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3:45:50

精细化管理论文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1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在基础管理上对其进行深化,是对基础管理的创新。精细化管理对于学校品牌的塑造十分有益,目前大部分学校均为品牌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其特点为面向社会,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体现学校品牌的优势。高职院校采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管理效益,利用精细化管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数据化、标准化以及程序化。

二、构建精细化管理信息分析与收集系统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需建立健全的信息分析与收集系统。目前,我国信息机制发展不健全,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因素都会对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水平产生影响。根据我国实际状况,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分析与收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有效资料,确保信息资料真实性。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决策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能做出高效决策,信息分析与收集系统的构建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决策服务于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发展。

三、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微格化”管理

在高职院校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微格化”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化管理基础上,主要目的是明确管理环节与管理责任,对管理目标与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梳理教学管理流程,根据制度化、数据化、标准化以及程序化角度设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使得组织管理高效运行。按照学校年度工作的整体安排,准确掌握管理关键环节,梳理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干,综合分析后,编制学校每学期教学管理工作的进程表,将学校各个部分横向联系与教学管理环节时序性之间建立纵横交叉表格,其中的参与者需要根据时间顺序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在进程表中,需要将负责人、具体时间以及工作内容等项目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节奏性与计划性。对上课、业务学成绩评定、上课、辅导等教学活动实现微格化管理,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四、建立健全教学精细化管理体系

为了提升教学精细化管理有效性,学校中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分析教学精细化管理,构建具有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体系。同时要将各个责任人的主要职责明确,构建完善的教学精细化管理考核制度与检查制度,制定符合教学需要与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对精细化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为了将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彻底落实,在高职院校中,需要成立教学精细化管理部门,保证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实行过程中能与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和协调。这一部门的主要工作人员均为学校中其他部门人员,保证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公开、公正与公平,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五、采取科学有效教学精细化管理应用措施

在高职院校中采取精细化管理,需要广大师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需要预先制定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相关考核计划,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对师生采取精细化管理,对于这一管理模式师生需要积极的配合,只有校领导与师生之间团结协作,这样才能使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实现最大化,实现双赢。采取科学有效管理方法,是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效率的关键。只有提升学校管理效率,才能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教学管理方法是成功管理的重要工具,一个学校如果缺少有效管理手段,其发展前途堪忧。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以目标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管理分布考核法等比较常见。高职院校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不能单一,应将一种方法设定为主要方法,其他方法为辅助,这样才能将各种教学精细化管理方法优势综合,避免过于片面性。此外,制定合理教学精细化管理计划,能提升精细化管理工作效率,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对不同专业采取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手段,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从根本上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六、学校文化积极向上,加强对教学精细化管理应用

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人的发展中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文化能对人们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积极性是可以互相影响,长此以往,学校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反之,学校师生如果一直处于消极文化氛围中,长期下去学生积极性差,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只有师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中,师生才会支持学校的决定与政策,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

七、不断提升教学精细化管理人员素质

高职教学

强化其服务职能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2

1.1规律性护理

规律性护理方法,是指管理精细化、具体化、程序化、规章化、有序化、规范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化。按照规律性化护理方式,有利于精细化管理,将管理方式与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在做好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将管理延伸与扩展。规律化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凸显,具体问题落实到相关部门,做到责任到人,问题到户,从而保证工作有规律地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3]。护理工作是医疗的重要部分,护理工作环节多,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细节,加强护士工作中细节思维的训练,使护士形成细节意识,目前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予人员多,且环节多,一个细微的环节出现差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

1.2注重服务细节

增强患者归属感骨科老年高龄患者多,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原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基础上再加上骨折创伤及大手术的打击,所以护理的难度相当大。某一细节稍有疏忽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故工作是否细心细致,关系到患者安危和手术治疗的成败,故护士能不能做到主动关心患者,细心地观察患者的早期、微小疾病的变化,为患者赢得最佳的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的生命,才是我们护理工作最终目标。所以护理效果与护理工作的精细化密切相关,护士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同时将护理工作个体化,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同感心,设身处地的考虑患者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既让患者感觉亲切感,又让患者感觉到归属感,对患者的康复有显著意义。

1.3建立关爱链

建立关爱链要将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通过感情护理,使医生、护士与患者这三者之间形成关爱链。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接受患病的事实,在入院其间接受和配合医护的治疗,减少抵触和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感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爱心、关心相结合,使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享受到更贴心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爱心。我院实行“入院一壶水”的护理政策,入院时为患者打好一壶开水,使患者感觉到来自医护人员的亲情。日常护理与感动护理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关爱网络,即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也能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使各个节点联动,将感动护理关爱覆盖治疗过程[5-6]。

