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的合作模式探索

时间:2022-11-26 02:49:43

高职酒店管理的合作模式探索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一)学校、酒店和学生三方的利益诉求

校企合作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对于学校、酒店和学生三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校来讲,校企合作能让学校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需求紧密对接,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更强;能利用酒店真实的服务环境和设施设备等条件,弥补实训资金和场地的短缺;能将专业教师输送到酒店行业中去顶岗锻炼,获取行业新资讯、新科技和新的管理经验,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团队。对于酒店来讲,招收学校实习生能提高员工队伍的学历层次,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及管理成本,较有效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能储备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后备力量;能让酒店利用学校培训和科研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良好声誉,改善公共关系;有些地方的酒店还能享受到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能使其有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学生通过在酒店中的顶岗实习,能获取对职业环境最直观的感受,最有效地获取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形成对职业选择和规划的初步判断,为就业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学校到岗位的对接。

(二)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三方满意度的迫切性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在许多地方已践行数年,学界也有很多声音关注到校企合作的各个方面:邵卫[1]、傅玉敏[2]、王鹏晓[3]等人论述了校企合作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合作模式的构建;张健庆[5]、娄冰娜[6]、张敏娜[7]、哈卫东[8]、张鑫[9]、谢红霞[10]等对顶岗实习中的教学设计、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变化及行为引导等做出了思考和阐述。但目前还是存在一些让人苦恼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学校、酒店和学生三个利益方的满意度。第一,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旅游人才需求量大,但很多旅游酒店专业的毕业生不愿从事该行业,就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已经在酒店实习及就业的,也很多跳槽至另外的职业领域,人才流失率高。究其原因,一是专业学生学习社会化程度不够,二是酒店的薪资水平、管理方式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对实习生的吸引力不足。而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可能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和优化寻求较好的解决方案。第二,由于政府支持性政策与资金缺乏,企业自身的资本趋利性,以及学校办学能力及资金限制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目前职业院校和酒店的合作多为松散型、简单化、形式化的合作,实质性的多元化的合作不多。所以有必要继续探讨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其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合作三方获得最优的效益,让毕业生能与行业紧密对接,最终提高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

二、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和学校的目标不一致

酒店的目标是经营和盈利,学校的目标是育才。酒店在校企合作中更重视用人,降低劳动成本,而不太愿意花心思育人,所以诸如学生要求在各个部门轮岗实习、不希望经常加班、希望有更全方位的培训等要求很难得到酒店方的同意,即便同意也很难落实。

(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校企双方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和体系,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反馈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双方还需在协商的基础上完成一套关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工学交替等方面细化的合作手册;最好还有一个权威的负责指导监督的利益协调中介机构。但就目前而言,这个体系的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驱动和法规保障

虽然《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等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规定相继出台,但由于相关条款都较为抽象和概括,缺乏具体有效的实施细则,使得很多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另外,政府极少出台相关的奖罚措施,对参与的酒店等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优惠便利保障,企业方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习中的培训无法很好地贯彻始终

学生在酒店实习时候的培训不可或缺。比起在校的理论学习,实习中的培训有真实的操作环境,又能与经验丰富的师傅交流,同时实习生有真切的工作感受,有提升某方面技能的意识,所以,在各个阶段给予必要的培训、适时的辅导和师生的交流座谈,将有助于实习的顺利完成,更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但据调查了解,许多酒店仅重视入职培训和部门操作技能培训等,诸如地方文化与语言、英语口语、人际关系、管理与经营、心理疏导等学生重视的内容却被酒店忽视。

(五)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目前我国旅游酒店专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学校的老师因为较少从事旅游酒店的实战锻炼而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企业的兼职教育队伍虽有一定的实践指导能力,但却也存在时间短、轻理论、轻教研等问题。教师下企业顶岗本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经,但也因为酒店将行业消息和内部信息视为行业机密,不太愿意让教师充分参与执行和管理,使得很多教师顶岗流于形式。除此之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存在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落后、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实习食宿条件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我们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新从合作理念着手,探讨如何构建和优化职责明确、机制完善以及合作方满意度高的的合作模式。

