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04:49

企业科技论文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1

1.1立项

该院的科技项目大多属于自主立项。科技项目立项主要根据院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结合院业务发展需要及解决勘测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一与国家的产业鼓励政策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开展引领型科技研究;二立足专业前沿,了解相关技术在国际、国内和行业中的发展水平,体现目前市场特色和先进性,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领先型科技研究;三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开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改善工艺,提高效率;四在提高工效、设计质量等方面做标准化、模块化,结合工程实际和三维设计开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每年末申报下一年度的科技项目。项目实行项目经理(即负责人)负责制,立项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立项申请(包括项目内容、所用关键技术、预期目标、成果、进度计划、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经其所在部门领导批准、院科技专责审核、分管部门的院领导批准。在所有项目中,经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集体讨论选拔出一些有技术含量、有影响、有深度的项目作为院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一般项目和院级重点项目分级管理。项目立项时,要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在较低的风险水平上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创新收益;与外单位合作开发的项目,要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和研究成果产权归属,同时分析评估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委托外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要进行招标,签订外包合同,明确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

1.2实施过程

科技项目的管理分院、室两级管理。项目在进展过程中,一般项目主要由部门领导负责协调、督促、检查项目计划实施情况。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部门)每季度对一般项目、每月对院级项目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请专家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1.3结题评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将所有项目材料(如技术报告、图纸、软件编制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准备齐全、规范,报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申请结题评审。(若因某些原因中途要取消所立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出“科标业项目撤消申请”,说明其理由,经安全技术部科技专责审核、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取消所立项目。)一般每年四季度集中进行结题评审。结题评审由安全技术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先进行形式审查,然后再由相关专家仔细审阅,提出初步意见。最后开会讨论,由评审委员会给出最终评审意见。

1.4经费

科技项目的经费来源于上级补助的专项经费和院自筹科技经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暂时按项目计列。项目经费在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时一并讨论确定。项目金为项目批准经费减去实耗成本,实耗成本指项目的直接耗用成本(不含人员的工资、“七金”)。项目金待项目完成、结题评审、项目所有材料完成归档后(评审结束一个月内)结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到项目组每个成员。对于项目组中途取消的项目,其所发生的直接耗用成本即为该项目经费。

1.5奖励

评审时,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项目根据创新性、应用性、效益性、推广性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评出优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金。科技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凡获院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的成果可以推荐向院外申报更高级别的奖项。

1.6考核

科技项目纳入综合业绩考核,安全技术部每年对各部门科技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因主观因素未按期完成的,严格按照《全面考核管理办法》,扣部门考核分。

1.7保密

对于有创新、有突破的技术,及时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进行管理。对于确认需要保护的技术及时申报专利、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申请行业专利技术。为鼓励员工开展个人创新和知识产权创作活动,专利、专有技术的成果完成人均获得相应荣誉和奖励。

2科技项目管理经验

近几年,该院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多方面零的突破。思考近年来科技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有:

(1)院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管理机构、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科技组织和管理机构、机制健全,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出台了《全面考核管理办法》、《目标管理办法》、《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2)科技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有措施,科技管理规范、扎实有效;滚动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工作目标、指标和科技计划、完成措施,指标分解到部门,研发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对科研项目与生产任务同等重视,同步安排。在众多立项的项目中,选拔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项目作为院管重点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月按项目进展计划检查实施情况,并在月度例会上公布,纳入综合业绩考核,确保按计划完成。

(3)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为科技创新铺路搭桥。近两年,随着我院科技管理力度加大,我们不定期邀请西安通大专利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专家来我院指导专利申请、著作权等有关知识产权申报方面的工作。使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申报技巧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近几年,我院修编了《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加大了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

3存在问题

虽然我院在勘测设计、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其他电力设计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与综合能力不强,项目起点和研究平台低,缺少核心技术,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很少;二是虽有大量工程技术人员,但研究型创新人才少,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设计人员重生产、轻科技,没有形成生产、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有效机制。

4设想及建议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2

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包括三个部分,即科技情报、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三个部分可以独立存在,但相互之间可以互为补充,只有将这三个部分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其中科技情报主要是以国内外电力行业的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为主,提供国内外最新产品的标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适宜使用的专利技术等。而科技档案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科研、生产和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科技成果,这是电力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让,实现科技技术有偿服务的必要条件。科技资料主要是指各种技术书籍、报刊杂志和会议论文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设备说明书也属于科技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为企业科研活动和产品开发提供得要的依据。虽然科技情报、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可以独立存在,但三者之间的存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相互转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起来,不仅有利于管理的需求,而且对于开发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统一管理,使档案和资料互为补充,而且情报和档案有效的结合起来,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有效的实现了信息共享,使科技信息资源的作用得以更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有效的显示出了具体的优势。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科技工作的最重要一部分即是企业的信息资源的管理,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科技情报资料部门更好的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信息能够活起来,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领导上也更加便利。将企业科技信息资源有效的汇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信息实现一体管理后,对于电力企业的业务建设和科学管理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加快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通过企赵博敬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黑龙江哈尔滨150024业科技信息资源集中化管理,可以建立企业信息中心,使企业的情报、档案和资料能够实现集中加工和处理,不仅确保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完整性,而且确保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2、电力企业科技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目前,电力企业大量的科技情报、资料仍以实物形式存在。如图书、各种技术文档、光盘等。所以首先要对这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科技情报资料进行有效管理。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种载体档案资料管理研究的开展。许多实物资料,如技术文档可以考虑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进行存储,从而实现对科技情报资料的数字化管理。由于科技情报、资料是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进行而不断产生和获取的,科技情报资料管理人员面对日益庞大的科技情报资料,因此,利用计算机完成科技情报资料的管理成为必然的选择,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实现了科技情报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2.1多渠道采集和处理好科技信息