1.4人文护理管理

人文护理管理为将护理质量有效提高,形成优质的护理服务。人文护理的要点是加强护理的环节控制,将精细化优质护理落实到各个病区。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心中的不良情绪,对患者进行教育。通过宣传手册的发放、宣传栏、组织病患交流,来提升人文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在人文护理同时加强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管理制。

1.5提升护理质量

加强内部管理,形成制度,责任到人。定期监管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从主观、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责任组长按照管理制度定期对相关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为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监控内容包括管控病情、生活护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内容[8]。病情较重的患者安排优秀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确保每一名患者每天每班都有一名护士负责。每一位护士上班前到床边行交接班,进入病房前先敲门,先向患者问好,再向患者作自我介绍,夜间也要落实责任人,实现全方位优质护理。

2结果

2013年6月我院施行精细化管理,自主设计问卷调查表明患者满意度呈逐月上升的趋势。以2013年6~12月为例,患者的6月满意率为95.3%,7月为96.3%、8月为97.4%、9月为97.6%、10月为97.1%、11月为97.3%、12月为98.0%;2014年1~6月满意率分别97.5%、98.9%、99.1%、99.4%、99.6%,99.8%,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实现零投诉,无护患冲突。

3小结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3

保护企业资金安全首先成为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威胁到企业安全生产和命运的风险因素时刻存在着,因此必须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将威胁企业生存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为企业发展筑起“防护网”。精细化管理的第二个目标无疑使为企业创造收益,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提升企业服务品质,降低成本,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各项管理领域的触碰和涉及,站在财务管理的高度对企业进行管理,将增值项目提炼出来,为企业创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精细化管理之根本,也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我国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我国一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少相关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单位又缺乏系统培训,经验大都来自多年的本职工作,即使有培训,公司也只是注重对他们进行会计核算部分的培训,没有进行经费预算、会计信息综合分析等业务培训,从而失去了整体培训的目的,造成业务素质跟不上时展。再来就是,有些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固定,相互之间调动频繁,导致单位会计队伍不稳定。而更严重的是在企事业单位内部,人情帐,关系网复杂,有些会计人员碍于面子和人情,擅自扩大财务开支范围,导致最终结算超出预算能力。于是很多单位就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账目,造成国家和人民财产严重流失,导致财务管理形同虚设,失去了本该具有的意义。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事业单位虽然也制定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目标的实现。如说单位办公用品采购置办时,没有做好验收和登记工作,也没有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所以造成物品信息登记不全,单位资金流失严重等情况的出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上不必要的浪费。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强化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的有效推进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具体的财务管理中,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技术手段的投入和应用。在21世纪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信息数据的共享,必须依靠信息标准化这一强大后台,如果缺少信息标准化的支撑,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数据流动趋于停滞,还会对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阻碍。所以说,对企业整个财务过程的实时监控,必须扩大信息采集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财务采集、处理与反馈系统,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所以说,离开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一切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就难以实现有效分析和利用,财务管理工作精细化更是纸上谈兵。

(二)完善企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在精细化财务和管理目标中,全程预算作为重要一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有必要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逐步建立一个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方向的预算体系,同时,这个体系要对企业经营各环节进行全程覆盖,进一步调动企业组织内部生产活动,从而加快实现企事业单位总体目标和任务的达成。由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掌握企业资金的具体流向,实现资金的灵活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面控制。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分配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第一,要由财政管理部门牵头,选拔专门负责人担任组长,在生产、技术、人力、销售、后勤等多部门的配合下,成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各项预算事务的管理;第二,要以业务预算为基础,根据企业或单位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将提高利润作为目标,对现金流进行重新编制,形成覆盖全公司或单位所有岗位和部门,没有任何“盲点”的业务管理流程,真正做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第三,要在“实际控制”原则的领导下,对预算目标进行分解,保证层层落实,并通过相关考核政策的制定,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发展计划;第四,除了要加强过程监控外,还要加强对事后监控的力度,做到企业财务运算前、中、后各个环节的全程控制。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设定、现金流量的控制和会计报告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反馈。

