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1-05 10:16:10

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一承诺的有效保障与前提条件。文章从开展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现状,并提出了改进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资助;绩效考核

根据《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公布的有关数据,2013年,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在高校投入的资助总金额达574.11亿元,资助学生更是超过3724万人次。在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工作要点中,也将落实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了使高校资助工作惠及更多的大学生,同时完善高校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财政部和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等主管部门采用多种方式对高校的资助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对高校资助工作的绩效考核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一、开展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考核制度已经日趋成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在2010年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绩效考核[1]。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系到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其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非常必要。

(一)有利于保证资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各高校,在困难生资助方面的财政投入数额都非常巨大,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资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要依靠各项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而且需要对资助工作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对资助工作开展绩效考核,有利于引起高校和主管领导对资助工作的重视,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慎重并合理配置高校资助资源,防止克扣、贪污、挪用资助专项经费现象的发生,真正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益。此外,对资助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有助于高校创新对资助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手段,提高资助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二)有利于调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资助工作是各高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许多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多年来一直延续传统做法,开展资助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这些高校都能完成工作,但是没有充分达到国家对高校开展资助工作要求,没有实现资助育人的功能。通过开展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对各高校资助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评价比较,树立资助工作先进典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有利于增强高校对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资助工作当作是一项能够为学生带来利益、为学校带来荣誉、为社会带来繁荣的重点工作来落实,提高开展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资助政策内容上,我国形成了以奖贷助为主、以勤补免为辅的资助体系,但是在资助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在目前的资助体系运行过程中,奖学金的助困功能不断弱化、助学金解困功能欠佳、助学贷款运行不理想、勤工助学渠道不畅通,这些都对高校资助工作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2]。此外,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尚未形成统一,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也并不完善。通过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发现在资助工作实际开展中面临的困境,发现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有利于政府和高校对资助工作进行新的尝试,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二、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现状

(一)高校对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缺乏科学认识

在我国高校中,资助工作往往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协调指导,由各院系具体负责操作执行。为了绩效考核的顺利进行,高校往往采用单一的、省时省力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所有的院系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考核,这样的标准模糊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院系间的学科差异和学生差异,缺乏针对性,容易造成对资助工作不全面、不准确的评价。目前,高校在进行资助考核时,往往采用上级部门提供考核指标体系,被考核学校或院系提供成果材料这种绩效考核方式,这样的绩效考核方法虽然效率较高,但是进行评价时受考评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并且导致院系只重视对书面材料的整理,而忽略资助工作本质的把握。

(二)对考核结果缺乏有效反馈,激励效果欠佳

目前,教育部、财政部等主管部门对资助工作完成出色的学校具有丰厚的奖励,但是在高校内部对于院系的奖励力度不足,对在资助工作中表现优秀的院系更多是精神奖励,物质奖励较少,且将奖励资金充做院系行政经费,降低了院系参与资助绩效考核的积极性。此外,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时往往存在院系间的平衡现象,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准确反映院系资助工作的成果,导致院系对待资助工作存在应付心态,草草了事,从而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绩效考核的参与度不高

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参与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时,院系的参与度不高。有些高校对院系学生工作进行考核时,资助工作是作为选报项目,并非所有的院系都必须参加,另外,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对资助工作进行考核,这就导致了资助工作没有引起院系的重视,影响资助体系的完善。第二,在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时,一线辅导员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目前,教育部、财政部等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绩效考核,以及高校对各院系的绩效考核,其考核人往往都是相关领导,而资助工作的主要操作者———辅导员和资助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却极少能够参与到资助工作的绩效考核中,造成对资助工作的绩效考核本末倒置,不能及时反映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真实需求,从而导致绩效考核结果科学性不足。

三、改进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原则

资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更要使受到资助的学生在校园内能心怀感恩,走出校园后能回报社会,对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资助的核心环节。缺乏育人的资助仅是无价值创造的政策执行,是无意义、无灵魂的资助[3]。因此,在进行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时,也应该牢牢把握育人这一原则。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应该突出对资助过程中育人工作的考核。在绩效考核的实际操作中,不仅仅对高校在资助资金投入、资助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考核,也要对高校开展的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多个维度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在绩效考核中坚持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相统一、相促进。

(二)加强宣传引导,正视绩效考核的作用

高校和基层院系是资助工作开展的执行者,也是被考核者。当前很多高校和院系领导没有认识到开展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作用和意义,对此类考核存在应付甚至抵触心理,导致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未能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在下一步资助工作中,应当加强对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宣传引导,让高校和院系的领导认识到开展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来评价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对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资助过程遇到的问题,保障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高校和院系领导不应该过多地关注绩效考核结果,以及绩效考核结果给学校或院系带来的利益,而是应该通过考核发现在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现行的资助体系,真正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三)注重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周期科学化

在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时,要更多地听取和采纳一线辅导员与学生的意见,改变上级领导“一锤定音”的传统考核模式,在考核小组中纳入一定比例的辅导员代表、学生代表以及学生家长代表,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意见,构建出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系统。另外,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绩效考核人员的业务素养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公平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考核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应该重视对考核参与者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绩效考核人员掌握绩效考核目的、方法,明确绩效考核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四)健全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

对资助工作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对各高校或院系的资助成果进行评价或奖励,绩效考核也不能因结果的出来而结束,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反馈和运用更为重要。一要重视对考核结果的客观分析。既然是进行考核,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上级主管考核的部门要注重对不同考核结果的分析,发现在对高校资助工作考核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二要将绩效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高校和基层院系。对于高校和基层院系而言,绩效考核结果是对其资助工作成效的认可,及时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有利于他们寻找工作中的不足,弥补工作中的疏漏,促进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如果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则会引起高校、院系、辅导员甚至学生们的猜疑,不利于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执行。三要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在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应该根据考核结果对高校或院系进行分级别奖励,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提高开展资助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到开展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目标,从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作者:王贝贝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陆英.试论我国高校的绩效考核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5,(12).

[2]石敬敏.高校资助政策实施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4).

[3]黄军利,李德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资助工作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