收集科技信息是搞好电力企业科技信息工作的前提,是科技信息工作的先决条件,只有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收集时,主要通过走访调查、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结合企业科技开发、管理、营销的具体情况来收集、开发、加工各种科技信息。

2.2加强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

考虑到电力企业对各类科技信息的管理要求以及科技情报、资料的特点,并兼顾以往手工对科技情报、资料的管理方法,确定计算机管理科技情报资料的著录项目及格式,主要包括文件号、标题、主题词、责任者、摘要、时间、密级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对科技情报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并构建科技情报资料信息平台,该平台以上级部门建立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企业Extranet网络环境为依托,以动态网页的形式提供对科技情报的存储、查询和浏览。

2.3加强科技信息管理制度建立

健全电力企业内外科技信息网络,明确职责,归口管理。各信息网点根据企业科技开发的需要,定期把自己分工负责的科技信息通过小结、综述、报表或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到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并形成完整科技信息网络,促进电力企业科技进步。

3、结束语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模式

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现状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专业孵化器等科技产业化服务机构的统称。我国自1987年建立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孵化器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社会培育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据2004年科技部对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目前我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89个,其中部级创业中心98家,仅次于美国(1000多家),居世界第二位,拥有孵化器场地总面积1937.3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总投资227.5亿元,拥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78.8个;筹集的孵化资金33.3亿元。现有在孵企业553400家,年销售收入892.8亿元;累计毕业企业9565家,其中有20家已成为上市公司。

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是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为依托,以孵化服务和创业投资为主的新兴产业。我国科技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拥有构思或技术的创业企业不仅缺乏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而且缺乏资金、人才、管理及市场化的经验等这些内部运作机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中介服务机制(包括投融资、法律、信息咨询等)、资金筹措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人力资源机制等。目前,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研究中对人力资源机制的探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AlanHyde的研究指出美国硅谷地区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人才市场、有效的人员流动降低了地区的交流成本,提高了硅谷地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硅谷地区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企业的成长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人力资源管理的欠缺

1.组织结构非市场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组织结构是以非市场化的行政组织形式存在的。一般而言,科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但需要硬件方面的基础,更需要有专业、灵活的组织机构来应对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由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组织结构的缺陷,致使在孵企业得不到有效支持而失败的比率较大。

2.缺乏完善的激励体制

孵化器能否盈利,不仅取决于它是否采用了合适的商业模式,更取决于孵化器经理人员的素质。孵化器的经理人员只有把自己培训成为高层次的管理咨询专家,同时具有丰富的人际网络,才能更好地帮助科技创业解决其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在经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用人管理体制,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在孵企业经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的经理人员大多是准官员,也有的是留学回国的博士。尽管他们当中存在着高素质的人才,或有着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孵化器中以行政指令为主的运作方式特点,这些有着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受不到重视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离职。虽然适当比例的人才流动会促进孵化器的发展,但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将对企业的运作产生不良影响。

3.欠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是人才、技术、资金和转化模式。对于现今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人才的需求对于孵化器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许多孵化器依托高新区或由高新区组建,高新区对孵化器提供了较强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但在软件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在根据孵化器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人力资源沟通平台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因此,经常出现孵化企业寻求不到应有人才而具有丰富孵化器从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找不到合适企业的现象。

三、建立适合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特点的人力资源模式

1.改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模式

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是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前提的,但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进一步深入,其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机构不可能成为新创风险的承担主体,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实际,建立适应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新型管理模式。投资主体将从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逐步转向大学、科研机构、大企业、民间机构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模式。在这种投资模式中,创业孵化与风险投资融合将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领路人的角色,形成以市场为核心,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

2.优化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机构

现代企业的竞争集中于竞争力的较量,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保障措施在于企业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在于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因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源泉在于建立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通过组织重构分析与设计,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不断完善科技孵化器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其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特点与美国等国家成功的孵化器案例,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定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企业孵化器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确定孵化器治理结构应首先设立董事会,明确董事会的角色、责任与运作程序,并由董事会负责孵化器的战略制定,实现董事会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3.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

基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人员特点,国内外众多研究机构经过研究得出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排序为工资报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挑战性工作、公司前途与保障而稳定的工作等。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激励策略主要为:

