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模式研究5篇

时间:2022-06-19 11:09:05

高校管理模式研究5篇

第一篇

1随书光盘的管理模式及其利与弊

1.1书随盘走,简单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是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管理模式。光盘装在特制的光盘袋内,用双面胶粘在封三的位置,不做光盘的数据加工,也不粘贴条码、磁针,光盘随书的流通而流通。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在于:①提高了光盘的利用率。每位借到书的读者,只要他想利用光盘,翻开书就随时可以利用,免去了借阅登记的麻烦,节省了不少时间。②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为光盘是随书走,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只需办理图书的借阅手续即可,借还的时候只要查看一下光盘有无破损、是否归还就可以了。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光盘随书走不利于光盘的集中管理。光盘在读者的利用过程中,是否保护妥当,有无刮伤、磨损,是否感染病毒等,工作人员在办理借还手续时,是无法一下看出来的,只有当下一位读者再次利用的时候才会反馈,但如此则会引起读者不满,降低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②对于光盘数量超过1张的图书,如果将全部光盘都粘在图书封底,会导致图书过厚,不利于排架管理,流通过程中还会加大图书的磨损。③对于损坏光盘不好定价赔偿。随书光盘是随书附赠的,并无独立定价,市场上也不单独出售,光盘在流通过程中难免会有损坏或丢失。有些图书馆规定,对于损坏或丢失光盘的图书需按图书原价进行赔偿,这样,一方面会加大读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对于本身就是免费赠送的光盘,要求按照书的原价进行赔偿,似乎也不太合理,尤其是对于某些高定价图书,这样的规定势必会引起读者不满。但如果不对其进行赔偿,听之任之,则会造成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对其他读者也不公平。所以,赔还是不赔的确是个难题。④光盘损坏或丢失会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公平。图书馆的复本量一般是3~5本,因此,光盘的数量最多也不会超过5张。有的光盘在运输过程中就已经破损,无法使用,所以光盘的数量可能会比实际书的复本数要少。先借到光盘的读者自然可以利用质量好、清晰度高的电子资源,但随着光盘的使用次数增多,光盘画面会逐渐失真,数据无法读出等,对后来读者的再次利用产生影响,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公平。

1.2书盘分开,各自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也是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运用至今的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将盘与书抽离开来,光盘不单独做数据,而是在与其配套的书目数据的010字段@dCNY价格后,加“()”标注“含光盘”,再多做一条010字段著录光盘的ISBN号,016字段著录光盘的ISRC号,215@e著录“附光盘()张”,括号内填光盘的具体数字,这样读者在检索书目信息的同时,就可看到该书附带光盘的信息。抽离出来的光盘与配套书贴上同样的书标,如果一本书包含1张以上数量的光盘,就将这些光盘合订在一起,只贴一张书标。书标的内容分为三行,第一行是图书分类号,第二行是种次号,第三行是图书条码号,每本书依据条码号对应一张光盘[1]。抽离出来的光盘统一移交到电子阅览室,实行集中管理,由专门人员负责分类上架。光盘不提供外借,使用时,读者凭借阅证和所借图书的索取号信息,由专门人员找到相应光盘,然后再免费刻录给读者,使用完毕后,将光盘归还原位,以供下次使用。

1.2.1方便之处。①有利于光盘的保存和保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设置了专门的光盘存放柜,常年开放空调,温度控制在16℃~25℃之间,湿度控制在25%~45%之间,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并有专门人员负责打扫、定期检查,避免灰尘和强磁辐射[2]。光盘使用完毕后,放入专门的光盘袋,能有效避免表面刮花和磨损,对于已经损坏不可读的光盘也能及时处理并修复,提高了光盘的有效利用率。②建立电子数据资源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电子资源作为馆藏资源的一种,不仅在数量和形式上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也更有利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如果将这些光盘转换成数字资源,以文本链接的方式放在网络数据库中,成员馆之间通过点击链接,就可访问到本地数据库中有关文献的内容,为文献传递提供了方便和实现的可能。

1.2.2存在着弊端。①每种书的光盘数有3~5张,利用的时候,实际只需要1张母盘即可,其余几张基本上处于闲置或备用状态,利用率不高,但却占了很大部分存储空间,增加了保管的力度和难度。笔者所在图书馆经历了近十年的馆藏建设,电子光盘的数量已达到4万余张,并且每年还在以3,000余张的数量递增。如果一个光盘存储柜能放置10,000张光盘的话,目前至少就得5个光盘柜,而且每隔3年就得新添置一个柜子,这样会加大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和查找光盘的难度。②光盘上架不及时会降低光盘使用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当天值班人员只有2人,除了负责本部门日常工作外,还要应付学校评估等各项检查工作,自身还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有时候光盘移交到电子阅览室后,可能无法及时清理、上架,读者在检索新书光盘时,可能会查找不到,只能等光盘全部上架后,再通知读者来刻录。光盘的延迟使用会降低光盘的时效性,也会影响读者服务满意度。