(三)加大企事业单位执行成本投入

执行成本一直是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中必须要加大考查力度的重要指标。但是实际情况是,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在刚被引入我国时,一些企业为了过分追求精细化,忽视了运营效率等一些重要问题。所以说,财务管理精细化目标的实现,不能太激进,太机械,要一步一步按照相应程序来,否则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没有实现,企业还将为此付出不必要的人力财力。也就是说即使相应程序和目标是实现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石,但是还要有规范化和细致的执行方案与之相配套。企业的财务管理首先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来夯实基础,但是在其他领域,例如业务扩展领域和其他合作部门中,要充分考虑到制度执行的成本,以免陷入繁琐冗杂的流程性漩涡中。因此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需要在“大财务”战略框架内,破除部门壁垒拓展职能范围,为企业运营活动提供精确的信息,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精细化管理,同时要充分考虑执行成本,不违背效率原则。

(四)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所谓内部控制体系,就是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效认知的基础之上,对风险隐患做出正确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而这点正与精细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必须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防止风险的发生。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准确把握企业经营控制节点这一共同之处,采取具体有效的规范性措施,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实现。

(五)促进ERP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

现代化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保证之一就是要建立ERP信息平台,精细化的企业财务管理也需要这个平台的大力支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财务人员摆脱繁琐的日常核算工作,减少工作人员任务量,为以后的决策打好基础。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财务管理人员的时间和大量精力投入到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上,将企业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并且,实施ERP能够使财务数据得到集中化管理,提高企业对市场反省的速度,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要将企业资金整合之后加入ERP信息交换平台。单位和企业要在规定期限内以最快的速度变质具体的资金流动计划,经财务部门审批之后才能够投入系统。这样就真正实现了资金的自动检索控制,真正将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运用到实处;第二就是对客户信息的细化和完善,ERP系统中对每个供应商和客户都有详细的信息,一方面提供了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的依据,另一方面为资金的回笼提供了信息保障,减少企业欠款风险。最后就是要对获利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利保障。ERP系统中还开发了产品获利能力分析功能,通过报表迅速实现各产品盟利情况和各销售代表销售油品及创造利润情况的查询,使销售代表考核统计数据更快速、更简捷,领导决策更精准,争取决策“零失误”。

四、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6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取得本人及家属的同意,并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13~68岁;观察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14~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室管理。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其谨听医嘱,有任何不适应的情况应立即向相关人员进行反映,及时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精细化管理,具体为: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精细化管理的优点进行宣传,使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精细化管理的中心理念,同时使工作人员养成严谨、规范的态度,让工作更加井然有序;②在手术室的护理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做出有效合理的护理,将行为精细化,同时依据手术室的制度进行标准化的方式,来对患者在术中的状况作出评估,降低手术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提升服务质量[2];③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能更好的与患者讲解出现的疑惑,补充其所缺乏的相关病理性专业知识,突显出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关爱,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④加强监督力度,做到精益求精,如手术室的消毒、清洁工作,不仅仅对器材进行消毒清洁,还需要对手术中空气进行净化,使得整个手术间空中漂浮着的病菌得到清理,以免手术过程中由空气中残留着的病菌对伤口造成感染[3-4]。1.3疗效评价。患者通过治疗后,对整个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满意:患者对护理模式没有抵触,且病情恢复程度较好;不满意:患者明显对护理产生抵触心理,依从性极差,且病情恢复不是十分理想。1.4观察指标。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对护理表示满意64例,不满意16例,满意度为80.00%(64/80);观察组对护理表示满意7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7.50%(78/8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

3讨论

手术室作为患者急救的场所,只有更全面、更细致、更科学的对手术室进行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时的存活率,同时更安全、更精细的护理模式才能更优质的对手术中的患者进行护理,降低手术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给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安全保障,更放心的接受治疗,消除面临手术的紧张不安情绪,降低手术中不良情况的出现。精细化管理正符合上述管理模式的特点。首先,通过宣传,使得相关医务人员全面了解精细化管理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更为深入的对有关病理性知识有了全面的认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蔼、温柔的态度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意见,提高工作效率,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有助于对患者补充所需要了解的事项,消除患者因知识困乏所引起的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其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甚是严格,使得医务人员在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例如手术间的清洁消毒,不仅仅对器材进行清理,还需要净化房间中的空气,以免在手术中出现其他病菌感染;同时还要求领导加大对整个过程的监督力度,手术室内出现的细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出现,相关人员也应严格把控,提高整个手术操作的熟练度,注意细节,不能因其一些细小的问题导致患者的手术失败,如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医务人员工作上的失职,失职人员要对其进行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帮助其更好的进行下次手术治疗,实现精细化的管理目标,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帮助其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率,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精细化管理提高了整个手术过程的质量,使患者的治疗安全得到保障,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治疗工作更为满意。与传统手术管理方法相比,其安全性更高,受到更多患者的接受,而且这种手术管理方案更具科学性,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杜秀云 李欣 李霞 单位: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麻醉科

参考文献

[1]田美娟.分析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3):262-263.

