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文明

时间:2022-05-02 03:30:55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文明

生产方式文明的特征与内涵

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比,新的生产方式对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特征[3-5]。

(1)对生产活动基本要求不同工业化生产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市场调节来实现的一种商品生产活动,生产企业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往往最大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果是很多企业只追求如何便捷、低廉获得优质生产原料,并未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同时,为降低成本而逃避所排放污染物的处理,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对以持续供给能力为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并有效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满足生态环境有效净化的要求。

(2)对科技发展、应用的要求不同传统工业化生产中,受生产目的制约,技术开发和应用常以满足生产当前需要和带来即时利润为目标,并未考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人类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片面发展造成了技术“双刃剑”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文明生产方式的形成将对技术开发和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既需要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揭示,以便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又需要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遵循人及其社会的需要原则,遵循生态价值的原则,充分考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5]。

(3)对产品及其消费的基本要求不同工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奢侈消费和依赖于各种非降解性的塑料制品、化学制品、电子制品等人工合成产品的消费。消费人工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废物未进行有效无害化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阻断其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生态文明下的物质生活同样依赖于各种人工产品,但在生产时要求考虑对人、对自然的双重作用,以及对消费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控制产品非自身用途的资源消耗以及奢侈品的生产,提倡节约、适度的消费方式,抑制消费中的各种浪费现象。

(4)对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不同传统的工业生产,往往仅以追求生产效率和利润为目标,主要关注产品质量和数量,而忽视了“人”这一要素。人变成了技术的附属物,生产技术流程和生产管理关系基本上决定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导致生产活动与人的发展相背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背离。也造成了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对立,这种对抗性也必然会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立。新的生产方式文明,强调生产活动与自然进化和人的发展的统一。这种统一性既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又表现在精神生产领域。物质性生产活动总是要受到生态环境制约的,因此具有一定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增长。精神生产及其服务却具无限性,不仅体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目的,并且凸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有限物质性生产基础上追求精神性生产的无限发展[6、7]。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以人为本”,正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综上,生产方式文明的内涵就是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始终以尊重生态环境的规律为前提的,以获取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果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促进自然、社会与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生产方式文明的实现途径

(1)科技进步的生态化科技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为解决环境污染进行着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但这仅仅是解燃眉之急。欲彻底解决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态破坏性,必须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进行生态化改造。开发和广泛应用先进生态技术,从生产的源头入手,解决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利用生物质能和废物资源替代矿物资源,缓解资源危机,实质上是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资源的演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及技术创新活动,削弱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效应,促进新技术的自由传播。

(2)建立有效社会调控机制人类对地球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知水平和深度有限,尚且无法全面具体的计划管理一切社会生产活动,因此只能通过市场来进行生产资源的配置,借助市场竞争的经济运行模式为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提供动力。事实说明,市场有时也会“失效”,市场也无法调节生态环境的优劣。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根据社会总体需求和生态环境、资源实际,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调控,以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和“失效”是十分必要的。社会管理机构有义务为生产企业提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有责任对产品及生产过程进行资源消耗、环境影响、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评估,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禁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潜危害的产品进入市场;有必要消除因市场过度竞争所带来的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使得经济发展既符合人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又符合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求。

(3)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尽管我们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历已然了解,但我们仍未能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并为此付出了重大的生态环境代价[8、9]。而今,生态文明建设是助推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佳契机,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生产方式文明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强调“清洁生产”,遵循“3R”原则。“3R”是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属于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属于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也可总结推广国内的成功经验,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等。针对我国国情,重点应探索区域层次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新技术支持,需要政府扶持、企业努力以及在民众中树立起循环经济意识。

作者:边红枫盛连喜徐建玲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