1.3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的网络管理

具体做法是:将光盘的内容由专门人员压缩成镜像文件,再存储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上,与之配套的图书需在856字段做相应链接,本校读者在检索书目信息的同时,通过点击链接就可阅览到该书光盘的信息,然后再下载到读者自己的存储设备中。

1.3.1有利之处。①光盘由压缩上传到服务器,完全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经手,彻底使光盘脱离于流通领域,有利光盘的保护,大大减少了频繁刻录引起的磨损、丢失和损坏。②对于读者来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读者利用网络,不受时间限制就可下载到电子光盘的资源,省去了排队登记、记录的麻烦,为读者节省了不少时间,也减少了图书馆高峰时的人流量,客观上维持了图书馆的正常工作秩序。

1.3.2可能产生的弊端。①随着光盘数量的日益增多,服务器需要的存储空间会越来越大,这就对图书馆的硬件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光盘上传到服务器之后,还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以保证网络的通畅,并需要对网络时时升级,查杀病毒等。对于人力、财力的耗费,经费充足的公立高校图书馆尚能负担,但对于经费相对短缺的独立院校图书馆来说,恐怕就难以承受了。②上传光盘到网络服务器很费时。假如1张300M容量的光盘上传一次需要5分钟,每月有300张光盘入库的话,就得花费25小时完成全部光盘的上传[3]。如果遇到网络堵塞、服务器反应不灵、光盘量过大等问题,可能耗费的时间会更长。光盘的网络化利用虽然给读者提供了方便,但却加大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独立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在不添加人手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忙不过来。③网络化管理还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服务器瘫痪、病毒感染、遭受黑客攻击等问题都有可能使存储在网络上的光盘资源遭受破坏,即使平常有做备份,恢复这些数据依然费时费力。④网络上的光盘资源还要设置专门的IP访问权限,以防止他人盗用,篡改。总之,网络化管理是高成本的管理模式,不但要耗费大量资金,还要有大量人力、物力相配合,其使用成本不是所有图书馆都能承受的,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还存在一定难度。

2结语

如何对随书光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使用已成为图书馆新面临的一大任务,它即关系到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建设,也是衡量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项内容。虽然以上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但综合来看,还是第二种管理模式最为实用[4]。“书盘分开,各自管理”的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对光盘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更好的服务读者;另一方面,比起网络化管理,显得更加安全,对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在图书馆普遍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更为经济实用。

作者:蒋文汇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图书馆

第二篇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热情和规模持续扩大,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数也不断增长,图书馆原有的在编人员难以满足读者服务工作的需求,因此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有招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成立了义务馆员或类似的组织机构。实践证明,义务馆员参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其一,可以弥补图书馆员工的不足,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节省事业经费;其二,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强他们的实践锻炼,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可以促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构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平台,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其四,可以增强图书馆活力,激发馆员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馆员与学生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模式虽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但笔者认为基本分为两大类,即“共管式”和“自治式”两种。所谓共管式,指的是图书馆与学校学生会共同组成管理机构,义务馆员招募培训和管理使用等各个阶段,由双方协同组织管理,日常管理和具体业务指导工作则以图书馆为主。自治式,是由学生自组机构和自我管理,从义务馆员招募培训到管理使用等方面一系列工作皆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图书馆只提供服务实践平台,基本上不参与各项具体管理环节。不论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所需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对义务馆员进行管理的角度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义务馆员的潜力,充分发挥义务馆员的价值和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义务馆员的招聘培训、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拟针对“共管式”和“自治式”两种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其异同与特点,力图通过新视角,不断摸索和完善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以期推动图书馆义务馆员服务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2“共管式”与“自治式”管理模式的比较