[2]刘金芳.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4(12):82-83.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5

地勘单位在明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后,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网站、宣传栏等平台,特别是通过各类会议、简报、文件等多种形式,对精细化管理的内容、要求、步骤进行集中宣传。只有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本质、重要意义和预期成效等重点内容,被单位领导、中层干部和全体职工认真领会、充分理解、形成共识以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工作重点、重要环节和工作流程才能得到程度较高的落实,才能获得更大的管理成效。精细化管理重在管理的过程,在每一个管理环节里都会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立足于自身岗位,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上。

二、从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入手,构建规范的管控体系

地勘单位首先在全面分析现行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构建内部控制规范,逐步完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职工行为等规章制度,在预算和成本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全面、规范、严格的制度体系。在管理控制方面,要结合地勘单位的发展特色、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细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并做到及时反馈情况,不断纠错纠偏,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和成本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要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单位的全面盈亏成本费用指标,建立成本分级控制的资金收支预算模式,将所涉成本项目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操作部门。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以国家出台的有关生产标准、规范和流程为基本原则,结合地勘单位的行业特点、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组建成立高规格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要以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消除人的不稳定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地勘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定期隐患排查、检修检查、安全培训、岗位作业等安全管理制度,从“人、机、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地勘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推进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系统流程精细化和安全细节管理精细化。

4.创新风险防范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制度。地勘单位在企业化运营的环境下,机遇前所未有,风险也不可低估。要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增强决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实现对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的有效防控。全面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化解应对策略,促进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地勘单位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内涵就是以制度为依据,最终实现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基础管理不断规范细化,严格执行。要针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及时反映研究应对办法,不断完善、随时补充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构建既科学规范又容易操作的制度体系,使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和动态管理中不断创新,推动精细化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地勘单位在不断完善企业化管理体系的同时,要严格落实职工岗位责任制,细化各项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的考核,及时总结分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跟踪制定改进方案,使精细化管理工作体现在每个岗位和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总结评估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对于成效明显的部分要大力推进,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要以标准和制度体系将精细化管理工作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并根据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建立起“人人有标准、事事有考核、时时有规范、处处有监督”的长效机制,不打折扣地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从而实现管理和效益双提升。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6

我国的电网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成为国家所关注的科技对象,各项先进的电网设备逐渐投入电网建设中,电网设备的监造工作随之变得复杂,在得到新机遇的基础上,新的挑战也慢慢展开,让电网设备的监造工作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新的挑战面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是必须要得到实行的,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是精细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一项需要首先解决的任务。全方位的推动电网设备监造工作,对其电力设备的整体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全面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质量,从而保证了电网的长期性运行,让电网工程重新定义“零缺陷”的含义。

2精细化管理下电网设备监造的措施和方向

2.1放弃传统招标形式,多元化选择监造单位

提前对电网设备的监造项目进行方案的制定,合理地选择时间,保证监造单位能有足够的时间理解电网设备项目的中心重点,理性地选择与之相符的企业单位,最好编制出有效的监造大纲。传统的招标方式是在范围很小的监造单位中进行的,在新形势下应该扩大眼界,多元化地选择监造单位。在经过招标会的选择后,电力建设方选择优秀的电力设备监造单位,不仅让电力设备监造目的得以实现,也让双方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在确定了监造单位后,电网建设方给予已经制定好的监造大纲,双方可以把监造大纲当作合同的一部分,为其监造单位指引电力设备监造的方向和监造类型。

2.2建设优秀的监理团队,从而加强监造力量

电力设备监造过程中由总监理师全权负责。监理师的主要工作是对其选择的监造单位进行驻厂监管,当然这样繁重且复杂的工作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这样就需要我们组建一支优秀的监理团队,这支队伍又由总监理师一手负责,在挑选人员时应该注意他们的工作作风,是否具有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敢于表达等一些专业的监理理念。监理队伍驻厂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多视角地观测监造单位的监造过程,观察监造单位在对电力设备的设计、材料、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是否达标,有权利对其加工好的电力设备成品进行检验,对其不合格的产品应该拒绝验收。还要做到对各个款项的控制,全面监督监造单位对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款项,为监造单位从监造开始的各项数据就要收集并整理,向电力总部及时汇报。