(1)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再以金钱刺激为主,而是发展到成就和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2)在激励的方式与方法上,应强调为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

(3)在激励时间效应上,将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员工的长期正效应。

在完善孵化器激励机制的同时,我国还应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对孵化器经理层素质与能力(包括孵化器经理人员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与业绩、管理层内部知识与性格匹配等)、孵化器员工素质与能力(孵化器员工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与业绩、管理层内部知识与性格匹配等)进行评估的指标。通过孵化器内部的激励与绩效评估体系的共同运作,切实保证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进行正常孵化。

4.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本支持平台

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优秀的孵化器管理者与企业家具有较大的稀缺性,其寻找成本较大。因此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当帮助孵化企业提高这两类人力资本的存量,建立两者的人力资本支持平台。具体有三种方式:

(1)培训企业管理者。为在孵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企业家提供培训服务,增强他们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

(2)利用咨询服务。企业孵化器自身建立一套专家支持系统或者利用外部咨询专家资源,为其孵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及企业家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水平。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4

(一)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认识到资金对于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过许多工作和努力,通过颁布一些法律和政策文件从银行贷款、信用担保、税收优惠、基金支持、政府采购等途径给予中小微企业资金上的支持。我国于1999年批准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该基金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由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实施。该基金通过无偿拨款、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专门为中小企业立法,该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央财政支持专项资金。该法还原则性的规定了国家给予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支持。2005年,科技部和财政部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条件、范围与支持方式、项目申请与受理项目、立项审查、项目监督管理及验收等内容。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提出了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规定此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和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的工作任务。2007年由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定该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统计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原则性的规定了各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包括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产品和技术进出口的金融支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投资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原则性的规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包括融资担保、信贷考核、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等。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具体的规定了从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财政、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银行支持、引进外资等方面支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总的来看,从199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立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几乎每年都有法律或者文件从资金上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且力度在不断的加大。

(二)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位阶不高,基本法律少、政策文件多

到目前为止,涉及到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法律主要只有2部,一部是2003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一部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两部法律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国务院及各部委印发的关于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法律文件,虽然较多,但大都是政策性文件,没有上升到法律、行政法规这一法律位阶上来。

2.原则性规定太多而具体的规定较少,可操作性不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保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务院及各部门的规章和政策文件大多仍是原则性的规定,这些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差,难以落实,加上无法律责任规定等原因,造成虽有法律政策但是执行力不够,中小企业在资金上的困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资金的组织单一,对其法律地位缺乏规定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资金的组织为国家创立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该基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困难,但是因为其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基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其对中小企业的资金困境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虽然有创新基金的支持,但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基金的支持显得越来越不够。

4.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无法律保障

银行认为给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风险较大,信用担保机构如若给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不仅仅能分担银行的贷款风险,而且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可能性。我们国家虽然在《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规定给予担保机构资金、税收、政策的支持和优惠,但是在实践中,担保机构却很少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并没有通过法律建立一个统一的支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同时也没有确立担保机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法律地位。

二、域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保障机制的启示

1.通过立法设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当好“大管家”

美国国会早在1953年就通过立法,以小企业办公室、小型军工公司、重建融资公司、小型国防企业管理署为基础,组建了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署。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规格进一步提高。小企业署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独立机构,其经费由美国财政负担。小企业署专门为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融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是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后盾[7]。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联邦小企业署直接和间接援助的中小企业已近2000万家,到2003年底,小企业署组织的贷款存量约21.9万笔,总额超过450亿美元[8]。日本也早在1948年就制定了《中小企业厅设置法》。同年,在通商产业省设置了中小企业厅,并在通商产业省的九个地方派出机构——通商产业局商工部内设立中小企业科,各都、道、府、县也设立了商工科或中小企业科,形成了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行政组织网[9]。该法规定了中小企业厅为中央管理机构,负责全国中小企业融资、技术、担保、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2.通过立法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做好“担保人”

日本政府依据1958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与各都道府成立的信用保证协会共同组成了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时,由信用保证协会对其债务进行担保,信用保证协会承保的债务由信用保险公库进行保险,以此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10]。信用保证协会约为70%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担保,信用保险公库则为信用保证协会提供了约60%的再担保[11]。

3、通过立法规定向中小企业进行政府采购和分包,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做好“保障人”

美国1953年颁布的《小企业法》中明确规定,美国联邦采购局专门设有小企业采购代表处,专门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的商品采购。美国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采购合同的23%必须给中小企业[12]。美国还规定,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企业。50万美元以上的货物合同和100万美元以上的工程合同,中小企业都必须提交分包计划,要将合同价的40%分包给小企业[13]。