2.1义务馆员的招聘

义务馆员招聘是图书馆义务馆员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义务馆员管理工作的起点。不管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招聘义务馆员,最佳时间应当是在新生军训结束之后,就要着手进行,此时此刻也正逢各类学生团体,如书法、音乐和跆拳道协会等在招聘人才之际,如果延误时间,就难以招聘到优秀的生源。招聘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吸引新生加入义务馆员队伍,力争招聘到最好的生源;招聘条件和招聘人数亦根据义务馆员的工作内容和岗位需求而确定。招聘的形式和手段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共管式”一般多采用张贴招收义务馆员的倡议书和网上招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自治式”的形式更为多样,手法较为灵活,效果因而更加显著,如设擂台“比武”招生,在学生公寓门口及公共食堂等新生出现最多的地方设宣传站;利用自身的学生身份优势,到各班级甚至是各宿舍进行“串门宣传”;开展“老推新”活动,即由老义务馆员负责推荐若干名新义务馆员等。

2.2义务馆员的培训

岗位培训是义务馆员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通过这项专业技能培训才有可能向读者够提供专业和规范化的优质服务,从而真正履行义务馆员的职责。图书馆义务馆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具体而言,一切都是以岗位的需求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目标训练为原则,例如在出纳服务总台工作的义务馆员,要求其掌握如图创或ILAS技术服务平台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关借阅规则等;在书库工作的义务馆员,培训时要向其讲解图书分类法、索书号以及书库管理知识,指导其上架、排架和整架等实践活动。这是“共管式”与“自治式”的共同之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共管式”是由一些有经验的馆员来指导义务馆员,由馆员负责具体岗位的带教和培训。其好处是针对性强,授课内容会更科学更专业。“自治式”则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即由老一届义务馆员培训新义务馆员。其优点是由于学生们之间年龄相近、兴趣相投,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其缺点是学生教员与资深馆员相比较,无论是其业务技能还是工作经验方面都略逊一筹,很难保证培训效果。

2.3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

义务馆员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具体可从3个方面体现和落实:其一,组织架构;其二,规章制度;其三,工作程序。这三位一体的管理内容是义务馆员的主要运作机制,并定制和规范了义务馆员的组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淤组织架构的比较。“共管式”的组织模式是以服务岗位的老师为主而以义务馆员为辅所形成的工作关系。基本上采取交叉式的垂直管理,即义务馆员由双方协同管理,具体工作任务由岗位指导老师直接进行指导和安排。“自治式”则是建立了义务馆员自己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采取双层管理方式:义务馆员总负责人(即义务馆员学会会长)和组长负责制。总负责人负责义务馆员的统一协调管理,包括与图书馆馆长和相关部门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各义务馆员组长负责对义务馆员的工作进行安排和日常管理。于规章制度的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义务馆员有效开展活动的保障。必须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制定一套制度,以此来引导和规范义务馆员在图书馆的行为,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义务馆员招聘管理办法》《义务馆员培训办法》《义务馆员考勤管理办法》和《义务馆员评优奖励办法》等。在规章制度的方面,“共管式”和“自治式”做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并无太大区别。盂工作程序的比较。工作程序则包含工作内容与时间两大元素。一般都是根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需要,由具体岗位决定义务馆员的人数,并以义务馆员小组为单位的服务方式来安排工作时间和完成服务内容。共管式义务馆员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由图书馆方面确定,具体来说是由带岗的老师为主、义务馆员服务小组长为辅来组织的,时间大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优点是:其一,老师和义务馆员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为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工作,能够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其二,老师能根据本部门的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安排义务馆员服务,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治式义务馆员由服务小组长来主持安排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大都定在课余时间,其长处是照顾了义务馆员上课和自修的时间,其缺点是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老师的指导和监督,对所要开展的工作难于进行合理的衔接,且易出现空岗的现象。

2.4考评与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义务馆员工作积极性、保障义务馆员工作稳定性的有力措施,合理的考评方法和指标是图书馆义务馆员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服务时间、出勤情况、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服务技能都是可行的考评指标。共管式义务馆员的年度评优标准和人选,由图书馆和义务馆员的组织机构来共同完成,得益于义务馆员组织和工作第一线的老师们双向评议和双方交流,评选的结果会更加客观而公正。自治式义务馆员年度评优由义务馆员组织机构评选,评选效率会更高。但其不足之处也极为明显,所选的优秀义务馆员,更多的是凭借会长和各小组长的主观因素来评判,评选过程不够科学有效。

