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昼夜转换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4 02:55:00

建筑昼夜转换管理论文

摘要:作为人类文明产物的建筑,自古以来就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价值。建筑通过自身表情向外界传递信息,体现了建筑的精神价值,同时建筑的表情是由建筑固有的情感所决定的。建筑的情感不会因为黑白昼夜的交替而变化,所以,建筑的表情也应该遵循这种统一的法则;即建筑表情应在白昼与黑夜之间具有延续性和统一性。本文针对这一原则,以拟人的手法详尽地阐述了建筑如何分别在白天和黑夜进行传情的若干手法,并且阐述了建筑表情应该以何种方式在昼夜之间实现相互转换的;文章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用我们身边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建筑表情;昼夜;转换

Abstract:Asaresultofhumancivilization,buildingshavetwolevelsofmaterialandspiritualvalues.Buildingsexpressthemselvesthroughtransmissionofinformationandembodythespiritofthevalue;thefacialexpressionisformattedbythearchitecturalinherentemotion.Buildings''''emotionwillnotturnasthechangeofdayandnight;therefore,suchexpressionsshouldalsofollowtheuniformrules.Thisarticlemeanstoexplainhowbuildingstoconducttheconversionoffeelingsbetweendayandnight;Thearticlealsotargetsattheexistingproblems,withtheanalysisofexamples,andthencomesoutwithclearideas.

Keywords:constructionexpression;dayandnight;conversion

1引言

早在原始社会,建筑就已经不只是做为抵御外界自然力侵袭而存在的物质形态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具有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的雏形,建筑不仅仅是供人类遮蔽风雨,更重要的是它逐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庇护所。人类赋予了特定的建筑以特定的含义,建筑成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具有生命力,它诉说着情感,同时传递着特定的信息。

直到今天,建筑依然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综合的产物,肩负着两种价值体系。建筑是有表情的,它正是通过表情向外界表达自身精神层面的信息。

2建筑表情的传递

2.1建筑表情与建筑形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彼此的面部表情了解到对方内心的情感。人是万事万物中唯一具有表情的事物,人可以通过笑表达内心的喜悦,通过紧锁眉头表达焦虑,通过哭表达悲痛……,一个人的表情反映了他的思想。

那建筑的表情是什么呢?建筑的表情其实是一种拟人的表述手法,建筑同人一样,也是通过自身的表情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人们从那美轮美奂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和“如鸟斯革,如翚斯翼”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身上可以解读出不尽相同的表情,这两种表情是两种迥然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建筑形式的反映。建筑师正是借助各种建筑语汇创造出丰富的建筑形式,而建筑的性格通常是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上。我们能不假思索地分辨出哪些建筑是出自安藤忠雄,而另外一些是出自盖里之手——不同的建筑形式反映出不同的建筑气质,不同的建筑气质又决定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它们类似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2.2建筑表情的表达

人的表情是通过面部五官的变化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然而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而言,表情是抽象的,是通过特定而且相对固定的建筑语汇实现建筑表情的表达。那建筑表情是通过什么途径表达的呢?

白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肉眼能看见的物体通过光线照射在受光物体上,反射到眼睛,然后成像在视网膜上,最后把信息传递到大脑。建筑的表现离不开光线,光线照射到建筑表面,把立面上的信息反射到人眼。建筑表面的信息不外乎建筑的体量和比例、建筑外立面材料、色彩以及建筑的细部装饰等等,和人的五官一样,它们的存在为建筑表情的传递提供了条件。

2.2.1根据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对“宽高比”的分析表明,人的视点和建筑之间距离为建筑物高度2倍或更大时,是适合观察建筑物整体或建筑群的范围;当人在这个距离范围之内,建筑的体量是它要向人们传递的主要信息。建筑体量是人对建筑感官的第一印象,对于建筑的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体量的运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师喜好洗练的纯几何形体块。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它们符合人类所追求的宇宙美学,似乎能够在精神上缩短与上帝的距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意义。无论是早期的埃及金字塔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建筑,都常常运用简单的锥体、球体或者立方体,以此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征服感——对称、完整的建筑体量传递出庄严、肃穆的精神,相反,自由、多样化的建筑形体则表现出活泼轻松的氛围(图1)。

2.2.2当视点离建筑的距离与建筑高度接近1或更小的时候,人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建筑的细部特征,最一目了然的当属建筑外立面的材质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石头、木材或是玻璃,诸如ETFE薄膜、有机玻璃、高分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运用于建筑表面,建筑拥有更多的方式诠释自己。