2.3增强监造人员思想,奠定生产理念

监造单位的监造人员在开始监造作业之前,必须牢记合同上的生产重点和经济管理知识,对其所生产的设备文件要认真阅读,熟悉设备的技术规格、质量指标和检验标准,最后还有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要全面的熟悉。监造人员还要对其需要监造产品的图纸认真观看,做到每一步的加工工艺都完美无缺,掌握施工中的各项因素,妥善地应对,在监造的关键节点时要重点控制,坚定自己的使命。认真对待电力公司对其厂家的各项审查,奠定了电力设备的生产标准。

2.4对其监造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掌握监造产品的质量和进度信息

监造单位应该大力优化加工生产作业的环境、成品质量检验的掌控,对不合格的产品要加大处理制度,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电力设备走向电力的建设中,对零件、半成品的保护力度也要加强。监造单位还应该时刻的进行抽查检验,监理人员应该主动地介入产品的调查中,反复对产品进行检验,查看是否达到电力建设的指标,全方位地加强电力设备生产的管理,保证电力设备成品的质量。

2.5做好产品的验收准备,对已出厂的产品长期管理

在电力设备产品经过层层的监测系统和监管系统过后,最终形成合格的电力成品。监理团队应该根据国家电力设备方面的规则制定,做好电力设备验收工作,对其设备的存储和运输严格把关,做好设备末期管理工作。在对以出厂的电力设备严格的监控,定期到电力建设现场进行现场勘查与电力设备安装重点的指导,从而保证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转。

3电网设备监造新方向和新未来的工作重点

3.1强化电力设备监造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指标

在未来的新形式下,电力设备监造的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理念向“飞行检查”方向发展,不定时不定期地对电力设备生产线进行突击检查,生产进度、生产质量是突击检查最主要的两方面。及时地发现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且使用交谈的方式提出生产整改建议,促进加强电力设备生产的水平和监造服务的理念。

3.2开展监造调研报告会和总结提升长效机制

监造工作是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在我们的监造过程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当然这种机制并不是死板的、不予更新的,并且应该时刻地更新机制的理念和目标。同时我们的监理团队应该开拓自己的眼界,定期与生产厂家开展监造商品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分享经验和接收信息,并且对新的政策要有所了解,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做到工作上的取长补短。

3.3将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廉洁的政治作风发挥到工作中去

加强监造单位的行政作风建设,保证监造人员的优良政治作风和管理方式,保证监造过程中不受到利益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底线,将廉洁的工作作风完全的发挥出来,确保监造团队的纯洁性。

4结语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7

1.医务人员的抵触心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中出现的微小事物及要求会涉及到个人,其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会触及到个人的利益。而对于长时间进行粗放管理的医疗人员,因其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加上部分医疗人员对其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认识不深,理解不到其中的内涵与深远影响,从而出现了抵触的情绪,缺乏了主动性与自觉性。

2.管理者认识的不足。中医医院很多管理者都是从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而转向管理层的,虽然他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操作能力,但在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关经验。管理者只能一边学习一边管理,就出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精细化管理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较新型的模式,有很多中医医院的管理者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有些管理者还会认为繁琐,甚至嗦,从而对其产生排斥心理。而又有些医院只是为了用作装饰门面,没有全面的去实施。

3.管理运营不顺畅。精细化管理的中心在于将所有的管理规章制度与相应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肩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带着约束性与强制性,所以执行难度较大,甚至在个别科室无法顺利的进行。

4.管理力度较弱。在精细化管理中,较多的管理者是从基层科提升到管理层的,管理者和同事共处多年,碍于情面不能进行深度的管理,对于出现细小的问题不及时进行追究,从而累积成大的问题,不仅损害了管理者的威严,还使被管理者养成了在“宠”中工作的不良习惯。

二、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1.医院文化。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中,需要建立起好的医院文化。例如:培养每一位医务人员做事情要做好、做细、做精。对于医疗人员的管理情况,不仅要培养其成才,还要更多的关注医疗人员的日常生活,制定相关的员工计划表,使医务人员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中释放排解出自身的压力,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受到医院的温暖。为了将医院文化传输给广大患者,我们可以通过发放优惠卡、义诊、召开医患关系沟通座谈会、到基层帮扶等形式进行。

2.精通管理。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还要有市场的敏锐性。所以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大量的知识,例如:加大我院中低层管理者的知识培训,并在医院内开展相关管理讲座,发放一些管理书籍。为加强各科主任的管理水平,组织院内的中层干部到外地学习进修。

3.制度精准。在进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时,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基本制度,在制定之前要对以往传统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且向医务人员及患者收集相应的意见,结合医院相应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针对岗位、操作、服务、职责等进行详细的规划,将制度表发放给每位医护人员并按其严格执行。