3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效益评估

3.1“自治式“模式的主要问题

工作时间或上岗时间难以保障。以海南医学院图书馆为例,义务馆员一般都是在当年10月份招聘,11月份经过培训后而走上服务岗位,12月中下旬至放假前,义务馆员大都又忙于期末考试。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图书馆基本上难觅义务馆员的踪影,这是义务馆员管理上的第一个空白期。于流于形式,名不副实。次年3~10月份,极容易出现第二个义务馆员管理上的盲点。起初因个别义务馆员不到岗,进而影响到本服务小组的其他义务馆员,最后发展到除极少人偶尔来图书馆报到或上岗外,大多数义务馆员基本不到岗的局面,致使本届义务馆员队伍流于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观念上、有心态上、也有管理体制上的缺陷。盂协调性差,组织关系难以理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名义上是义务馆员的业务指导老师,但在行政组织上没有被授权,具体表现形式为在工作任务安排上,尤其是面临重大临时性任务时,老师无法调动和派遣义务馆员。相当一部分义务馆员眼里只有组长和会长,全然不理睬老师,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榆热衷形式,服务效果差强人意。由于管理体系上的原因,导致管理机构对义务馆员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再加上上岗时间安排不合理,因此除个别义务馆员凭借一份执著坚持上岗外,大多数义务馆员基本上是出工不出力或干脆集体缺岗,工作任务和服务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3.2“共管式“模式的主要问题

“共管式”模式在过去乃至目前是大部分图书馆开展义务馆员服务的主要运作机制和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效率高,但是这种机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过分地强调了图书馆对义务馆员的管理,统管得过多,严重束缚了义务馆员的自由度,过多地挤占义务馆员的时间和空间,而忽视了义务馆员自身作用的发挥,从而容易扼杀义务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义务馆员变成单纯的劳动助理。

3.3对两种管理模式进行效益评估

图书馆组建义务馆员队伍的主要目的,一是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效果。归根结底,无论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都只是不同态势的呈现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在评估或评价义务馆员队伍的作用与效益时,尤其是对两种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A.无论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哪种模式更能发挥义务馆员组织优势?B.哪种模式更能激发义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C.哪种模式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义务馆员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探索

如何找到两种管理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规避各自缺陷,是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管理模式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4.1加强沟通

义务馆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所承担工作的任务状况和服务质量。义务馆员组织管理模式尤其是“自治式”的实践活动近几年才开始,尚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由于管理者缺乏经验,再加上水平参差不齐,不但没有提高义务馆员的工作效率,反而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在所难免。因此,高校图书馆与义务馆员组织应加强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突破服务模式的界限,让义务馆员在和谐的图书馆环境下愉悦地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步调一致,充分挖掘和体现义务馆员的价值,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2加强协作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共管式”与“自治式”在管理上各具优势与特色,互为补充;在服务模式上也各有千秋,互为促进。成立图书馆和义务馆员联络管理小组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策略,其目的是加强两者之间的互通与联系,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有效合理地分配和安排义务馆员的工作任务,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运作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共赢。

4.3加强监管

如前所述,不管是“共管式”还是“自治式”模式,都应本着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则,从义务馆员工作内容和程序的最初阶段开始层层加强监管,确保义务馆员任务的圆满完成。作为管理者必须采取主动态度,明确义务馆员的工作量、时间和质量,以及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建立义务馆员评价制度,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法,对义务馆员完成任务的进度、质量开展评估和监管。

4.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义务馆员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健全义务馆员激励机制,组织管理机构要根据义务馆员的工作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进行总体考核和评定,对表现突出的义务馆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只有让义务馆员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才能有效激发其内在动力,进而形成义务馆员良好的奉献品格和风气。

作者:符瑞锐1林岚2夏玫1符喆1格根哈斯1陈贞谕1工作单位:1.海南医学院图书馆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第三篇

一、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财务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高校二级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的二级管理。财务部门如何更好地激发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学校的引导和监督职能,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高校与二级学院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与资源分配不公之间的矛盾

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二级学院缺乏全校一盘棋的观念,不按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预算,而是仅从本部门角度考虑,重在争资源,而忽视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校财务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对教育成本标准难以取得真实有说服力的数据,预算时很难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了学院甚至整个学校的发展。

(二)预算、会计核算与决算三个环节脱节问题严重

财务预算是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的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是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全面反映财务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过程。高校财务决算是预算和会计核算结果的反映,是绩效评价和决策的依据。预算、会计核算与决算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三个环节脱节严重,主要表现在:1)业务流程的非连贯性和信息的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会计核算与决算无法正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大大降低了决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2)预算与核算环节衔接不够,在业务处理时未从整体角度加以考虑,比如预算时新增项目的列支未考虑核算相关问题,造成矛盾集中体现在会计核算环节,不利于财务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和谐发展。