4.完善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体系

日本政府根据1949年出台的《国民金融公库法》,设立了国民金融公库,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小额贷款;1956年制定《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1953年出台《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1963年出台《中小企业基本法》,将原来的中小企业政策进一步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陆续制订了《中小企业投资扶持股份公司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扶持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等法规,后又颁布了《中小企业高度资金贷款特别会计法》等,形成完备的中小企业资金法律体系,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14]。美国政府为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方面,以《小企业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为基础,先后又制定了《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加强小企业研究与发展法》、《联邦技术转让法》、《小企业担保信贷法》等一系列法律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保驾护航。意大利于1991年10月通过《扶植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法》,该法律特别侧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给予大力支持,凡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创新投资都可享受优惠。韩国近十年来,已形成了一套从宪法的有关条款到《中小企业基本法》[15]的法律体系。

5.实施专项创新计划,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提供保障

美国实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这是一项竞争性极强的科技计划,其宗旨是帮助中小企业参与联邦研究与开发计划,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形成。它是根据美国1982年《小企业技术创新法》而制定和实施的。该法规定,凡是年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实施“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每年拨出法定的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小企业技术创新法》还规定,每年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部门,要将财政预算的1.3%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开发活动。该计划还允许某些私营投资公司可以向中小企业管理局借到3倍于自身资产的款项,并享受低息及税收优惠,从而进行风险投资。截至1995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所属的500多家小企业投资公司已向近7万个中小企业投入了约11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16]。

三、完善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议

科技创新是一个很复杂又连续的过程,涉及的面非常广,特别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资金是困扰其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因素,为了能发挥中小微企业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使其为国家为百姓造福,我们应当构建完备具体的法律体系以保障资金供应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促进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1.提升法律位阶,完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保障体系

日本1963年出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美国的《小企业法》、《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都是其国家的基本法律,这样定位能提高中小企业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为其筹集资金奠定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不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建议将此两部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更名为《中小企业基本法》,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体系的龙头,乃至整个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的龙头。借鉴日本的立法制定《中小微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里有关科技创新资金保障的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在《中小微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里予以规定,形成我国比较完整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法律保障体系。

2.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资金的组织进行多元化扩充,并明确其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来源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但是这种单一的提供资金的合法组织并不能满足中小微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的需求,应当对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创新资金的组织进行多元化扩充,除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外,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科技银行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可将科技银行定位于国家政策性银行,以保障其法律地位。

3.设立统一规范的担保机构

我国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时贷款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保难,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机构为其贷款进行担保,一般的担保机构也不太愿意为中小微企业进行担保,我们需要在法律里统一规范担保机构,引导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科技贷款进行担保。日本政府早在1958年就颁布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值得我们借鉴。

4.构建全国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

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确实可以解决银行不了解、不信任中小微企业从而不愿放贷的问题。这个全国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可以由中小微企业管理机构来承担构建,也可以通过法律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构建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

5.设立中小微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尚无全国性统一有实权的中小微企业管理机构,地方政府的中小微企业管理局或中小微企业管理科因为诸多原因无法承担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减负、税收方面的服务。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的支持力度,但效果不太理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究其原因,不是缺乏政策,也不是缺乏金融市场,而是缺乏将政策、金融市场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有效粘合的实施机制。日本和美国早就通过立法设置了全国性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从贷款、担保、减负、融资等方面为支持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议我国在基本法律规定中设立中小微企业管理局,明确其任务、职责、地位等。

6.加强投资引导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5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6

(一)人才具有相对稳定性

军工企业科技人才在从事项目、科研方向、流通及退出军工科研系统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不能完全受个体自由支配。此项特点在保证了军工企业科研系统人力资源稳定的同时,为科技人才个体本身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非正面影响。

(二)工作绩效难以衡量

军工企业在工作绩效中不具有显著特性,科研活动的过程和周期差别大,科研成果具有滞后性和不连续性,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呈现出较大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工作过程难以量化,甚至工作场所和时间也不固定。[16]

(三)团队协作意愿

科技人才作为高水平的知识员工,具有与同行专家学者进行切磋探讨的意愿,相互的沟通和知识的共享可以激发彼此灵感,促进自主创新,如果团队的结构不合理,造成了科研活动的不顺畅,会给科技人才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具有强烈的个性

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不同,科研人才不仅富于才能、精通专业,而且大多个性突出。[18]由于科研人才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组织层级的职位权威对尖端科技人才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五)较强的流动意愿

对于军工企业而言,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科技人才会产生强烈地流动意愿,即便因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等问题未能成功转职,也会对现有工作产生懈怠情绪,继而影响工作绩效。

二、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保障要素

(一)科研成就认可度

包括科研成就感,科技成果奖励,科研收入,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等。科技人才希望通过从事自主创新的科研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其自我实现需求在科研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科研条件

包括科研经费,科研团队,科研创新基地,良好的科研办公环境及完备的科研仪器设施,知识、信息与资源流通机制等。这些条件构成了军工企业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的软硬件环境,为科技人才自主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活动平台。

(三)科研成长

包括继续深造,学术交流,实践调研,职业生涯规划,挑战性的科研项目。此项因素直接体现了科技人才希望通过科研项目提高知识、能力水平的愿望。

(四)组织制度

包括企业人事,晋升制度,企业的分配制度,良好的住房条件及优厚的福利待遇等,这些条件是对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的组织制度的集中描述,涉及到组织的人事、分配、晋升、福利等制度,间接地影响了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