一般而言,进入现代文明前西方的建筑被石头所主宰,石材具有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以及文化气息,这也是西方建筑发展脱离不了的主旋律。随着其他材料的发明与运用,西方人不局限于石头的沉重和压抑,他们在伦敦万国博览会的英国馆中首次地运用了玻璃和钢材,这种轻快、透明的新建筑形式迅速蔓延开来;今天,这种玻璃盒子建筑在世界各个城市随处可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随后出现了金属建筑,各种颜色的不同金属板材出现在建筑的立面,散发出强烈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图2)。此外,木材建筑的亲和和自然也是建筑表现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

2.2.3其实,除了建筑体量和材质以外,建筑的色彩对建筑表情的传递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单色的建筑一般较稳重,表现了冷静的态度;而多种颜色的运用则向外界传递热闹的气氛以及自我表现的态度。

3建筑表情的转换

3.1表情在夜晚的延续

建筑在白天通过特定的建筑语汇表达自己的性格,但是在没有自然光的夜晚,建筑符号不能被人们看到,建筑的轮廓在夜色中消失,建筑表情因此缺乏延续性。在电灯发明之前,社会的运转集中在白天,建筑表情的缺失对于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模式的人们来说似乎无关紧要。然而,由于人造光源的应用,今天这种发达社会的生活模式已不再局限于白天,社会的机器在晚上依旧转动,人们的生活在夜晚也同样丰富多彩。

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率先使用电气对建筑进行照明处理。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建筑不仅仅可以在白天欣赏,夜晚的视觉效果也同样不容忽视。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太阳光退出,城市的主角被灯光替代;没有了自然光,建筑顿时把自己交给了人造光,建筑的表情得以延续。此时的建筑不再借助于体量、材质、色彩等元素来传情,而是靠人造照明设备了。

3.2建筑表情的转换方式

建筑照明设计使建筑表情在夜间得以延续,是建筑设计的二次创作。它把建筑白天的表情转换到夜晚,是对建筑性格表达的强调或弥补,建筑在黑夜里被注入了生命力。

3.2.1对于纽约曼哈顿的夜景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夜色中那如繁星般点点灯光不知打动了多少都市里奔波的人们(图3)。城市中的摩天楼往往作为写字办公的用途使用,建筑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类型的建筑气质大多是通透、挺拔,建筑的外表是相对匀质的。除了建筑体型的比例恰当外,建筑立面开窗的肌理是建筑表情的重点所在。根据格士塔心理学“图形”与“背景”的理论,人们通常注意有意义的图形,忽视背景的存在,并且图形和背景是可以相互置换的(图4)。对于高层写字楼的表情转换,主要通过室内人造光线的透射,实现建筑立面在昼夜间图底关系的互换。白天看到的是经太阳光线反射的墙面,较暗的窗洞作为背景;而夜晚看到的是透过窗户透射出的灯光。此时,茫茫夜色成为背景,整齐规则的窗灯转变为图形。

3.2.2不仅如此,轮廓线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中高低起伏的建筑在天空交接处构成了丰富的边界线,城市的天际线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我们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多伦多、纽约或者香港维多利亚湾优美的建筑轮廓线。对于单个建筑而言,建筑的外轮廓线也同样重要,若干建筑的轮廓交织成统一的城市轮廓线。清晰的轮廓线条是一种简单而明快的建筑语汇,吸引人的注意力,中国故宫里柔和的曲线屋顶以及埃及金字塔硬朗的锥体线条足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类建筑在夜间的表情自然是通过强化建筑轮廓线的照明方式实现了。通常是用灯光勾勒出建筑的外轮廓线来强调建筑与天空的交接,限定了建筑本体的边界;如果建筑立面上其他线条对建筑性格的塑造不可缺少的时候,也可在夜晚对它做出强调,增强建筑的构成感。但是,仅仅依靠所谓的轮廓照明是不够的,还可以结合其他照明方式,譬如泛光照明。

3.2.3泛光照明是建筑照明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过投光灯将人造光照射到建筑表面。投光照明利用灯光照射后形成光影虚实,强调建筑体块的进退关系以及层次,立体感较强。如果建筑在白天是通过体量变化、色彩或细部装饰来表达性格时,它的夜间表情一般可以用泛光照明的方式来延续。利用灯投射建筑,对建筑的重点部位予以强化处理,这些重点部位对于建筑表情的传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图5)。与白天我们看到建筑表情的传递方式原理一致,它们的表情都是通过光线在建筑表面上的反射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区别在于前者是自然光而后者是人造光罢了。

