定的功能:审核表中包含审核意见以及“通过”与“不通过”两个按钮。教师点击“通过”按钮后,信息反馈到预约系统数据库,给该学生添加了预约设计性实验的资格。教师点击“不通过”按钮,则不反馈任何信息。设计性实验平台与预约系统数据库对接功能:审核表中填写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该信息项与预约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项一致,平台与预约系统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平台的一些信息参数对照预约系统来进行设定,保持一致性的原则。(3)过程性资料上传模块该模块可以上传对实验过程中的进展情况进行编辑,跟踪实验时时进展情况,如图2。

3结语

(1)全开放的教学模式,给设计性平台提供了更宽的利用空间。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仪器使用的管理上采用的是网络化管理,设计性平台搭建顺应开放式教学模式,同时开放式教学模式也给设计性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利用空间。(2)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零散的学习,并可以获得相关资源信息。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共享资料区获得资料,同时能随时监控空闲仪器,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空余时间,来进行申报。3、给管理教师带来了方便,不需要时时监控管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研究教学。人工安排实验申报和预约会出现某一仪器学生取消后,未及时告知,而产生闲置,或则是出现多人预定了同一仪器的错误,在面对较大的申报量的情况下,人工处理难免不及时,错误率高。而设计性平台的搭建可以减少管理教师的工作量,减少错误率,提高仪器利用率。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宝.基于共享网络空间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实研究与探索[J].2015(5):177-181

[2]盛佳南,蔡青.开放式层次化物理试验教学体系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J].2008(10):574-577

作者:吴晶晶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基础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