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本科复合型人才培育思索

时间:2022-03-05 05:13:00

旅游管理本科复合型人才培育思索

目前,有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学生专业思想不牢、教学环节偏重理论化、忽视对学生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因此,需要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笔者在此提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其内涵是知识储备复合、拥有多种能力、创新意识较强和综合素质较高,以下是我们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对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相对封闭、僵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进。根据学校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的要求,我们对2008级及其以后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采用了通识课程与模块式课程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总体上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7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方向50学分、非师范专业方向3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师范专业方向74学分、非师范专业方向80学分),个性发展课程(6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学术型课程模块(师范37学分、非师范39学分)、应用型课程模块(师范25学分、非师范27学分)、复合型课程模块(师范12学分、非师范14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二、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我们考虑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少接触旅游行业实践,几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针对这种现状,旅游学院可考虑联系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同时,利用寒暑假的机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以熟悉旅游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另外,除引进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外派访问学者、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实行主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士制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在主修旅游管理专业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跨学科辅修另一专业,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培养其他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我校从2010年6月开始实行主辅修制,这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有积极意义。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讲,考虑到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旅游行业国际化视野的需要,可引导学生首选外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2008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给了23学分,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实验)、专业见习或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内容。为了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需要给予配套支持。首先,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关制度;其次,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酒店餐饮实验室,并保证有关课程购买实验材料的经费。我们学院已投入资金建立酒店餐饮实验室,未来还需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第三,保证学生专业课程外出的见习次数;第四,强化毕业实习,加强实习环节的管理。目前,每年的第六至第七学期之间(每年7月至12月),我们安排学生在实习酒店实习半年,使学生熟悉酒店管理业务,效果较好。

五、规范教学管理与改进教学方法

规范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包括教材使用、教学进度表、教案检查、听课次数、期中教学检查等。我们每学期在全院进行两次公开课教学。对于教学方法,则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认真总结和改进。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目前,旅游专业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效果良好。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建议与粉笔板书结合,效果更理想。至于教学方法,应结合课程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示范法、情景体验法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改革办学体制,加强横向交流

旅游管理专业的运用性、综合性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开发型办学机制,这就是加强校企合作与横向交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如旅游企业为旅游学院提供办学条件,院校为旅游企业提供人才、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献策献力;企业和院校人员可相互兼职,既可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也有利于弥补旅游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足的缺陷,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同时,应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把其先进的旅游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思想吸收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