(五)科研自主

包括自主科研和参与决策。充分表达了作为知识型员工的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自主的进行科学研究、希望能够在科研和科研管理中拥有发言和决策权,并希望本人以及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

(六)组织结构

包括企业科研组织的形式和结构,企业行政权力和科研权力的配置等。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所处的组织结构环境,包括组织结构是否适合跨项目运作,行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比例,以及企业的各种科研组织建设是否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展开。(七)科研氛围包括企业的治学风气和科研氛围,企业主流的学术价值观。描述的是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所处的文化氛围,科研文化氛围、治学风气和主流学术价值观对科技人才从事自主创新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三、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层级分析

(一)创新组织层

军工企业的创新组织层是影响自主创新的根本因素,是激励人才创新的有利工具。该层包括企业制度、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三部分。在创新组织层面上,企业结构影响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制度又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制度和文化共同影响着军工企业的组织行为———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行为集合。

(二)创新源动力层

层内的各要素的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能力对创新成果的产出有直接的影响。其中,科研经费为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团队、创新基地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创新团队建设的根本,创新团队影响科技人才创新和成长;创新基地为创新团队提供合作空间,影响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创新成果层

作为最终成果输出,对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有反馈作用。动力机制图中间的深色部分,即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最直接表现过程;组织对科技人才进行管理,科技人才从事自主科研,自主创新的输出为创新成果。自主创新保障因素中的科研自主、科研成长、科研成就认可度和科研氛围,综合体现在“管理”和“科研”这两个过程中。

四、结论与展望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7

(1)以前瞻性、整体性、可操作性为要求,强化规划与计划编制。

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管理创新为基点,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2)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

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3)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强化项目管理。

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4)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优化情报管理。

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5)以面向应用,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优化研发管理体系。

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夯实研发管理基础,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6)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7)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8)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9)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0)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工作氛围,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2成果成效

