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工作倦怠措施论文

时间:2022-07-23 09:53:00

防止工作倦怠措施论文

关键词:工作倦怠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

摘要:工作倦怠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对公司和员工都带来很大的危害。从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出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倦怠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工作倦怠”的疫病在公司蔓延,这对公司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员工工作倦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员工工作倦怠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完全依靠整个企业创业团队工作活力和业绩表现。工作倦怠问题已成为考验企业稳定性和未来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对工作厌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创造活力和工作兴趣的企业团队,即便能够超然于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但是在人力资本管理中处于劣势的企业离它自身的没落也不会太久。

1工作倦怠的定义

工作倦怠(jobburnout)亦称为“职业枯竭”,它指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压力时,所产生的身体极度疲劳、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和对工作厌倦的状态。工作倦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最先提出这一专业术语,他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过度要求时,导致工作者产生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等症状。由于工作倦怠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等,因此,其成为组织心理学及职业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后来Maslach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出了对工作倦怠的经典定义,他认为工作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惫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态度)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2工作倦怠的影响

2.1工作倦怠严重威胁着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工作倦怠使个体感到压抑、愤怒、焦虑、无助感和沮丧,以及注意力涣散和心神不宁等症状。在欧洲和日本,每年因工作过度,工作压力过大而引起心脏病或其他突发疾病致死的人数竟达到了1000人。出现工作倦怠症状的员工,由于过度压力和焦虑,在工作中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恶化,与同事、顾客关系紧张,摩擦增多,使个人业务开展不顺利,阻碍自身职业发展。

2.2工作倦怠感高的员工,离职率高、缺勤率高经调查发现,在我国普通员工出现工作倦怠的比例高达48.19%,由此导致员工离职率和缺勤率也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美国有30%的员工承认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有辞职跳槽的意向。此外,工作倦怠还会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员工的工作自主性降低、工作满意度低、对组织忠诚度低、对企业文化认同程度低以及个人成就感低。

2.3员工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低下借鉴美国学者库克的库克曲线模型,可以得知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人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OA是创造力的导入期,表示员工刚开始工作前3年的知识储备期间创造力的增长情况;AB是创造力成长期,表示员工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初期,第一次承担任务,由于工作的挑战性、新鲜感,其创造力增加、工作积极性提高;BC为创造力的成熟期,即为创造力发挥的峰值区,是工作成效最高的时期;CD为初衰期,创造力开始下降,工作效率下降;DE为衰减稳定期,创造力继续下降并稳定在一个固定值,创造力将维持在低水平,工作倦怠问题严重。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企业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应及时变换员工的工作内容或工作部门。

3剖析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

3.1工作性质本身一方面,由于工作任务的重复、单调,或者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低、操作简单、枯燥乏味和缺少趣味性、挑战性。长时间从事这样的工作,会导致束缚人才的创造力和消磨员工斗志。由于过于简单、没有创造力的工作,不能充分体现出员工的自身价值,从而会导致员工自身成就感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工作产生厌倦不满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则正好相反,工作任务复杂、难度大、技术技能要求高或劳动强度大,超出员工的能力范围,使员工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工作上的困难和障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3.2工作压力大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法则,在当今职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经济态势变化快,雇员稍不留心就朝不保夕,随时都有下岗的危险。对企业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管理人员工作痛苦指数调查显示:约30%高层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工作超负荷运作,压力大,对工资收入也不满。由于体力和精神双重透支,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已苦不堪言,他们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们会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选择跳槽或者另改行此外,在工作中,由于上级对下属的期望过高、工作分配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或者工作难度大,这时,会使得员工体力透支,心理压力增大,对他们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

3.3工作职责分配不科学企业对各工作岗位职责设计不科学,如员工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工作边界不清晰、职责不明确或者人为的加大工作强度。在工作中员工之间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增多,这样会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业绩提升不明显。长此以往,员工身心疲惫,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丧失对工作的积极性。

3.4企业文化建设落后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与上级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创业团队凝聚力差、办事效率低下,这样很容易滋生一种缺乏创新活力、不思进取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员工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懒散、消极怠工,长时间工作效率低下,从而使整个企业缺乏创新精神和新鲜活力。

