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演化及旅游价值

时间:2022-06-27 06:08:06

摩崖石刻演化及旅游价值

摩崖石刻中“摩”意指“摩擦、刮摩”“,摩崖石刻”顾名思义,是指在山崖上刮摩岩石,在石壁或石头上刻画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早在古时,先人对摩崖石刻在定义上就存在分歧,一部分前辈认为摩崖石刻是指刻画在天然石壁上的任何内容,包括文字、图像、岩画等等,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摩崖石刻仅限于在自然形成岩壁上所进行的文字刻画。摩崖石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摩崖造像,摩崖造像就是人们通常所看到的“石窟”只是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二是题刻,此外还有少部分岩画。关于摩崖石刻广义与狭义上的分歧,自古有之,值得肯定的是,摩崖石刻属于石刻的一大类别,与石刻不同的是,它是在天然石壁上进行刻画的。

一、四川摩崖石刻简介

1.何君阁道碑。四川雅安市荥经县的“何君阁道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摩崖石刻,“何君阁道碑”距今约有1900多年,属东汉杰作。碑体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80公分,由于受到一个岩石腔保护,避免了外界环境腐蚀,因而得以完好的保存。在光滑平整的岩壁上,清晰的记载着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蜀军太守何君派人在此修建古栈道一事,碑文共有五十二字,字体属隶书,字形方中带圆,字体浑厚,笔画简洁。“何君阁道碑”的出现,极有可能改变以往人们对“南丝绸之路”线路的界定,对研究西南地区交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对我国古代栈道修建和汉字发展演变研究的珍贵实物参考文献。对其的深入研究,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2.安岳摩崖石刻。四川安岳摩崖石刻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在唐、五代、宋时达到鼎盛,安岳摩崖石刻造像遍布全县,石刻内容丰富,摩崖造像约有105处,加之造像十万余尊,使得这里成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巨大宝库,这里不仅有雕刻精美佛像、还有独具匠心的观音和规模宏大的盛唐经文,都具有极高的雕刻艺术研究价值[1]。著名的八庙乡卧佛沟,在长约一华里的岩壁上,造像1600尊,其中尤以释迦牟尼涅槃图最令游人叹为观止,卧佛刻于离地面约5米岩壁上,长25米,头东脚西,雕工精湛,线条流畅,佛呈双目微闭状,周边刻有弟子、护法、菩萨共21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释迦牟尼向众弟子传授经文的场景。

3.瞿塘峡摩崖石刻。瞿塘南岸白岩山西侧傍江处,一片面积达千余平方米的大青石上,共存有碑刻十二幅,石刻上至宋代,下至近代,涉及内容宽泛,既有对夔门美景的赞誉,也有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还有抗日救国时期的豪言壮志。这些石刻均是下凹的阴刻,楷、隶、草、篆字体无一不有[2]。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被收入《四川历代碑刻选》的瞿塘峡凤凰泉边《皇宋中兴圣德颂》,这一石刻为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书,于宋代乾道七年(1171)夔州郡守王伯庠上石,全文共948字,每字直径约20公分,总面积约达30平方米,极高地赞誉了南宋高宗禅位于孝宗的美德。后人为保护这一石刻,逐字以大碗覆盖,以稀米石灰浆敷之,远望好似一片白色石壁,顾又称此处“粉笔墙”,历经风雨洗礼[3],如今碗与石灰浆均已脱落,字迹得以完好保存。三峡工程建成后,《皇中兴圣德颂》石刻将沉入江面以下,为此有关部门将对它进行整体切割,异地搬迁。使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精品得到良好保护。

4.西月台摩崖石刻。西月台位于四川省营山县三元乡桥顶村,因这里一座陡崖绝壁上有一悬石自然脱落,形成一处酷似月亮的圆形秃石,秃石直径约80公分,坐西朝东,有如玉兔下凡,故取一形象生动的名字———“西月台”。西月台悬挂于一片葱郁幽静的悬崖绝壁之中,格外引人注目。早在清代,这里就雕刻有众多摩崖造像和文字,其造像多为观音、佛像,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巧夺天工。龛首“洞天福地”四字,丰筋多力、文采炳焕。西月台堪称营山县乃至整个川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具有不可估量的文物保护价值。现存于四川的摩崖石刻尚有很多,如:雅安市芦山县罕见的北宋摩崖石刻;清凉洞摩崖石刻;冲相寺摩崖石刻;南充市抚顺区佛教摩崖石刻[4];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摩崖石刻;江安县南屏山摩崖石刻;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在此不能逐一详尽介绍,可以说,这些都是集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重要文献。