三、国内外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启发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一便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同时在培训中强调“关键能力”。第二,双元制是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为评价要求,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第三,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当中,对“关键能力”的强调,系统的企业培训与学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以及以行业岗位要求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我国高职教育及校企合作最具指导意义。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模式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是旅游酒店教育界中的佼佼者。据统计,当前全球16家大型酒店集团中,就有9家酒店集团的总裁或董事长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这一领域的实力及影响可见一斑。瑞士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相当重视和支持,不仅派官员参加学校董事会,而且给予30%左右的经费补助。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就是饭店、前厅、餐厅、客房、酒吧等都是教室。教师在教学上十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另外,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教材编写和学生管理上四个方面都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一原则。该模式给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均经过严格的选拔,绝大多数有在酒店长期工作的经历,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不少人甚至担任过总经理等高级职务。为了使教师队伍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学院实行高工资制,并且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允许教师在企业中担当一定的职务,甚至主动向企业推荐他们担任兼职顾问,从而保证了教师不脱离行业经营管理实践,保证了“洛桑模式”的生命力。

(三)国内一些成功模式

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与凯悦集团合作,在2011年打造了造价达15亿元的中大教学酒店及教学楼,包括20多层的五星级凯悦酒店,和另一幢15层高的教学楼,附设有学生营运餐厅、示范厨房、食品实验室、品酒实验室,以及凯悦酒店培训中心。凯悦酒店还定期派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心与中大生上课,使学生掌握业界现况。这种合作模式很好地实现了在运营中教学,在教学中运营,使学生能置身于真实的岗位,紧靠行业,在一线中运用理论、掌握技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2004年6月,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正式签署了长期咨询服务协议,洛桑学院为二外提供建设规划、校园设计、组织架构、教学计划、教材选定、教案写作、培训检查、管理团队培训、教师资格认证及学术检查和督导等全方位咨询服务。2008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设立。该学院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学院管理团队和专业师资均由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进行专门培训;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两校互认学分;同时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将共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全球的80家酒店在教学实习方面的业界资源。这样的学校与学校合作,学校与酒店合作的机制和模式很值得借鉴和参考。另外,锦江集团也拥有自己的学校,与上海旅专等院校也有深度合作,这些都成为学界业内津津乐道的较为成功的案例。而这些典范无不例外地都承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都体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目标一致并实现多赢”的合作宗旨,都强调了“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

基于上述成功模式的启发,同时通过深入的走访调研,笔者认为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应引入“可持续发展”、“满足利益方满意度”及“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这三个关键的理念,同时不断实践和摸索由理念指引和贯穿始终的合作模式,才能使校企合作由浅及深推进,并最终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目标。

(一)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在环境保护领域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其内涵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类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我们不妨将这概念引入校企合作,为了实现合作多赢,实现不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最终目标,校企双方都要有一致的目标,有使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姿态,在每一届的合作项目中,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合理薪酬、实习培训、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压力疏导等方方面面上,都要有意识得去构建和谐的、有利于发展且良性循环的方式,都要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并用道德始终约束去践行,不只顾自己,不只图眼前利益。理念是前行的灯塔,有了这样的意识做指导,无论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还是其他合作项目,相信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学到东西,在该酒店里实习和就业能实现职业理想,并自然而然能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以正面影响和启迪,创造口碑效应;另一方面,酒店能意识到学校输送的学生服从安排管理、技能提升快,是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愿意源源不断地跟学校要人才。再者,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还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往专业建设、科研开发等纵深层面发展,学校能向校企合作要效益,打造人才质量高、就业率高和社会声誉好的名牌专业。

2.进一步明确学校、酒店、学生三方职责

学校方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要义务是:理清办学思路,设置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动员和教育;实习督导及相关课程培训;维护学生利益等;实习期心理辅导等。特别强调的是,在学生去酒店实习的时候学校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酒店方在合作中需承担起:设定合理的薪酬;岗前培训及在岗培训;关注实习生的职业规划;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沟通机制;激励与压力疏导,及时反馈实习生的情况。作为主体的学生应该:认真完成培训及岗位业务;不断地提升服务及管理管理技能,提高理论素养;完成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等。如图1所示。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方联动校企合作机制