4.细分科室。在中医医院中有很多患者出现挂号乱的情况,很多患者对各科室了解很少,因此我院必须对科室进行细分。医院挂号处要有明确的标记,做到让患者一目了然。同时在交费高峰期的时候,可以将挂号窗口临时变更成交费窗口,这种灵活变更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排队时间,而且也提高了我院的工作速率。

5.细分疾病。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症状相同的疾病也有很多,虽然有着相同的病症,但其治疗方法与原则有着很大的差别。一旦出现了误诊情况,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中医辩证诊断中也有着细致的分类,例如对于感冒中的风寒与风热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疾病管理我院需要做到细分。待医生对其疾病有了精准的确诊后,在根据差异的不同进行治疗,防止出现医疗纠纷问题。

6.细分责任。医院中经常发生纠纷事件,如果不进行责任细分管理,就会出现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理之间发生踢皮球的情况,从而查找不到责任的根本。所以,我院将责任进行细分,将每个责任落实到相关的科室、个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院必须提高各科室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工作严谨、细致、规范。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8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展深入部门预算改革的关键阶段,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改革自开展以来,部门预算管理越来越精细、标准。但县级部门的预算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推进过程略显滞后,与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

(一)预算编制不够详细且科学性不足

一是项目预算用途不清晰。部分部门为了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都想尽办法来掩盖项目的详细用途。如个别单位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支出计入“其它支出”类款项,“其它”两字给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可操作空间。二是项目预算依据不充分。按照相关规定,单位必须对项目开展的依据、预算的准则以及预期达到的成果等展开解释,可是大多数单位只说明了项目开展的依据,并没有提供预算的准则。三是目前大部分的县级单位预算项目库处于“零”状态,项目的计划性、科学性有待提高。

(二)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一是基层部门预算的信息资料缺乏。一方面是因为基层部门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各种信息数据库还处在理论之中或刚开始建设,预算管理的文档归集相对混乱,另一方面,基层财政部门的数据资料相对简单,加上形式单一、内容不全、变更落后,基本上无法为制定合理严谨的定额标准提供参考。二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不到位,预算管理信息不能够及时的内部分享。目前,尽管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来搜集、打理、编审、综合部门预算的各类信息,但是多个在用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与部门预算编制系统软件衔接不到位,预算管理部门与其它各相关部门的资源还无法达到分享共用的程度,致使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益低下,急需提高。

(三)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监督有待加强

当前,大部分基层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缺失或正在筹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进展相对滞后,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监督还处在理论当中。就财政监督而言,部门预算的财政监督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财政预算业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是拨付业务,重视前期编制,轻视后期管理,对部门预算的监管监察强度不够。就审计部门的监督而言,对基层部门预算开展过程中开展审计的目标有限,水平也急需加强。就人大和社会监督来看,部分县级单位仍然处在部门预算不对外公布,审查不及时甚至没有审查,导致这两大重要的监督手段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二、推进县级单位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基层部门特别是县级单位在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方面有着本身的特点,不能够直接按照上级管理部门的做法和经验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走出一条自己的预算精细管理之路。

(一)改进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

一是加强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的改进。县级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一套公用经费定额随现实情况调整的动态机制。具体内容是待该标准相对固定后,可根据相关政策变化以及生活水平变化等定期调整和改进,使之与现实情况相符,可操作。其次,创建一整套的项目支出标准参考系统。对项目进行分门归类,根据规律探讨核定项目支出标准,并根据实际实行浮动调整机制。同时,县级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说明支出标准。

(二)加快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按照安排,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要加快建立起以县级单位各部门相关的基础信息库、项目库、资料库等数据库为依托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一直沿用的功能单一的软件系统开发添加一系列新功能,诸如:“资产负债管理”、“不确定事项管理”、“政策调整影响”等功能,建立功能齐全数据全面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真正实现部门之间数据资料的互通有无。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同样应用计算机网络化监管,在后续运行的过程中持续对软件进行调试改进,从而满足县级单位各部门的要求。

(三)完善预算和绩效评价、资产监管的融合

一是逐步建立并严格落实绩效评价制度,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有效的应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为优秀以上,绩效出类拔萃的,在后续的开展进程中各方面安排上重点支持;对绩效评价结果不符合要求的,要求该项目整改,直到合适为止,否则予以取消。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资产配置审核机制。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依据“三公”的要求,严把配置、处理、废弃国有资产等行为。对外出租、出借的,严格按照“使用单位提前申报、主管部门初步审核、政府最终审批”的程序办理。同时,严格落实、主动接纳人大、审计机构和社会的督查,探索建立“实时在线预算监督系统”,把资金使用情况、人员机构编制等政务信息,以网站、微博等网络形式向社会公开,满足和确保广大老百姓的知情、参加、评议和监察的权利,严格执行人大通过的预算,不擅自变更预算,以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三、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9

