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中的信用观念缺失

时间:2022-12-09 10:19:00

企业运营中的信用观念缺失

【文章摘要】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益的驱动、失信成本的过低,征信成本偏高加之某些地方保护土义的存在,使企业信用的缺失正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才能重塑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

【关键词】

诚信经营;信用观念;失信惩戒;信用管理制度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企业信用缺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总结了当前国内企业信用恶劣的7种表现:履约率低;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毒米毒酒事件不断;企业虚假披露;上市圈钱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和盗窃知识产权。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消息称,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有着“民无信不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优秀诚信文化熏陶的社会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在不诚信经营?其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企业诚信经营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我国企业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种种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的驱动是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重利原则潜藏着诱发人们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生。许多企业见利忘义,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底线。

(二)法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是导致企业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者不能给于及时、严厉的打击,就是对守信者的惩罚。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虽然在相关法律中有关于诚信守法及违法的相关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而且明显不能驾驭现在企业在信用问题上多变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失信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也给执法造成困难。其次,相关法律对企业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太轻,失信成本过低,使企业受罚后仍有利可图。

(三)某些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加剧了企业诚信的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有意偏袒本地企业,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甚至直接充当其保护伞。对失信行为的纵容,最深的危害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失信之风蔓延并危害全社会。

(四)征信成本过高,是企业不得不面临信用风险。

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如果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信用状况,不是相当困难,就是成本过高。例如人民银行虽然建立了企业和个人的信贷登记系统,但这个系统只对银行自己开放,所以要了解一家企业在银行登记的信贷记录、付款记录、财产抵押情况,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是最基本的企业在工商登记时注册信息的查询也是需要收费,且查询一次就要收取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不等的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可能需要查询多家交易方信息记录的企业来说,是一笔非常大的成本。这实际上导致信息的不畅通导,而信息的不畅通使骗子企业可以什么也不怕,因为它的劣迹没人知道,可以该做生意照做生意,而且还会有企业继续上当。

很多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相当成熟。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新竞争环境,中国企业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到国际水平,就必须实行诚信经营。因为诚信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策略。

(一)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法律前提。

失信惩戒机制是由所有授信单位共同参与的,以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的,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降低市场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约束社会各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社会机制,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完备的法律为基础的,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信用管理专业法律,鉴于立法水平的限制和市场对信用法律的急需,可以先建立一部涵盖面较宽泛的法律,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实践检验,再逐步完善和细化。

2、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方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将企业的失信、守信记录记录下来,并对记录的情况加以评分;其次,对各种类型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对守信行为进行奖励。对失信企业进行社会道德上的、经济上的、直至法律上的制裁;可以制作失信企业的“黑名单”,并以合法的形式向社会进行传播,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市场,加大失信成本;而对诚实守信的商家,可以建立“红名单”,通过政府政策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与优惠,从而拉大市场对失信和守信的态度反差。使整个社会都具有对失信行为的防范和惩罚机制,它足以让不讲信用者难以谋职,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困难重重。

(二)大力宣传和强化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形成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以来,重利轻信观念横行,社会信用观念还很淡薄,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文化。所以,要从的源头上抓起,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使对自身品质的危害,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重新树立良好信用意识和观念。这样的市场环境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企业要形成一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企业讲诚信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诚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信赖和支持,创造更多的商机和效益。守信者必将受到市场的奖赏,而失信者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三)建立信用信息网络,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服务系统。

据调查,我国信用信息的80%左右分散在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企业很难获得相关的信用数据和资料,因而无法作出高质量的信用评估,以降低信用风险。所以应有政府牵头,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全国联网数据系统,并有序地向社会开放,实现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共享。如中国工商总局自2003年开始推行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平台,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级局、县级局、工商所的五级数据联网,基本实现了数据的适时汇总和交换;建成了以经济户口数据为主体的数据中心,以及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可以说是有益的尝试。同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系统大力发展高素质的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满足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是市场微观的主体,企业不是天生自然而然的守信用,关键是要有一套信用管理制度,使当事人信用行为的收益大于不讲信用的收益,讲信用的成本小于不讲信用的成本。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所以企业应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于财务和销售等部门。其次,要进行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协助企业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

现实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信经营,我们不能让信用成为中国稀缺的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诚信水准,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全民工程,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长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