(1)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

(3)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8

本文作者:吕新业田德录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于市场结构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垄断优势观、竞争优势观和折中观。垄断优势观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对垄断利润的追求,只有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收益,从而为高风险的活动提供持续的内部资金来源。该观点认为由于竞争不能使企业获得全部创新租金,竞争将降低企业的创新激励,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优势观则认为竞争性环境会给研发活动带来更大的激励,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投资。创新企业获得创新成果的利润越大,竞争威胁越大,企业的投资就越大,并且竞争行业的最优投资均衡在于权衡动力与阻力。折中观研究发现,的人员强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倒U形函数特征,即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的投入强度,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超过了某一临界值,市场的力量就会反过来压抑创新的投入。该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激励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动机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显现,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产学研联盟正在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地位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企业,而不再是计划中的企业,均面临生存和发展竞争。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机制,必须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以改进和创新,而不是使用垄断去达到竞争市场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创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创新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产业研发活动的全球化,会对我国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技术进步、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同时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在国内进行产业活动的环境,这都为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机遇。技术创新方面,从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参与活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对高新技术的反应不如民营企业快,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深,行政管理色彩较浓;(2)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对此不感兴趣;(3)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政策不配套,立法不健全,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关联度低,相互缺乏支持。民营企业的动机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按照创新动机,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分成三类:领先激励型创新、模仿追随型创新和生存适应型创新。②1.领先激励型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呈现可持续性。所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内部资源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组织和技术创新是超额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领先激励型创新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2.模仿追随型创新:选择模仿创新的企业必然在资源禀赋上比领先企业弱,未能拥有富余的资源,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令其不能独立承担,但是可以进行模仿追随,说明这样的企业至少没有陷入资源困境,基本上能够达到资源均衡状态。资源有限且基本达到均衡状态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追随型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宽度的大小影响模仿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模仿创新的时序差异表现为模仿能力中等的企业采取紧跟领导者行为的策略,而模仿能力较低的企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较慢,其模仿追随也会慢一步,往往在创新信息披露较多时才能进行模仿。而由于模仿收益的负外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模仿,创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迅速下降,甚至净现值为负数。所以在企业创新的博弈中,先行者往往取得高额的创新收益,跟随者则只能取得较少的收益,且模仿时序中越是靠后者收益越少,甚至收益为负而发生亏损。所以,模仿追随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小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激励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3.生存适应型创新:较差的绩效引发企业及管理层的生存危机,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强度适应性增加。当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陷入困境时,常用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推出新产品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故此时管理层更愿意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认为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引发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当企业经营绩效差时,所有者会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管强度,甚至收回控制权,没有留给管理者太多的长期投资空间和耐心。而自主创新不仅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长,而且风险也是较大的。因此,作为资源没有富余的绩差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风险小、投资周期短、有重大影响的育种科研项目。同时对大中型国有种子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应给予大力扶持。总之,民营企业十分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等因素,往往难以承担相关的任务。所以,民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和强化既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外资企业的动机分析。外资企业投资的目的可以分为六种。一是生产支撑性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提高企业在东道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多数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直接目的属于此种类型。二是技术跟踪或获取型是为了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这类机构一般倾向于设立在行业专业技术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且通常在地理区位上接近竞争对手,以从对方的知识溢出中获益,所以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出于此类目的投资基本不存在。三是资源寻求型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成本。中国廉价而又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为外资企业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中国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反映出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人才利用和人才争夺意图。四是市场导向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在跨国公司销售较多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五是战略驱动型,指的是外资企业在战略竞争的基础上,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六是政策引导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受到东道国宏观政策的影响,东道国政府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是:5%是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32%是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8%是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34%受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影响;24%为综合动机。①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机构网络,使外资企业的分支机构更加分散化。它们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开发与更新技术,保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道国拥有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将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外资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比内资企业强多少,在多数指标上甚至还远远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有力地带动内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内资企业除了设备购置费占同类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提高明显以外,其他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都没有显著上升。我国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占据的重要地位,与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存在严重的不对称。②如果引进外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外资企业对技术创新水平最大的推动,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来增加引进外资企业的规模。虽然外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GDP的产值,还能增加税收和就业,但是外资企业在大量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最终会挤压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我国的“对外开放”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外引进”,认为只要是“引进”就一定是好的。这样虽然能刺激GDP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有力地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所以,外资企业不应当是引进得越多越好,比引进规模更重要的是引进后的“质量”,即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要素而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可以分为显形溢出和隐性溢出两种。显形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本土企业研发资金、优化创新环境,即通过改善本土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系统和宏观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隐性溢出机制利用示范模仿、人才流动、竞争和联系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影响,通过增加本土企业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以及改善创新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与溢出机制相似,挤出机制是通过过度竞争、弱化关联效应、争夺研发资源、增加技术依附性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了负面影响,通过弱化本土企业创新动机、动摇创新支持系统、恶化创新环境来阻碍本土企业创新。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途径可以归纳为“示范联系”、“人才流动”和“竞争”三种,只是作用方向正好相反。①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一是内资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内资企业购买技术和出口也同样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因此继续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加入技术创新力度,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重点。二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内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对内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作用,这种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通过对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4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些行业的外资生产和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不再有显著的溢出作用。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进外资,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引进外资的有利影响也是有限度的,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行业引导,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②四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东道国的企业造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又积极地模仿和学习,以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行为和研发努力反过来又会给外资企业造成一种压力,使得它们也不得不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同时,不断地在东道国采用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利润水平。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互动行为,最终会使得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接近或赶上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水平。同时,由于东道国企业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五是外资企业机构不仅自身从事着产品与过程创新活动,还与东道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机构通过战略联盟、研发合作、产业关联、集聚作用、人才交流等形式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互补—互利、示范—模仿—学习、竞争—跟进、关联—共同发展的传递机制,促进当地机构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水平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校办企业的动机分析。校办企业是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校办企业作为促进大学和社会的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可用其收入补充大学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是高校产业收入主要支柱之一,为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校内基地建设,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保障。③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它的优势是学科齐全、信息灵通、人才济济,有一批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才,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技术储备,同时也具有实验设备齐全、仪器设备较先进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这一优势强化在企业内部。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产品能否打入市场,引导市场主流。校办高技术产业是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它不仅打破传统产业的人才结构,而且科研人员必须具有人员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攻克难关,能打硬仗。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在不断引进科技人员的同时,组织自身的科研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并且把企业精神贯彻到每一位科研人员身上,使之与企业同命运。在企业商品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加入到竞争机制中来,是校办企业强化科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内部吸引科技开发带头人,在企业内部做到科研人员优胜劣汰,使他们具有紧迫感和压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竞争创新意识。但是目前,校办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它不但需要科研力量的鼎力支持,需要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而且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校办企业由于有学校作后盾,缺少一种商业竞争意识和环境,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绝大部分校办企业没有融资渠道。

针对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分配问题,首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巩固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尽快将其比重提高到10%左右,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最后,发展与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并制定相关的创新政策。具体来说,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在知识产权方面,除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专利之外,其余的专利权应该归进行科技研发的企业所有,并且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相关要求和程序进行申请与批准。在科研经费的分担上,原则上应该按照国家最多出资40%的项目经费,其余60%由企业出资。除去直接的科研经费资助,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进行资助。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时,政府和企业要处理好科研和产业衔接的问题,保证顺利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新的科技研发,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政府科技投资方面的合作共赢。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企业还要处理好科技研发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数量及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也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例如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激励机制等。此外,针对企业和政府利益分配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实施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因为科技项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项目组织单位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在博弈过程中往往处在信息劣势的地位上。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补充管理资源的不足,丰富项目管理的手段。第三方机构通过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等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促使项目按照进度要求顺利实施,保障项目质量达到要求,降低项目执行风险;而通过为项目组织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有力监督,促使项目承担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路线,实现项目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终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9

