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时间:2022-07-19 02:44:17

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将该理念贯穿于审计项目每个环节,从审计项目管理各阶段入手,着眼审计流程和方法的细致、精确、严密,落脚到审计质量的有效控制,其目的是使审计成果得到最优体现。通过精细化管理,促使审计过程规范化、审计流程标准化,以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实现审计增值。

[关键词]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战略、风险导向、管理绩效

审计等新的审计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新趋势,这势必要求内部审计视角有较大转变,审计层次和质量有很大提高,审计管理方式精细化,尤其是审计项目的管理方式要更加精细化。唯有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内部审计精益求精,提升审计质量,才能促进内部审计朝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彰显内部审计的价值。

1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精细化管理”概念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其本质是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模式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占用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对内部审计而言,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本身具备齐备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框架,这从本质上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都是相通的。一方面系统性的最高目标在于程序和结果的和谐统一,并最终为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占用的最小化;另一方面,规范性则表明内部审计本身具有一套规范、严谨的标准。如:CIA颂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实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准则”),都对内部审计标准作业予以了指导和规范。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则是在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颂布的规程,以其实务指导开展审计作业,将管理理念贯穿于开展的每一个审计项目中,从细节入手,从项目开展的每个环节和流程做到管理精益求精,并引入项目化管理,使审计过程规范化、审计流程标准化,以提高审计层次和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实现审计转型。

2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的总体框架定义

根据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协会(CIA)、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并结合内部审计的具体情况,该总体框架应是对“审计人员”、“审计流程”和“审计结果”的管理精细化,并将精细化管理流程贯穿整个流程。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首先,审计人员作为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中最活跃、最本质的因素,必须加强审计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是要以总体框架图人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拓展其发展空间,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不断提升其专业的审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并持续灌输精细化管理理念,促使审计人员的观念意识的全面转变;二是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持续一贯性,在开展的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的管理行为、操作行为都应规范统一,要根据“指南和准则”的要求,指导审计人员要做什么、怎么做,查证问题过程中,具体应该查什么、怎么查,如何获得完整的审计证据等,均要通过明确的精细化制度流程来确定,规范审计行为。其次,审计流程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对开展内部审计项目流程规范,要将审前调查和非现场分析作为不可少的环节,让审计人员在项目开始初期找准审计重点,通过非现场分析确定抽样样本,审计项目中则严格依据审前分析样本开展工作,并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样本,确保审前、审中和审后都能够做到程序控制严密;二是突出对审计资源配置的精细化。要根据项目规模,测算审计成本,按照成本效益配比原则,强化审计内容和强化资源管理倾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最好的审计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重点环节,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三是实施有效的审计督导。注重现场、非现场审计的督导作用,及时解决遇到的难点或困难。最后,对审计结果管理的精细化准则应从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结果应用入手,提出具体可行的审计建议,整合审计发现问题,应该做到:一是精炼审计报告观点,有效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的最终载体,要做到审计报告客观公正、重点突出、表述准确、格式规范,且要深入揭示重大风险和违规问题,对所采用的审计案例,要依据充分、定性准确,提出的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可泛泛而谈,要保证审计结果得到全面反映;二是审计结果的利用要精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建立完整的便于搜索和利用审计成果库,将发现问题分类整理、分类整合,突出对审计成果的精细化分解和利用,重视问题成因的分析和总结,为被审计机构提供对风险管理的考核、分析、整改和经验分享,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公司理的有效职能。总之,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人员管理、流程规范、结果利用是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中的重点。要实现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抓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是前提,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制定详细、步骤明确的流程是项目实施的关键,项目完成后,如何提炼审计报告观点,使审计成果得以有效应用则是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和归宿,三个关键管理环节互相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3内部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审计观念和理念的转变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相比于传统粗放管理理念,要实现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从审计人员的观念转变入手,突破传统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理念,审计人员要熟悉精细化管理的流程、必要性和具体实现步骤,从审计习惯、方法等细节方面培养员工追求精细化的意识,使其从“小事、细节”入手,提倡重视细节、追求细节的求索精神,在细节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把看似简单的小细节做实、做细、做透,注重项目执行力建设。3.2细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是精细化管理的主导内容要对审计项目引入项目化管理,以细化流程,再造精细化的审计项目流程为主导,从审前分析细致化、审计作业标准化、审计结果标准化进行流程再造。一是要做到审前分析细致化。要在做好审前分析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审计数据库和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合理设置关键指标,准确反映被审计机构各类业务的主要风险;二是要大力推行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要在“指南和准则”的指导下,引入项目工程思想,推行标准化作业,细化审计流程;三是要推行审计结果利用标准化。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一个好的审计报告是一个审计项目的最终反映,在编制审计报告过程中,要在确保证据充分、分析完整、风险案例突出的基础上,对审计报告内容进行反复归纳提炼,使报告格式规范、表述清晰、定性准确、重点突出,以充分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审计成果。3.3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团队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好的职业操守,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并开展审计业务需要的相关专业培训,拓展其发展空间,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团队化建设、凝聚力和归属感。具体说来,一是应该不断提升其专业的审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改善审计工作环境,把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逐渐充实到审计部门,最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的内部审计团队;二是推进审计人员专家化建设。通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保证每个业务专业领域都有一批业务知识精通、审计技能娴熟的研究型、专业型主审和特长型审计师,实现审计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三是要强化对审计队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项目考核与人员考核的双重标准。通过对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归档等诸多环节的检验和回顾,积极推行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和主审竞聘制,量化任务目标,在绩效工资中兑现考核结果,使审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岗位职责和贡献大小密切挂钩,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4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审计项目集约化的关键路径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在充分评估审计项目风险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合理安排审计项目,避免追求“大而全”或平均用力。要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紧迫性、企业战略方向来配置审计资源,形成“计划有约束、执行有标准、结果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科学调配审计人员,按照任务节点逐次投入审计力量,通过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做到以小资源博取大收益的审计效果。3.5拓展运用以计算机非现场为主要手段的审计创新和审计项目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内部审计项目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电子化优势和技术手段,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审计项目事前、事中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全面发掘隐藏的问题,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极大地扩展了监管面,有效实现了审计关口的前移,使审计手段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与远程审计相结合,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审计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用力保障。

作者:潘贵宝 单位:农行审计局昆明分局

参考文献: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孙念怀.《精细化管理》Ⅲ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殷卫东.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几点举措[J].金融纵横,2008(12).

[4]魏宝全.浅谈审计项目的精细化管理[J].商业经济,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