4应对工作倦怠的几种有效措施

根据员工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员工进行积极的引导、培训、开发,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在这里笔者引用MSI模式(man+system+innovation):人+制度+创新。

4.1注重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

(1)内外部招聘并重。企业高层管理层长时间一层不变,只会为企业内部官僚主义的成长提供温室环境。官僚主义之风一旦滋生,公司中某些员工依靠奉承巴结上司来谋求晋升的机会,这必然会增加公司其他员工不满的情绪。而这种不满情绪自然而然会带到工作当中,工作倦怠的问题就会产生。在对外招聘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公司内部招聘选拔。对公司经理人、业务主管、办公室主任等职位,人力资源部应该在公司内部进行公开选拔,为员工提供更多晋升机会,在满足员工能力提升的需求的同时也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强的员工感到自身成长空间广阔,潜意识里会消除工作倦怠,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2)轮岗或转岗。让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尝试不同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工作的单调、重复和枯燥乏味性,增加工作丰富性和多元化。员工在轮岗过程中会得到新鲜感和满足感。同时,员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和最适合自己今后发展方向的工作岗位,使轮岗成功过渡到转岗。这时,人力资源部才真正意义上做到人—岗—事的匹配,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让员工发挥人力资本最大潜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3)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根据员工实际需求和自身对工作时间选择的偏好,在保证每天规定的工作时间的前提下,自由调节上班时间。弹性工作时间制一方面增加了工作灵活性,另一方面让员工有时间处理好生活琐事,更加安心投入工作,还能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期,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当中对工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弹性工作时间使呆板的工作变得灵活高效,员工对工作也有充分的自主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企业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4.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1)健全的薪酬制度。人力资源部制定出健全的薪酬制度,要保证企业薪酬的外在公平性(即相同地区、相同行业的企业相比的公平性)和内在公正性(业绩评估制度的公正、合理性)以及激励性(薪酬设计要适当拉开差距)。

(2)完善的激励制度(胡萝卜+大棒)。激励制度的完善需要以了解员工的现状和需求为前提。有的员工偏好于物质激励,有的则偏好于精神激励。因此,胡萝卜包括两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薪酬激励(工资、奖金、津贴、各种补贴等)。精神激励侧重于鼓励、赞扬、给予晋升和培训的机会,以提高员工的自信心、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大棒则是必要的惩罚措施,对消极怠工、对待工作马虎、漫不经心、没有责任感的员工给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惩罚不是最终目的,大棒,能使员工警醒,防止员工在工作倦怠中继续消沉下去。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奖励及时,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惩罚及时,才能及时纠正错误,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给员工营造一种交流思想、和谐温馨、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能熏陶员工,鼓舞士气,激发员工活力,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有充分施展自身才华的空间,为企业培养一批优秀的员工队伍。而优秀的员工才能丰富和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3管理理念创新,大胆突破,不拘一格

(1)鼓励人员流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认为,怎样留住员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他们认为人员流动意味着显性成本,如招聘、选拔培训开发和隐性成本,如客户流失,商业机密泄露的双重损失。但是对于工作倦怠的员工,他们在现任工作上没有创造的动力,鼓励他们离开,一方面可以为公司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找到新的发展平台。新员工的进入能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注入新活力,带来新观念、新思维方式、新知识和新的工作方法;同时能引入竞争机制,发挥“鲶鱼效应“,使企业创业团队更加有活力。

(2)管理理念创新,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员工参与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员工参与管理,分享上司决策权,通过员工参与影响公司领导层的决策来增加他们的工作自主性和对工作的掌控力;第二,员工代表参与,如选拔工作委员会代表、董事会代表等,反映员工心声,表达员工意愿;第三,员工持股计划,分享公司经营成果。员工作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应该得到相应的利益分享。员工持股,把企业效益和员工自身利益绑定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员工作为企业主人翁的意识。因此,他们对待工作会更加认真负责,充满热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对组织更忠诚,工作效率更高,对公司和自己的工作也会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肖晓春.个性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王发明.劳动分工、激励机制与工作倦怠[J].管理观察,2008(6)

4孟丽君,王飞.工作倦怠与离职意愿:基于浙江省19家高薪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