3.2.4随着建筑科技的进步以及建筑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颖建筑层出不穷,建筑的表现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表达方式,建筑与高科技和电子信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商业化特征。建筑一方面表达着自身的情感,一方面客观上成为广告宣传的物质载体。除了商业建筑外,高层办公写字楼近年也呈现出这种趋势。白天,这些建筑以玻璃幕墙作为表皮体现了现代建筑通透、轻盈气质,具有时代气息;在晚上,又常常以建筑的玻璃外表面为背景,利用电脑技术控制下的光纤或激光创造了动态照明,甚至出现了以公益广告为主题的电视幕墙。这些照明处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了技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符合建筑本身的性格特征(图6)。

3.3真象、假象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建筑都需要向外界传递信息,就像人一样,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尽管建筑在昼夜表达表情的手段有所不同,但是初衷却都是一致的——为了体现建筑的情感和气质,把建筑精神层面的信息传达给外界。建筑的性格自它被建造的那一刻起就形成了,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改变,固然,建筑表情的塑造应该遵循这一先决条件,不能违背建筑的意愿。人也是如此,正常情况下是不会用“哭”表示内心的喜悦,也不会用“笑”表示内心的痛苦。

然而,和人不同的是,建筑在白天与黑夜两个不同时间段里,表情的表达方式是有所差异的。通常,我们感知的建筑性格是在白天通过自然光的反射,然后把信息传递到大脑里的。在夜间,没有了自然光,建筑原本可以用来表达的信息被黑暗吞噬,建筑表情只有通过人工照明才可以体现。所以,通过人工照明这种方式传递的建筑信息应该和通过自然光反射到人脑里的信息相符合。

如果把建筑看成哲学意义上的“事物”的话,建筑的立面就是“事物”的“现象”,它是“事物”的表现和表演;而建筑的性格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外在表现的原因和动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互为事物的表里,相互依存。现象是本质的现象,而本质也是现象的本质。我们通过现象去了解本质,现象应当真实地表现本质,不然我们就会得到错误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的表情应反映建筑的本质,符合建筑的内在逻辑,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对于建筑师而言,他们大多都会注重建筑在白天的信息传递,会充分考虑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然而往往忽视建筑在夜晚的表情也应该遵循这种规律。由此造成建筑在夜间表现出完全有别于白天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建筑呈现出的夜间表情是一种“假象”,它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建筑的内在本质,向外界传递了某些错误的信息。这就如同吴宇森导演的《夺面双雄》里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变脸”,建筑在夜晚和在白天仿佛也在进行着这种蜕变,建筑表情在夜晚缺乏延续性和一贯性,人们无法把它所表现的表情与其真实身份相联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所以,建筑表情应该在白天和黑夜之间进行恰当的转换。

4实例分析

前文中所提到的纽约曼哈顿摩天楼,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以建筑立面精美的肌理展示自身魅力,建筑性格在昼夜间进行完美地转换:白天,通过利用比例合适的“芝加哥窗”的窗洞为“背景”,立面上形成了网格状的“图形”,表现出了芝加哥学派立面中那精致、和谐的建筑肌理,再加上建筑之间统一的风格,造就了完美的城市景观;夜晚,可以看到通过窗户透射出的室内灯光,而无数的光点再一次以黑色的夜空为“背景”共同形成了建筑的肌理。建筑在昼夜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表情得以延续。

然而,成功的例子背后必然会存在着反例。在城市里,仍然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建筑依旧在昼夜间玩着“变脸”的游戏。这种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是南京市中山北路上的某座高层写字楼(图7),建筑立面以横向方窗为元素,重复性地排列组成了有肌理感的建筑表情,稳重的建筑形象与它脚下那保留至今的民国建筑形成了良好的对话;可是在晚上,建筑立面上采用了若干条竖向线性的人造灯光带,方向感强烈的竖向线条增强建筑的挺拔感,却多少让人联想起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滩的Art-Deco风格。竖向的灯光带中夹杂着的窗户透射出零星且无规律的灯光着实让建筑表情显得尴尬,不伦不类,没有能够恰当地反映出建筑的性格(图8)。

所以,正确的例子我们应当学习,错误的当然需要加以修正。

5小结

当夜晚来临时,整个城市逐渐成为灯的海洋,处处都霓虹闪烁,然而又有多少能为体现建筑性格而增光添彩呢?它们大多是盲目的,缺乏目的性。当下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表现夜间建筑表情的意识比较淡薄,建筑师在设计时不曾考虑到夜间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具有这种意识但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随意性、主观性大。针对这种现状,要改变存在的问题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只希望本文能为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诸智勇.建筑设计的材料语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郝洛西.城市照明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邹德侬.话说建筑的表情[J].建筑,2001(11):52.

[6]沈竹,陈飞虎.照明设计之父里查德·凯利[J].光源与照明,2006(0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