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文化管理研究

时间:2022-01-03 02:11:00

旅游资源文化管理研究

摘要: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兼有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往往景区资源中包含着山水审美意象、信仰体系中的廉政约束、文化中的廉政传统、廉政文艺等廉政文化内容。为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资源以有效提升景区产品价值,应注重景区现有产品调研,深度挖掘景区廉政文化内涵,培育含廉政文化内涵的精品旅游产品,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营造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廉政文化氛围,利用丰富载体,有效传播廉政文化。

关键词: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廉政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价值

旅游资源是景区旅游发展的前提,对旅游资源进行价值发掘与评估,是景区开发的前提,有利于对景区的开发进行正确的指导。而旅游景区要转型升级,涉及到产品要升级换代、产品要素要转型扩大,更要求旅游资源价值要深度发掘、价值要重新认识。从多维的角度提炼景区旅游资源所蕴涵的廉政文化内容,是景区旅游资源多元价值提升的实现方式之一。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兼有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资源,两类资源相互衬托,或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环境优势,或形成景点、景观,共同体现其游赏价值,故对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所蕴涵的廉政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提炼,进行科学内涵、美学内涵与附会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

一、景区资源价值

(一)景区旅游资源特色价值

旅游资源的特色价值是资源的特色或特点对游客所产生的吸引性价值。“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出游的关键性因素,是旅游资源论文开发的灵魂。旅游资源个性特色鲜明,旅游区才能拥有鲜明形象,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旅游资源特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资源的美学观赏性。美学观赏性主要指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观感的种类及强度。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构成的空间综合体。凡是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性,如黄山、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丽江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学观赏性既体现了自然美,又蕴涵着人文美。旅游的基本形式是观光,观光是旅游者鉴赏美的活动,特别美的事物能使旅游者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旅游资源的美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美是通过山体、河流、湖泊、草原、森林、日光、月影、云雾、雨雪等构景要素的总体特征来体现的;人文美是通过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城乡风光、社会风尚等构景要素来表现的,包括形态美、形式美、色彩美、韵律美、动态美、意境美等。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更有二者的叠加美,如中国名山胜水的五岳,吸引旅游者的范围比单纯的自然或文化景区更广。

二是资源的和谐性。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将自然的山水熏染上文化味,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这些区域处处融会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所谓资源的和谐性体现在人遵循生态学规律,与自然共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除了其感观上丰富的美学外,还有科学及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增加参观者的科学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1]

。三是资源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的整体性是指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旅游资源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及风土人情等因子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统性是指旅游资源系统各组分之间,系统的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四是精神价值的无限性。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的精神价值是指其资源带给旅游者的精神力量的不可估计性,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环境教育价值。精神价值的无限性是指渗透于有形旅游资源内的无形的精神价值允许留给人们的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和有形资源在空间上的有限性相比,这一创造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2]

(二)资源规模与组合价值

旅游资源的规模是指景观对象数量的多少、体量及占地面积的大小等等。只有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密度较大,类型较为丰富,搭配协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无疑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相比其他类型景区规模优势更明显。

旅游资源的组合状况,一是指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结合与映衬情况,常见的有山水组合,山与植被、气候要素的组合,山水与建筑的组合;二是指各要素的组合及协调性。资源组合情况良好,则适合旅游开发。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相比其他景区资源组合更丰富多彩,世界上著名旅游景区大都是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资源组合情况良好。

二、景区资源中包含的廉政文化内容

(一)景区山水审美意象

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精神的民族,即使是在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时也不忘宣扬道德精神,儒家的“比德”观就是最好的例证。儒家山水观可称为“比德说”或“情志合一”说。儒家注重社会道德对人的重要影响,强调伦理人格对宗法社会的维系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用符合仁义标准的道德法则来加以规范,面对山水景物,儒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景色之形式美,而是景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属于人的精神品质。“比德说”即是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质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审美观念,即认为大自然的品格是人类一切美好品德的母体,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外部形象上,而应从其神态中发掘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使观赏者得到借鉴和陶冶,从而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后来的儒家在解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含义时认为,人们爱山爱水是因为山水有美德。山巍峨崇高,为万人所敬仰,山里生长木材,蕴藏宝藏,繁殖飞禽走兽,它养育万物但无厌倦之意,好像志士仁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爱山。水默默浇灌大地,遵循从高处到低处的规律、浩浩荡荡,出入于险峻的峡谷而毫不畏惧,因此具有德、义、道、勇、公平、明察等多种品德,故而智慧的人喜爱水。显然,孔子的自然审美观注重人与自然的互相感应交流,重视美与善的统一,着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观察自然现象,把它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与象征。这一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儒家的发挥,成为内容丰富的“比德说”,它对中华民族自然审美心理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欣赏山水时将山水和山水中的自然景物与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相比照,赋予山水景物以人的道德精神,这就使得山水景物不再是纯客观的外物,而成为人类道德精神的象征物,成为主客观融合为一体的事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意象了,由于这种审美意象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是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它们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文化意象。