二、古代四川摩崖石刻的演变

摩崖石刻的演变与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摩崖石刻的发展不仅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的制约,从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如实的反映了当时所处时代的真实情况,服务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起来。四川古代摩崖石刻按照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两汉时期,虽然社会政治经济较先前有了很大发展,但摩崖石刻因刚刚兴起,发展十分缓慢,这一时期发现的四川摩崖石刻,面积较小,石面略显粗糙,文字内容简短,字体多为篆隶书,对整体仅作稍微的加工处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摩崖石刻略显粗糙,缺少观赏价值,主要以记载事件为主,但对书法研究和历史研究方面,却极其珍贵[5]。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占有及其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地位。由于长期封建割据,军阀混战,加之战争连年不断,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受到特殊影响。社会的动荡不安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社会生产水平因战争原因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日渐萧条、衰落,四川地区摩崖石刻的发展也由此受到极大制约。随着战乱之苦的加剧,当地人民极度渴望安居乐业的生活,于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因此带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此时期四川摩崖石刻总体来说是汉代摩崖石刻的延续,较先前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进步,内容主要以宗教题材和尽显淳朴、粗犷魏晋风骨的世俗题材为主。隋唐时期是我国摩崖石刻发展最为鼎盛的阶段,这一时期,终于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产水平大幅度上升,文化高度发展,不论是各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繁盛的面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摩崖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川地区也毫无例外的迎来了摩崖石刻发展的昌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新颖丰富,形式多样,此时四川地区的摩崖造像多展现体态丰满,雍容华贵的唐代风格,工艺精湛,独具匠心,总体呈现一片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宋元明清时期作为封建社会后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也曾一度出现过盛世局面,但此时摩崖石刻艺术已少有突破和更大发展,特别是即将走向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期,更是大多继承和沿袭了前朝摩崖风格。但四川地区却也不乏一些精细华美、璎珞盖身的宋代摩崖造像,和当地劳动人民凭借他们特有的匠心、高超的技法和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而对摩崖石刻作出的大胆突破。

三、古代四川摩崖石刻现代旅游价值

对大多游客来讲,仅仅依靠自然风光的秀美来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已远远不够,游客更注重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学习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要发展四川地区的旅游业,不能局限于自然风光的推介,更应该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展示。对四川地区而言,对自然景区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落实到位,为四川当地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极具历史和人文特色的摩崖艺术,大多仍隐藏于深山荒野之中,无人问津,这对全面展示四川历史文化和当地人文旅游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四川地区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可以说是集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于一体的综合游览区。

1.历史价值。摩崖石刻在我国古代是一种文字与图像并举的记录的形式,在历史上被历代所沿用,它不但记录史实,歌功颂德、还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民间百姓寄托信仰的重要表现手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的发现都起到更正历史、补充历史的作用,如前文中提到的何君阁道碑的发现。因此对摩崖石刻的研究和观赏,是现代人考证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游客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文化教育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摩崖石刻在认识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产生分歧,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2.文学价值。四川摩崖石刻,还是研究各个时代文字字体演变与发展的实物例证。千百年来,摩崖文字真切的演绎着不同时代书体隶楷的演变,为后人所称颂,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摩崖都是政治家、文人学者所提,堪称名人手笔,带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可以说石刻文字的演变及其书法成就可谓中华民族无比丰富而又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四川摩崖石刻还是重要的佛教元素之一,作为一种标志着佛教兴盛的文化现象,它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的传播形式,大肆弘扬了佛教精神,同时也是对我国宗教文化研究的不可缺少的资料。游人至此,不仅能够领略历代伟人的光辉伟岸,欣赏笔体浑厚的精美书法,还能感受佛教精髓的深远广博,对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艺术价值。四川地区的摩崖石刻,带有别具一格的表现张力和醇厚质朴的民族风情,汉代摩崖虽简练但不失雄劲、唐代摩崖华美却不失高雅,摩崖石刻均做工精致,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与自然合而为一,浑然天成,带有一种摄人心魄艺术魅力,令无数游人折服,它们无一不展现着中国人民拼搏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摩崖石刻在我国雕刻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历史上,我国摩崖石刻起源很早,有话说“刻石之风流衍于秦汉之世,而极盛于后汉,逮及魏晋;至隋唐,事无巨细,多刻石以纪之;后,又复大盛,于是石刻文字,几遍中国矣。”

四川地区摩崖石刻,正是追随着这样的历史脚步,慢慢前行,它有如一条条记录历史的短信,囊括了宗教、历史、文学、书法、艺术、社会形态等诸多方面,这其中每一领域都值得后人探索与钻研,体味这份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