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激励约束体制的作用原理

时间:2022-12-08 11:20:00

市场激励约束体制的作用原理

激励约束问题是在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方无法观察或测量方的努力程度,只能通过给予激励约束来促使对方提高努力程度,从而使人和委托方的目标一致,最终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方的利益。市场是由无数合同构成的复杂体系,是按照最佳利益原则配置与整合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源的交易场所,完全可以涵盖各种企业要素,并有能力对企业经营者提供充分、有效的约束。来自于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以及资本市场的竞争。

一、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激励约束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与核心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可使优秀经营者的能力与努力转化为良好的经营业绩,也只有在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下,企业的销售额、营业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等财务业绩指标才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表现如何的“晴雨表”。

充分竞争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存在,克服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经营者的工作业绩;激烈的竞争还带来了破产的威胁,使得经营者的偷懒行为被抑制。

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激励约束

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有自然、计划和市场等三种。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配置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制度匹配、配置效果较好。职业经理人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主要在于,可以利用来自产品和服务市场、资本市场的信号反馈有效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和信誉,利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导委托人合理确定以市场人力资本价格为定价基准的人报酬,以及人确定自身的心理价位,增加人违约后导致的人力资本贬值等间接(声誉)成本,并将一些不合格、信誉较差的经理人淘汰出局。

(一)竞争机制的激励约束效应

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在人进入企业契约前便开始发挥作用,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能够使人一方面因考虑到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潜在威胁而确定自身心理上的人力资本定价策略,另一方面考虑到市场识别机制将向委托人提供信息而不敢隐瞒真实的自我能力及既往业绩表现,以图加入企业契约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顺利转化并收获资本回报,从而间接约束人一旦加入企业契约便尽可能忠心尽职。

第二,能够锻造经营者的人品和能力,有助于纠正其不当行为。市场中平等、适度、积极的较量会促使其在与委托人之间的多次博弈中逐步增强职业能力、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并引导其在企业契约中采取“努力”且符合社会期待、职业角色期待和委托人期待的行为。

第三,市场推介和人才流动可以促使企业经营者自律。通过人才招聘会、大众媒体广告等信息形式以及猎头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经理人能够实现合理流动,从而在职业经理人群体和以企业为代表的委托人群体之间形成无限次博弈,完成职业经理人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一次博弈过程的实质都是人与委托人在不确定的信息下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即通过这些竞争性的博弈过程,经理人的偷懒行为会反映在未来的薪酬中,所以他们会加强自律,约束败德行为。

第四,市场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有助于保持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纯洁和战斗力。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将以“大浪淘沙”的方式迫使那些无能的企业经营者永远退出市场舞台,而对于业绩卓越的经营者,则会在名誉和收入上给予其充分的奖励和补偿。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潜在职业经理人进入经理人市场并参与企业契约。

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实现了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相容。于是,某些学者还提出了“职业经理人市场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机制”这一论断[2]。该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俨然并不完全在于对企业经营者利益的保护,可能更在于对其的监督和约束。

(二)声誉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

Fama(1980)最早提出经理人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构想,认为声誉效应会促使经理人通过努力工作提高产出,以达到提升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声誉的目标,进而增加其未来人力资本价值,因此即使没有制度的硬性约束,他们也会克尽职守、提高声誉[3]。Kreps等人利用重复博弈模型研究了声誉的激励作用,通过构造KMRW声誉模型,得出了“在多次重复委托关系条件下,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达到激励人的目的”的结论(Kreps&Wilson,1982;Milgrom&Roberts,1982)[4]。Holmstrom(1982,1999)通过研究给出了个体生命周期的重要含义(LifeCycleImplication),即经理人员越年轻,其工作越努力,因为他们更关注职业声誉的积累[5]。因此,声誉的隐性激励与约束在企业经营者职业生涯的早期效果更强,等到了一个人的最后时期(theendofone’shorizon),它很可能会消失,这也为我们常见的“59岁现象”提供解读依据。

可以说,声誉机制一方面激励企业经营者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约束的力量。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拥有经理人信用及经营档案制度(也称信用制度),能够为约束经理人行为提供必要的信息。职业经理人网络化信誉管理系统有助于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业绩评估制度,权威专家和专业机构可定期评估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并将结果存入人才库。

三、资本市场的激励约束

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存在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利润或股票价格等信息揭示出的企业价值。企业运作需要融资,潜在的贷款人、投资者、商业银行和中介机构等为确保其贷款安全回收,在发放贷款前势必要仔细审查借款企业的资信,其后也要审核企业资金运作和实际经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借款企业经理人的工作动力或压力,因为他们必须确保企业运营的效率和可获利性。只要企业需要到资本市场融资,就不会想破坏自己的声誉。所以,企业经营者不会拒绝潜在投资者、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等的劝诫和影响,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其的约束就此奏效。

在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收益,股票价格的变动是企业利润水平变化的一个可靠信号,即股票价格基本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所以,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格机制对委托—关系的影响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上的价格机制通过激励与约束两方面对企业管理层产生治理作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机制还通过价格发现、价格评价和价格修正使公司治理发挥作用。为避免经营者经营的短视行为,企业一般通过经理股票期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借助股票价格对经营者提供长期激励。投资者通过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观察和预期,可以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中的监督成本。(二)并购机制对委托—关系的影响

来自资本市场的兼并、收购等运作,会时刻威胁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如果经营不善造成股价下降,当市场价值低于实际价值时,企业外部的并购者就会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对企业发起敌意收购行动,通过更换管理层、企业重组等形式改善管理、提升经营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的真正价值。这种潜在的“被取代”风险,将会对能力不足或妄想偷懒的企业经营者构成一种威胁,迫使其增加努力程度和工作能力,并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融资机制对治理机制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融资,设计合理的融资结构能限制经营者以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其自身的利益。股权融资使股东通过投票机制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控制的有效与否与股票的集中程度、股东性质和董事会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投票比例有关。若内部控制的机制失效,股东可通过转让和出售股权的方式,强制性地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债务融资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营者的过度投资。因为过度的债务融资会使公司的成本上升,债务杠杆比例增大,而且面临付息还本的压力,公司经营者不得不谨慎对待,减少投资的随意性;否则,公司会面临破产的危险。一旦债务融资较大,公司经营者知道出资者也会加大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

结论

市场竞争是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经营者起到激励约束作用,并对其经营业绩和行为规范进行鉴别。这种鉴别和选择虽然有时会滞后,但却是客观公正的。市场机制对经营者激励约束的核心点在于,能够自动识别和选择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以及依靠声誉的力量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一个充分竞争、信息透明的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将经营者的职位交给有能力、有积极性的经理人,并实现企业发展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