(二)景区信仰体系中的廉政约束

文化与自然结合型景区往往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和谐交融,名山多因宗教而得名,如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就具有代表意义。儒释道都重视人格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成为景区信仰体系中的廉政约束。儒家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在天人合一中发掘人的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磐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儒道佛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即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则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自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积德,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道佛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自以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同归,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自然与自然力的崇拜是景区民俗的共同特点。对于上古先民来说,自然既是他们生存的依托,又是威胁他们生命的魔力,它深不可测、威力无穷。先民们拜倒在其脚下,大到山川日月,小至门户灶厕,皆被视为有神灵主宰,尤其是对山与水的崇拜最为普遍,影响也最大。景区民俗的知识、信仰和规范同样是种廉政约束。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该有所敬畏。民俗信仰对古代吏治的清正廉明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以“敬畏”心理为例,群众相信鬼神,以为“离地三尺有神灵”,神目如炬,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能逃过鬼神的眼睛;以为天理昭昭,因果相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民俗文化对民众行为实践的控制,其方式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自觉遵守的,不带有价值判断性质、模式化的行为方式或行为程序。正是在民俗信仰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一套无形的心理约束机制。一方面,为了来生的幸福修桥铺路,广结善缘;另一方面,时时畏惧因恶行而堕入18层地狱,或遭天打雷轰,断子绝孙的报应。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信仰有些淡薄了,但信仰观念对人心理的制约并未完全消失,这就是“畏天命”思想。

(三)景区文化中的廉政传统

不同社会、不同环境,给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带来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不同传统。景区文化中的廉政传统主要指各类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包括了民族习俗、家族宗法、地方习惯等等。乡规民约所依赖的根本力量是地方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契约,是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的产物。[3]同时乡规民约的地域性比较浓,具有很强的分散性,所谓“十里不同俗”,它的存在体现了一定地域或范围之内的大多数民众的心愿;在条文的修改上,它比国家法律更灵活自如,常常可以因为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而产生新的规则,也可能因为某一偶发事件而废除业已久行的规则,所以它比国家权力和正式法律所建立起来的国家秩序与法律秩序更详细、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当地的风俗民间秩序,自然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乡规民约中预设的制度本身可以抑制腐败得以产生的温床,乡土社会中广泛的监督机制的确立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阻击腐败行为,乡规民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正义的敬畏之心有利于打击腐败活动,乡规民约影响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慕腐心理,倡导了廉政之风。

(四)景区廉政文艺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任何人类群体,首先必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劳动的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景区中存在的各类文艺活动也受到山山水水的影响,一方风水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艺术。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这些论述说明了外界事物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创造音乐舞踏之内在动力。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口头创作都是以该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

民间文艺包括的门类很多。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也已经充分意识到民间文艺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意欲从民间故事中寻找反贪线索,从民间歌谣中检讨干部形象,着手从中采集一些民意信息,了解一些为官者的口碑,以及对现行有关政策的反映等等。这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现实的需要,也是民间文艺教育和认识功能的发展。通过民间文艺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表演者自身角度而言是一种自我表达,而从所处群体的相互关系而言就是一种交流方式、交际手段了。所以,民间文艺也可以被民众用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揭露流行于官场上的不正之风。在这方面,比较集中地从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民间戏曲等体裁中表现出来。其中又以时政民谣和清官故事的作用最为突出。各个历史时期都流传着大量关于当时政治和社会风气等的民谣,有些民谣表现了民众的强烈不平,对政府、官员或社会的尖锐抨击。社会上还常流行一些政治笑话,特别是在有较大政治事件发生的时候,政治笑话的传播尤为兴盛。民间文艺以其活泼多样的形式,辛辣生动的语言,在民间广为传播,既宣泄了民众的情绪,也揭露了社会风气的许多阴暗面。