1.1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接管了民国政府、资本家、教育界创办的林场、公司、农林牧试验场、苗圃,随后还在国有宜林荒山面积较大的无林少林地区试办了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并在天然次生林区建立了一批森林抚育站、护林站、森林经营所,至1957年底,全国共建立国有林场1387处;195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各地掀起了大建国营林场的高潮,至1965年底,全国国营林场达到3564处,经营面积达到0.674亿hm2;在“”期间,除山西省外,其他各省级国营林场中层管理机构均被撤并,83%的国营林场被下放,至1976年,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萎缩到0.463亿hm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颁布实施,国有林场逐步恢复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省、地、县3级管理的国营林场体系格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国有林场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国有林场发展进入困难时期,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经营总收入由1997年的83亿元下降到2002年的59亿元;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推动,不少国有林场通过改革理顺了体制,逐步步入改革发展时期[1-3]。

1.2我国国有林场管理模式的演变

我国国有林场的管理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基本同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基本直接沿用前苏联早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林业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林产品消费等方面,全部按照政府指令性计划进行,尤其是在1958年以前,林区基本建设项目由国家统一安排,林业生产所需投资和器材设备由国家统一分配,林业企业生产任务由国家统一下达,木材和主要林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林业资金和利润由国家统收统支。这种直接介入国有林场微观管理活动的管理模式,难以发挥市场与经济的有效调节作用,使林业生产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特别是时期围绕国家中心战略任务大量采伐林木,国有林场乃至全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资源管理上,早期同样直接引用前苏联早期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源于森林经理学。早期的森林经理学理论基础是法正林(normalforest),基于法正林理论的森林经理活动,是对具有法正龄级分配、法正林分排列、法正生长量、法正蓄积量的森林实施经营活动,从而实现木材的严格永久平衡利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理念,到1998年修改森林法时,设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正式建立,1999年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公益林区划规范,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开始实施。从我国国有林场办场方针的演变(表1),也印证了上述国有林场管理模式与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

1.3当前我国国有林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国有林场定位问题。由于林业具有极为明显的外部性,其经济性能较低,如果把国有林场(尤其是处在边远山区的国有林场)当成其他工商企业来定位,其经济收益远远不能支撑其正常运转,这是我国当前国有林场面临困境的内在原因。其次,由于前期盲目扩张,尤其是人员的盲目扩增,给本来就没有多少经济收益的国有林场带来沉重的包袱,这是我国当前国有林场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再次,虽然进行了多次国有林场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但是内部运转,尤其是管理思想与微观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管理粗放、低效,这是我国当前国有林场面临困境的管理上的原因。

2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思想源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关于工人操作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精细化管理旨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引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基本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从系统学角度看,精细化管理核心就是系统精确管理,包括对精细化管理对象(系统)状态精密监测、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管理规划与实施、管理绩效监督(监测与评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PDCS循环。PDCS循环源于管理学中的PDCA理论,即Plan、Do、Check与Study。在管理PDCS循环中,关键是Check与Study,即对本循环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效益评估,从中找出目标差距,继承其中成功的技术与方法,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其他行业成功经验与技术,将这些成功的技术与方法遗传给下一轮或下几轮PDCS循环[4-7]。

3当前我国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对策

3.1多措并举破解国有林场困境

多措并举,破解国有林场困境,这是国有林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物质基础。首先,要对国有林场准确定位,对于地理区位好、立地条件好的木材生产型国有林场,将其定位为速生丰产林基地、珍贵木材生产基地、大径材贮备基地;对于具备旅游资源的国有林场定位为森林公园;对于处在重要生态区位的国有林场,定位为公益生态型国有林场;其他的可以定位为生态经济型国有林场。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分流富余人员,降低国有林场人员包袱。在保障现有人员基本社会保障的基础之上,在政策与资金上倾斜,扶持职工走出去创业或转岗,或者采用多种形式承包经营现有国有林场中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木材等林产品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项目,或者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之上采取内退或内部下岗等措施分流部分人员,以缓解目前国有林场人员压力。

3.2解放思想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管理层面,要解放思想,抛弃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引入精细化管理机制,对国有林场实施精细化管理。国有林场的精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把国有林场当成一个系统,按照系统理论与系统运行规律,对国有林场这个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确保国有林场的系统结构、功能得以高效、和谐、持续运行。因此,国有林场的精细化管理,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化的过程,即PCDS循环,管理人员对国有林场这个系统施加人为干扰,使得国有林场持续保持健康状态,并稳定持续地提供更多的服务。在系统学层面上看,国有林场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因此,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就需要采用适应性管理方式,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系统地分析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多种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其管理过程与措施可以用表2所示[4-9]。

