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创业意愿影响因子实证思考

时间:2022-03-03 11:56:00

高校生创业意愿影响因子实证思考

就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大公司经济不再增长,高失业率产生时,一些小公司的建立可以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从而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些问题[1]。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

教育部一项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北京作为全国的“人才大本营”,在2009年17.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也仅有146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0.1%[2]。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还不强,尚不适应扩大就业的要求。

作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业与创业教育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其创业行动便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从理论角度而言,创业意愿研究对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以往对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根据所关注问题的不同构建了相应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然而,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创业意愿的测度方法略显单一,且缺乏以国内大学生为对象的大样本采集的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创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到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活动选择过程和活动内容的主体性因素,它并非个体的行为本身,是一种介于个体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具有动机的行为驱动性质;同时又是建立在个体的综合认知评价之上,具有认知性质,自我效能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创业研究学者Kruege(r2000)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

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与机会识别、风险承担及职业选择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被用来预测创业者的行为选择、坚持和绩效。由于创业者面临的环境和任务的特殊性,创业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导致创业意向的重要前提,在同样的环境下,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的眼中是充满机会的,而低效能感者眼中则是代价和风险;即使感觉到同样不确定、风险和艰难的环境,高自我效能者也比低自我效能者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竞争力。

此外,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对结果的期望也与他人有所不同[3]。Jung(2001)的研究结果验证了一个重要结论: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4]。HaoZhao等人(2005)的研究进而揭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创业课程体会、创业经验、风险倾向、性别四类因素与创业意向的中介变量[5]。范巍、王重鸣(2004)通过问卷调查了个人特征以及环境、人口统计因素对个体创业倾向的影响,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意愿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6]

(二)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从狭义上讲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2000年彭刚出版的《创业教育学》一书中总结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创业意愿、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7]。在全球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可以培养创业意愿为主的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哈佛大学和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的斯坦福大学三种典型创业教育模式。

Cluoes做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其决定创业与否有着显著的差异。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于承担风险、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8]。此外,还有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也证明了大学教育对创业的影响是可以观察的。

(三)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是针对潜在创业者而言的,只有具备创业意愿的潜在创业者才有可能真正从事创业活动。

Bird(1988)把创业意愿定义为“引导创业者追求创业目标,并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和资源等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认为个人或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创业识向来影响创业行为[9]。Krueger等(2000)认为,创业是具有意向性的,创业意愿针对有计划的行为,是创业行为唯一、最好的预测变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创业意愿是导致创业行为的关键[10]。探索导致个体产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一直是创业研究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个体层面的创业意愿往往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创业知识,Chen(1998)在对一个美国学校MBA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上过创业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意愿正相关[11]。知识不等于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依靠一定知识的占有量,创业知识作为创业教育实施内容的一个部分与创业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即知识的不断增加及经验的不断积累可将使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大量有关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证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都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

组织行为学家Bateman等人在1993年的一项经典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前瞻性人格的概念,将之看作是决定个体主动性和前瞻行为的主要因素[12]。Deborah(1994)将前瞻性人格引入其对创业意愿及可能性的研究中,并指出其余人格测量的方法也许对创业意愿有影响,但是用前瞻性人格来测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13]。

Grant(1995)对大学生和MBA学员的研究则发现,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愿有关,在控制了性别、教育水平以及父母一方为企业家等额外变量之后,前瞻性人格解释了创业意愿17%的变异[14]。

在对创业者的研究中,有关创业者个人特征的研究又占了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一般认为创业者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个人特征,如:乐观、审时度势,有创造力、冒险精神、领导能力等等。

假设1:个人特征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

假设2:个人特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DeNoble等人(1999)的研究证实了接受创业教育的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创业者,而且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学科的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创业专业的学生(受过创业教育)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大部分维度上的得分远高于非创业专业的学生[15]。

Chen等人(1998)的研究还发现所学的管理课程数量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强度呈正相关,HaoZhao等人(2005)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创业经历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相关(Lindsay,2007)和无关(Forbes,2005)两种不同的结论,以往创业成败的经历会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程度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

假设3: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

假设4: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BoydandVozikis(1994)的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环境下,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的眼中是充满机会的,而低自我效能感者眼中则是代价和风险;即使感觉到同样不确定、风险和艰难的环境,高自我效能感者也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竞争力。此外,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对结果的期望也与他人有所不同[16]。

假设5:个体创业自我效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出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根据上述文献综述和分析,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编制了个人特征、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量表,并邀请了20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5名关注创业研究的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原始量表进行了修正,得到预调研问卷。

问卷分三个部分:(1)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学历、性格、接受创业教育与否;(2)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参考Chen等人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DeNoble开发的ESE量表为蓝本进行增减;(3)创业意愿量表。问卷采用1—5级的李克特(Likert)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分值的高低反映了被试的取向。

正式调研以杭州、青岛、南京、郑州等地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为样本选取点,调查样本包含在校和毕业的学生。调查方法基于人力、物力有限,采用非随机抽样中的便利抽样为原则。多数抽样调查采用的可靠度介于99%~95%之间,而95%的信赖标准是较常被采用的标准。本研究采用95%的信赖标准,假设误差不大于5%(e<0.05),信赖区间为95%。根据预调研问卷回收率,实际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效率为72.9%。上述过程在2010年1-3月间完成。表1列出了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背景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龄、学历上不存在差异,在是否接受创业教育等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国外大多数研究中女性普遍显著低于男性。在学生样本中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群体其创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见表2。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为因子抽取的原则并参照碎石图,来确定项目抽取因子的有效数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表明: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提取了管理事务性工作(创业管理)、应对各类挑战(创业风险承受)、领导团队与应对挑战(创业领导)、把握自我与坚持创业(创业坚持)四个因子。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69,一致性系数为0.734,累积解释了65.331%的变异,见表3。

(三)回归分析

这部分主要分析的是个人特征、创业教育对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具体结果见下表。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见表4。

(四)设定模型评价和假设检验

利用LISREL8.51软件来计算设定模型拟合系数,个人特征、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感与创业意愿四者之间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分析结果显示:

卡方值χ2=488.56

(df=241,p=0.000;χ2/df=2.1),

NFI=0.92

AGFI=0.879

GFI=0.91

RMR=0.041

对照一般研究中拟合指标的标准,表示整体模式有良好的适配度。

模型中各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如表5所示。

个人特征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未达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创业意愿虽然也有正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标准。

创业教育同时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最显著,见表5。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实证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1.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主要有4大类。

管理事务性工作(创业管理)、应对各类挑战(创业风险承受)、领导团队与应对挑战(创业领导)、把握自我与坚持创业(创业坚持)。

2.个人特征对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意愿虽然也有正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标准。

创业教育同时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最显著。

(二)研究启示

首先,可以从个人特征来识别大学生创业回避的原因,许多人回避创业可能不是因为确实缺乏必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他们自己认为缺乏必要的技能。

其次,可以从个人特征来评价个体创业潜能,识别优势和劣势,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运用资源来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

在创业教育方面,不但要培训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也要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和信念,还要培训大学生运用各种技能减少认知偏差,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创业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每个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激发,大学要为大学生提供可知觉的支持性创业环境,一方面要从战略导向、结构设计、组织文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支持等方面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另一方面要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机会,增强他们的创业体验,积累创业经验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创业信心,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