三、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资源,有效提升景区产品价值

(一)注重景区现有产品调研———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资源的前提条件

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资源离不开科学的调研工作,即景区对自身产品的认知与市场的掌握,前者包括对旅游景区的资源种类、景点组合、所处区域、经营项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本底因素的认知,发现自身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内涵;后者则主要是对现有产品的认知,它包括了解游客及公众对旅游景区的感知、认知与评价,明确游客对景区产品需求的品味、等级、标准及功能。旅游景区管理者应注重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资源之前的调研工作,在评价旅游景区资源和区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细分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程度的调研工作,调查游客各方面的真实感受,了解旅游景区各因子在游客心目中的评价程度,客观评价景区在各类游客心中的形象,并推测游客心目中景区理想的形象,寻找出旅游景区现有产品与所需产品的差距,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个性鲜明的景区产品,呈现出显著的诉求特征。[4]

(二)深度挖掘景区廉政文化内涵———景区产品价值提升的先决条件

将旅游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山水文化、生态文明、宗教民俗、红色文化、公民素质教育相结合,深度挖掘景区廉政文化,是景区产品价值提升的先决条件。挖掘应当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文化形态彰显出来。挖掘不是造文化,文化是活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空间。[5]活化的文化不是放几个雕塑、摆几个玻璃柜子和凳子椅子,牵强附会地加入一些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就能显示出来的。廉政文化的挖掘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色,使其系列化、文史化、艺术化、通俗化、功能化,只要特色鲜明、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就可以提高地方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其成为旅游发展推动力。

(三)建设含廉政文化内涵的精品旅游产品———有效提升景区产品价值的高端体现

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景区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游客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精品,应该对景区廉政文化作进一步挖掘、提炼、升华,使形式上更具美感,程序上更紧凑,场面更贴近游客心理,坚持潜移默化的基本原则。[6]把景点的景观与文学、历史结合起来,寓文化于山水之间,让文化融入旅游之中。景区资源特点不突出,应该利用其多元性的特点,综合分析,制定好旅游主题,策划好旅游线路;另外,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节庆活动和以文体竞赛作为载体,既更新文化活动内容,又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使活动本身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四川黄龙景区鼓励干部职工结合景区实际创作廉政题材作品,聘请专家学者创作富有景区特色的廉政文化精品,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有效地提升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

要注意到富有创造激情和想象力的产品是产品不断发展的一种成长方式。例如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就是把一般的红色文物陈列展示,即“文物旅游”转变为以红色年代的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形成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式、体验式旅游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红色情境中感悟生活,休闲游乐。完成红色旅游从静到动、从古板到鲜活、从观光到参与体验的系列转变,可以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从而有效提升景区红色产品价值。

(四)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营造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廉政文化氛围———顾客体验价值提升的关键

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体验除了对文化本体的体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整体感受。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营造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使游客在参与中进行自己的、惟一的、从而值得回忆的感受,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7]。廉政文化氛围营造坚持潜移默化的基本原则,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适应文化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与景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文化氛围统一协调,避免在景区直接出现与“廉政”相关的词语,避免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更不能相互抵触、相互矛盾。

(五)利用丰富载体,有效传播廉政文化———景区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廉政文化传播要求形式和载体多样化,探索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采取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宣传廉政思想和教育游客的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采取正反结合的形式,在弘扬廉政文化思想的同时,还可以挖掘反面教材中的经验教训,形成对比,强化宣传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游客中心、候车点、标识标牌、游客手册、游客须知、解说词、导游词、宣传光碟、触摸屏、门票等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融入廉政思想内容,使其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如在山水景观之中,将“人无骨气五尺肉、心不染尘千秋魂”、“高山流水洁有情、清风明月廉无价”之类廉政警言与山有骨、水有魂的赞美结合起来,设立温馨提示牌。把廉政思想与人生哲理结合,印在山水书签上,写在旅游手册中,刻进景观说明牌里,融入山水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