传统电网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电力科技情报获取比较困难。目前的电网企业管理模式对外界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缺乏及时了解,造成企业内部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不仅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还浪费了本就紧张的研究资源。(2)专利信息管理不完善。无论是对内部电力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还是对外的专利检索及保护,都存在严重的时间延迟现象,具体表现为审批不及时或所更新的检索信息缺乏时效性。(3)电力故障情报上报不及时。电力故障发生时,其故障信息的上报往往会延迟,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给电网的快速恢复运行带来不利影响。(4)信息交互机制不完善。电网管理经验、电力相关知识以及一些事故案例的信息没能得到充分共享,这不利于电力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提高,给电力科技知识的传播造成了困难。

2如何创建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

2.1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

为确保电网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使所搭建的科技综合管理平台应充分体现其管理高效的特点,首先就应搭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硬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工作站。工作站应配备高端的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能够满足电网企业的多用户并发数量。配备的数据服务器要能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并采用高端容错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整个数据存储有较高的容错能力。此外,还应根据实际的访问需求,采用高带宽的光纤接入Internet,确保理论上100%在线功能地实现。最后,还应配备高性能的防火墙以确保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行的安全性,例如经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推荐的天清汉马USG一体化安全网关系统等。以上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硬件环境,为确保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2研发应用性强的业务管理软件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运用高效的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适应电网企业科技管理业务高度分散的特性,基本达到了科技业务管理的网络化。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门户登陆、电力科技信息检索、专利管理、电力情报编辑、课题协作解决和科技论坛交流等。在科技综合管理平台之上,研发的业务管理软件主要包括门户登陆和检索系统、情报信息的创建和检索系统、专利信息的申报、审批和检索系统、课题和研究协作系统、科技论坛交流、检索和评价系统等。通过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以及管理业务数据库和管理业务系统,实现了电力故障情报及时通报、电力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公布、企业对内部电力科技专利及时审批、对外部电力科技专利信息及时更新、研究成果和管理经营得以充分交流等。

3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架构

3.1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B/S架构,即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其中,浏览器对应于系统的表现层;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对应于系统的应用层;数据服务器对应系统的数据层。各层在逻辑上互相分离,通过标准接口和传输信道实现联系,便于后续功能的扩展。在这种体系结构下,系统在逻辑上由四部分组成:客户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3.1.1浏览器

浏览器是大多数互联网用户访问Internet的接口。与C/S架构相比,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具有简单易学、易于实现的特点。系统中的客户端软件可以直接采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产品,而主页界面则可以采用Java、VB、C#等语言制作美观、操作性强、动态交互的界面。用户通过浏览器以超文本(HTML)的形式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

3.1.2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负责将用户提出的请求与具体应用服务器相连接,使浏览器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应用,可以根不同的客户类型跳转到不同的主页。Web服务器可采用专用的WWW服务器。3.1.3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和维护,其作用是为各种应用提供相应的数据访问服务,它可以以分布式的形式被布置在多台服务器上,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服务器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平衡负载的目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3.2应用架构

电网企业科技管理综合平台是一个高效性、安全性、功能可扩充性要求很强的综合管理系统。整个平台分为互联网和局域网两部分,其中电力科技信息采集和电力科技专利检索等应用服务器与Internet相连;而门户登陆、电力故障情报检索编辑、电力科技专利申报、科技论坛交流等应用服务器设置在局域网,通过用户登录到不同的门户主页来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平台从功能组成上可以划分为1个门户和六大应用模块(综合门户、信息检索、专利管理、情报编辑、课题协作和科技论坛),从而形成平台应用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平台功能设计

4.1建立各个部门的资源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力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必要根据各个部门的职能需求建立相应的资源库。资源库负责追踪并更新国内外电力科技发展最前沿的知识和一些典型案例,并在用户进行检索时能够及时反馈给用户。这极大地方便了电力工作者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节省了大量个人在资源查找上所浪费的时间。

4.2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

建立课题研究协作平台就是为广大电力工作者提供一个协作研究课题的平台。这个平台支持任意用户将自己所感兴趣或缺乏合理解决方案的课题到其上,然后通过众多电力工作者的共同研究与交流,得到一个最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题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还通过协作交流这一模式提升了参与者的相关电力知识层次。

4.3建立电网管理模式

企业科技论文范文篇10

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包括立项、实施、验收到成果的全部过程.

1.1项目可研立项阶段

科技项目可研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上报;科技项目经费估算编制与上报;科技项目可研汇报有声幻灯片的制作与上报;科技项目计划简表的填写与上报等.科技项目立项要求按照相关科技项目管理规定进行,以供电企业的发展重点为重点,不得与本企业发展战略、法规相违背.重点应明确项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成果形式和经费预算等.