3.3实施工程化管理

工程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当前国有林场的粗放型管理来说,实施工程化管理尤为重要。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中的工程化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管理,以期高效地达到国有林场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主要措施有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业务管理、计划管理、时间管理、控制管理。

3.4当前国有林场精细化预报实现的关键点

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篇10

该概念最初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关于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在1950年,亚洲日本就出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与理论。精细化管理按照常规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采用系统、深入的管理与经营理念,上述思维理念与模式也就是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断科学化、标准化,同时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换言之在最小资源成本的前提下,不断降低企业目标的成本费用。现阶段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当前非常先进与成功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财务职能的转变

即财务职能由记账算账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财务工作由先前的全部事后管理型转变为事件全过程、全方位、全频率的事前、事中控制及少量的事后总结型;财务管理工作从高层管理型转变为全体员工参与型。通过“三个转变”,可以提高广大员工的生产、管理、节约积极性,从先前的被动管理到现在的主动管理,并且可以增加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比重,同时,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是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的转变,可以真正对风险进行预测,并认真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从而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企业效益。

(二)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通过分析、细化及整合财务管理内容,对不断深化企业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内部的“大财务”战略即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针,是指通过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制定出以“计划-分析-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为准则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流程,真正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并且将企业中的各部门紧密团结、同心协力为企业创效益,提高员工整体凝聚力。

(三)以增加企业效益为目标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体现于企业效益上,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不断地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横纵范围,深刻挖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潜在价值,并且追求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带来的高附加值,着重树立“大财务”观念,将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细节,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三、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推行精细量化预算管理理念,实时建立大预算管理平台

财务精细化管理,应将预算的精细化作为首位。针对预算设置编制、考核、控制、评价以及审计监督等岗位,并对企业中涉及的各类业务的预算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设置专岗专员,指导各项目预算的编制,细化项目预算指标,将各项目细化后的预算汇总得出具体的预算指标,并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审核后进行逐级下达。各单位根据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进行逐级分散下达,通过公司、部门、下属单位、科室、最终落实到个人这样一个层级过程,形成全公司专人专岗、专项专责的指标落实模式。从而保证单列指标的相关工作到位。在考核和控制环节中,建立了相应的监察和考核机制,从基本支出的细化和项目编制、以及编制过程中本级财务批复预算的到位率均配有科学的标准以及公司以往月度计划作为依据,以此为依据制定各下属部门的耗费标准,在耗费标准内限额控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行动态的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预算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时优化调整。

(二)加强目标作业成本管理,落实精细化成本费用管理

通过加强目标作业成本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注重“标杆的力量”。加强财务职能管理部门与作业部门的沟通,深入了解作业流程,充分调研市场,确立作业部门内部作业的耗费标杆,并据此重视产品研发与设计,改善作业流程达到目标成本。同时,在核算成本费用过程中,以最小颗粒作为核算单元,将成本落实到部门、科室、个人,强化成本责任意识。对于公共消耗的、需要分摊的成本费用,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收益单元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都在运用精细化财务管理,但是其管理成效并不是特别显著。尚未建立健全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是精细化财务管理成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相应的成本费用精细化核算管理制度、细化预算考核指标制度、细化预算编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搭建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平台,从制度上和流程上保障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施,落实成本责任制,辅以预算考核指标,引导企业做好精细化管理。健全的制度体系有助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流程化的管理,有助于企业各个部门分工明确,通力协作,促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实现。由此观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搭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必要条件。

(四)健全企业的内控体系,保证及时管控风险

建立和实施一套统一、高质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内部保证,是实现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企业内部情况为始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并借助内部评价、内部审计加大对企业管理的监管、督促,从企业内部的视角去有效地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运用财务专业知识去指导业务,加大财务对业务支撑力度,保证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落实在业务的各个方面。提高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主要措施如下:严格准入条件,在企业招聘选拔和任用财务人员时,除了要求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德也是企业应该关注的重要方面。强化内外部培训。创造财务人员内部培训机会,拓宽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面,普及前端业务知识,使其能更好的运用财务知识,去指导业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当然也可以在企业内部实行传帮带,让有经验的资深财务人员,对新入的财务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在更短时间内能胜任财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外部培训,更新现有财务管理知识,与时俱进,学习科学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从而提升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