要确保合作亲密无间、取得高效益,实现多个利益方满意和多赢的目标,应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动力是行动的源泉,而意识到“需要”,则是动力的核心。要让学校意识到校企合作确实能提高办学质量,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让企业意识到合作能储备人才,缓解用工需求,并使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型,提高竞争力;让学生意识到通过顶岗能真实地体验工作,能更好的掌握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三方的合作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使“需要”变为行动。能深化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内在驱动力,是合作机制构建的开端,而激励机制则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燃料”。激励机制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如学校及酒店对优秀实习生及突出表现的部门及个人的表彰,政府部门对学校及企业的奖励及优惠政策,行业组织对校企合作的主导和管理,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积极关注和宣传等。运行机制关注的是合作运行的微观层面,无论是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还是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基本都包括合作可行性调研、合作意向的达成、合作协议的签订、合作细则的拟定,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商、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校学习与在店实习的时间安排等,同时还包括实习生的动员、实习生的日常管理与培训、实习生薪酬管理、指导教师的巡查、学生意见的反馈管理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校企双方高度重视和参与,因为每个细节都可决定合作的成败。评价机制讲究公平、公正,特别对于实习生表现的考核,要与实习评价、优秀实习生选评及就业推荐挂钩,还可考虑引入住店客人对实习生满意度的评价作为参考指标之一,不断改革和完善考核考评制度,以评促学,确保学生能实习期间能学有所获而非浪费光阴。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无疑用的是法律法规及行政手段,可考虑由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校企合作的框架及实施细则,明确权利与义务,奖惩分明;同时可考虑确立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由权威的第三方牵头校企合作,并进行管理、监督、协调及约束,确保合作的长效有序运行。

(二)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各方满意度

1.引入“利益方满意度”理念

“满意度”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一种对比。在企业管理中,满意度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办学,本质上也是一种服务,“校企合作”的管理也应引入“利益方满意度”的理念。而合作目标的统一,是第一要务。只有学生感觉通过合作能学有所获,感觉在酒店里实习工作有归属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只有学校感觉教有所成,培养的学生能在酒店里蜕变为成熟的社会人、技能手;只有企业感觉用工能为其创效益,能为酒店的发展旅途添砖加瓦,这个时候,三方才能为其目标的实现而感知满足,合作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确保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

“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就是教育,其本质特征应该是通过整合各种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要素资源,实现相关主体的立体深度合作。合作教育的效果应该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合作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也应是学生。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在酒店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习是继续学习还是充当廉价劳动力?实习对就业有没有帮助?能不能得到有意义有效果的培训?学校和酒店如何保障实习生的权利和利益?酒店会否关心实习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只有当校方和酒店方都能重视学生的这些困惑和顾虑,考虑学生的利益和满意度,才能实习校企合作的持久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3.提高校企合作各方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关于优化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各方的满意度,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笔者通过参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洽谈、实习指导及深入调研,听取校方、企业方和学生三个利益方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期望与对策,有以下几点优化建议:第一,学校与酒店多方位多层面进行对接。如文化对接,通过企业宣讲会的形式,把企业文化带进校园,让学生有职业人的理念,培养职业素养;再如专家的对接,把行业能工巧匠请进学校做专题讲座,把优秀实习生请回课堂和学生交流,把专业老师请进企业做理论讲授和培训等;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和改革上,也可与行业用人标准对接,关注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考核标准。第二,以赛促建,并关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酒店冠名赞助的形式举办全国性或省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建,不仅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还能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另一方面,关注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是回馈社会,可通过义务接待(如会展及节庆服务)、技能展示(如茶艺表演、插花表演、调酒表演等)参与到社会大型的活动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第三,校企合作应该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使其得以保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和学校是“关键能力”培养的主体,学生在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关键能力在于客房服务(铺床技能)、中西餐宴会摆台技能及基础管理能力,在许多校企合作中很多酒店为确保实习生工作效率,并不愿意多让学生轮岗换岗,导致实习生关键能力培养不充分。第四,酒店需确保实习生在店培训学习以及师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调查中发现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酒店因为接待量大,用工紧张,没有给实习生留出充分的学习、培训以及开展师生交流座谈的时间。酒店需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保证实习生在工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的权利。第五,注重学生学习期间(实习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及指导。学生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可能会在不同学习阶段承受不同的压力,所以无论学校方还是酒店方,都要重视创造可以宣泄压力的条件和环境,重视有效沟通。需强调的是,学校和酒店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入学时候的专业介绍会、实习之前的实习动员会、优秀毕业生的交流会等,都是灌输“职业人”意识的好机会。只有让学生拥有这种对职业认可的态度,才能呼唤起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精神,才能使之成为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作者:吴莹唐大桂工作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