1.2项目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科技项目任务书的编制与签订;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审查;项目物资和服务采购材料的制作与审查;项目外委合同签订等.实施阶段要求科技管理部门依照上述形成的文件,根据有关科技项目管理规定,及时了解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检查,与项目下达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等及时沟通有关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1.3项目验收阶段

科技项目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完成全套科技项目验收文档的编制与审查,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费决算报告、审计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项目验收报告(草稿),以及项目验收汇报幻灯片等的制作,在项目验收材料准备完毕并自查合格后,请示项目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科技项目验收阶段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组织有关结题验收事宜,并及时向科技项目管理部门请示,根据科技项目下达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织、协调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科技项目验收后还需要为科技项目档案归档,具体内容如下.(1)项目实施阶段审批文件、任务书、合同书、重要的会议记录和来往文函,项目(课题)实施方案.科研实验的主要原始记录、源程序、设计文件、图纸和技术工艺、基础资料、计算材料、阶段研究实验报告.(2)验收阶段项目(课题)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论文和专著、测试报告、项目(课题)经费决算、验收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专利文件.(3)与各阶段有关的文件专业会议文件、样品目录、照片、声像材料等.科技项目结项阶段要求档案归档材料全面真实及时.

1.4成果管理阶段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并经过同行专家评审或鉴定,确认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它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重演性和完整性.科技成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成果登记、成果奖励,以及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其中评价是基础,奖励是中心,成果推广与转化是目的.成果管理主要是对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的管理,二者紧密相联,科技成果评价为奖励提供支撑,科技奖励是对成果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肯定和认可,这两项工作往往集中在年终年初进行,对管理者来说工作量大、时间短、要求高,因此做好该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地县一级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本单位科技项目验收结果,以及基建、大修、技改等方面形成的科技成果,针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推广意义大的项目,依据查新报告等资料确定需要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待明确成果评价或报奖项目后,通知项目负责组按要求准备资料.科技成果鉴定文档的汇总和审查工作,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或报奖申请书、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报告、查新报告、形式审查汇总表等.

2科技管理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科技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工作对立项、实施、验收、结项制定了工作流程,每个阶段设置了组织架构.科技项目执行过程全程包含4个阶段,按照顺序依次为立项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成果管理阶段.为确保流程的正常运行,规范科技项目管理,抓好项目关键节点的控制,保证科技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阶段都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对科技项目进行审查,对项目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实施计划及费用概算等进行重点审查,以确保各阶段专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2.1立项阶段

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做好《20××年科技项目储备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单位储备项目的通知.留给各项目准备可研资料整理的时间为1个月.(2)项目组收到通知后按照可研及简表模板填写相应的文档,经本单位审核通过后,再按要求制作有声PPT并按时上报科技项目管理人员.(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组织项目可研内部审查及修改.一是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汇总各项目可研资料后,组织召开局内部可研审查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项目申报人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好可研资料,并提交科技专职.二是复审合格后的项目可研材料,各单位科技网络成员在“科技项目管理平台”上进行申报.同时电子文档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上报省公司归口部门.

2.2实施阶段

科技项目实施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收到上级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关于下达20××年科技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单位的通知,要求项目组上报项目实施方案和省公司任务书,留给各项目组准备实施方案和任务书准备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项目负责人在收到通知后组织项目组按照模板及典型范例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专职人员.项目组需要上报的文档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任务书、项目服务采购相关文件.(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组织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及服务采购资料内部审查及修改,主要是汇总各项目实施方案、任务书及服务采购资料后,组织召开局内部审查会议,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各项目必须在一个星期内,修改好资料,并提交科技专职人员.然后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审核后将实施方案转化成PDF格式,下发各县局及直管部门.复审合格后的项目任务书及服务采购材料、电子文档由市局科技专职人员上报省公司归口部门,并与省公司签订任务书.由省公司对限额以上的服务采购统一组织招投标.

2.3验收阶段

科技项目验收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收到上级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年度公司科技项目验收计划的通知》文件后,拟定本局项目验收计划通知,然后下发《××××年科技项目验收计划的通知》.(2)项目负责人在收到通知后,按照通知上的时间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并组织项目组按照模板及典型范例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专职人员.项目组需要上报的文档包括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经费决算报告、项目完成情况汇总表、项目验收报告(草稿),以及项目验收汇报幻灯片等.(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一是组织内部形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返回各项目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修改,修改好后再提交科技管理人员.二是汇总各项目验收资料并经审查通过后,组织召开验收会议,项目如通过验收,则出具验收证书.凡是省公司验收项目,应将资料上交省公司,由省公司组织验收.

2.4成果申报阶段

科技成果申报阶段组织架构包含如下3个工作流程.(1)科技管理人员依据查新报告等资料确定需要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待明确成果评价或报奖项目后,通知项目负责组按要求准备资料.(2)项目负责人收到拟成果评价的项目和推荐科技成果申报项目的意见后,按照模板填写相应的文档,按时上报科技管理部门.(3)科技管理人员在收到项目组上报材料后,一是组织内部形式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返回各项目组,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好的资料再提交科技管理部门;二是汇总各项目资料并经形式审查通过后报成果评价机构或将成果资料报送评奖机构,由成果评价机构组织评审会议或由评奖机构组织评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