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论文:商业街的改造设计的思索

时间:2022-01-29 09:40:46

商业发展论文:商业街的改造设计的思索

本文作者:郑智雪工作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院

商业街区内的老社区,居住情况极为紧张,更毫无居住品质可言。对于地处“高房价”地段的老社区住户而言,其生存环境的恶劣与繁华的现代商业街景形成强烈反差。如何在改造时做到“现今生活需求”与“城市文脉延续”的双赢,是此刻老社区改造面临的艰巨任务。

尊重公众意愿,充分考虑现今生活需求社区是人、建筑、街道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空间关系,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理归宿与传统,居住群体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特质,存在着在情感上有沟通,在心理上有认同和归属感。所以,充分尊重公众意愿、全面考虑现今生活需求是对老社区改造较为理智的思考。1)通过民意调查,了解住户意愿需求。在对老社区改造的过程中,通过走访住户和发放民意调查表的方式对现居住户进行民意调查,深入了解居民居住现状和对老社区改造的需求,继而制定可行的规划措施和改造方案。针对现住居民最紧要解决的居住环境紧张的问题,通过让老社区向上蔓生,把老住户从被商业包裹窒息的老建筑中解救出来,使得老住户与商人租客分离。下部老建筑可为快节奏生活的商业区生意人提供便捷的居住环境,上部新建筑在为老住户拓宽居住面积的同时也为打造居民共享交流平台创造了可能,提升老社区的居住品质。2)根据老社区现状条件逐步改造,尽可能避免大范围拆除。面对老社区拆迁日益困难的形势,改造应针对地段的现状特点,采用“有机更新”的手段,运用保留、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避免大规模拆建对老社区的破坏。正如凯文•林奇所说:“在它的总的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的变化从未停止……这些只是过程的延续,并无最后的终结。”由此表明,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居民认同的“场所”,其形成大多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绝非立竿见影能获得的。因此,我们要珍视那些在城市中已经形成的场所,避免对其具体的体型环境作剧烈变革或任意更改。在对天津市和平区滨江道商业街老社区改造的过程中,不改变老建筑原有的街巷格局,仅拆除居民违章乱建部分,并且采用修缮性保护老建筑表皮的做法,既留存了老社区的历史记忆,又最大限度避免大拆大建。为能使新建建筑紧密连接于老建筑之上,采用对老建筑加柱的办法,既有效支撑新建建筑,同时又对老建筑起到加固作用。在新老建筑衔接的地方,选择将老建筑进行部分改造,置入垂直交通,保证新老建筑上下贯通。

在对天津市和平区滨江道商业街老社区改造的过程中,提炼出老社区建筑肌理,并以该U形肌理元素为母题对新建建筑进行发挥创作。使其平面立面化,并根据老建筑的形式走向定位新建部分,使得新建建筑根植于老建筑,保证二者的传承关系,同时又能让老社区的建筑精髓在向上蔓生过程中得以彰显。同时,提取城市建筑平面掠影,抽象成大小各异的方形,投射于新建建筑的立面开窗上,宛如一幅幅津城剪影,在城市夜空下更显精彩,如图2所示。将商业区对老社区的负面影响转为正面作用在对老社区改造之前,周边的商业环境对于老社区来讲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负作用。喧闹嘈杂的交通、熙熙攘攘的人群正时刻影响着居民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宁静祥和的居住环境正是现住居民的迫切需求。于是,在新建部分打造居民共享交流空间,此空间既是沟通每户居民的纽带亦是老社区与商业区相互作用的焦点平台。住户可在共享空间品茗休憩,体验快节奏商业区内难得的邻里间惬意的慢生活;同时亦可于共享空间内驻足远眺,感受时尚都市的繁华气息。老社区与商业区的对话,正是将商业对居民的负面影响转而变正,让老社区的住户们也能积极融入大都市的生活中,真正成为该城市的一份子,而非以抵触情绪寄居于城市一隅。在处理新老建筑衔接部分时,并不完全布满,而是部分空出,与其说是有选择的留白,不如说是改造点睛之笔,如图3所示。于留白部分打造屋顶共享空间,这既是上部住户回家的必经之地,也是下部住户的屋顶活动空间,给上部与下部居民们创造了充分的交流机会,还原快节奏生活下难能可贵的邻里之情。

城市的建设应该是有继承性的,没有了文化继承,没有了传统延续,也就没有了东方建筑的未来。通过对天津市和平区滨江道商业街老社区改造的研究,我们希望探索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更新”的工作方法和改造思路。理智的对待老社区拆迁保护与开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切实做到尊重百姓意愿,满足现今生活需求,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尤其对老社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积极地保护和利用,凝练城市肌理,有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老社区改造的可操作性、创造新旧和谐的城市空间。此番对于天津市和平区滨江道商业街老社区的改造研究是对中国式现代住宅的一次浅显的探索,这仅仅是个开始,将来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