(三)文件修订滞后,缺乏前瞻性和连贯性

学校教学、科研等相关文件修订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学院正常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甚至相关文件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容易造成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二级学院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同时,在二级管理模式下,财权下移的过程中学校以及二级学院相应的配套文件跟不上,会造成事权与财权的不统一,或者权限不明确,监督不到位,容易形成财权下移的不彻底和因疏于监督出现财权的滥用现象。

(四)财权集权和分权的博弈矛盾

如何在学校与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之间合理划分财权,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矛盾的焦点之一。主要包括预算支出范围权、财力资源支配权、预算收入控制权等。放权不充分,不利于二级学院积极性的发挥,无法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过度分权,又容易造成学校对二级学院的调控和监督失控,造成二级学院权力的滥用、资源的浪费。综上可知,只有深化和实践“全员财务”的理念,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与学校的目标协调统一,从全局性视野明确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以及财务部门在整个高校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加强财务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矛盾。

二、制约高校财务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的因素

(一)财务部门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程度

预算、核算、决算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程度对财务一体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部门内部预算、核算、决算岗位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态沟通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只管按惯例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不对业务进行因果追溯,很难从全局考虑财务部门的工作,造成财务工作的连贯性不强;2)财务部门与二级学院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且信息的可理解性较差,甚至会计人员对同一业务的解读也不同,在对外处理业务时容易造成口径不一,让办理业务人员无所适从,容易造成财务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凝聚力下降,同时会影响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工作的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评价。

(二)财务部门对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重视程度

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财务预算、核算、决算相对应,其重视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三个环节的一体化水平。会计核算环节是预算执行的货币反映,也直接影响着决算的结果,而对决算情况的有效分析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目前多数高校局限于财务信息的核算层面,且对文件解读的机械性较强,导致能否报账成了二级学院财务管理的指挥棒,无法做到事中有效控制;而在事前预测和事后监督方面深入程度不够,对决算数据的财务分析仅限于数据的对比,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财务分析未发挥评价和反馈作用,造成预算与决算严重偏离。

(三)财务部门自身政策文件以及相关规定的连续性和完善性

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货币资金使用等方面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和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而完善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及时和连续,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部门的一体化水平。因此,要对文件和规定的完善结果及时整合为内部业务操作手册,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规定,让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有据可依,提高财务部门的权威性。并将涉及二级学院的内容及时进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四)相关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及财务部门的协作程度

首先,相关职能部门在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对二级学院起约束和引导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在文件制定和修改过程中与执行主体即各二级学院是否进行有效沟通,文件制定是否具有前瞻性,对学院、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相关部门与财务部门能否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也是制约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实施的重要因素。各部门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最终会反映在二级学院的资金流量上,因此,在考核办法制定等方面要与财务部门信息共享,必要时会同财务部门共同制定,这样,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过程中就会减少盲目性和由于信息滞后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

(五)二级学院的自主理财意识强弱和水平高低

二级学院对自主理财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财务一体化实施的重要外部因素。目前,多数二级学院全局意识淡薄,财务管理观念不强,甚至把二级学院自主理财当做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还停留在“有钱好办事”的阶段,对预算、核算和决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本部门本学院的困难,只注重争资源,而极少考虑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本学院本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关注较少,而对于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如何、资金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缺少考虑。

(六)学校高层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财务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结点。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等必须有资金的支持,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如果高校领导缺乏对高校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起着服务保障作用,处于从属地位,会造成财务部门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也影响“全员财务”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因此,学校高层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构建基于“全员财务”理念的高校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议

高校财务预算、核算、决算是高校财务管理和工作的核心环节和主线。而财务一体化指的是三个环节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得工作流程更加紧凑、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序的良性循环系统,并对系统中不同制约主体在各衔接点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建议,使财务一体化实现无缝衔接,有效解决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矛盾,促进校院两级和谐快速发展。

(一)财务部门应确立主动财务的理念,树立高校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财务部门要想建立起基于“全员财务”理念的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管理模式,必须减少财务管理中受制约因素,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转变管理理念,完成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变。只有牢固树立“全员财务”的管理理念,才能从整体性、全局性考虑问题;才能更加注重资源整合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理顺财务工作头绪。其次,将财务工作进行延伸,将财务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只有事前主动做好预测和服务,才能将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做到位,这样才能让预算、核算、决算环节工作更顺畅。再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增加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定期内部操作手册的制定和整理,打破三环节岗位之间的脱节现状,做到内部信息互通,工作流程连贯,口径统一,同时处理业务时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算协调会、报销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工具为各部门及二级学院提供便捷有用的信息,减少因信息不透明或者理解偏差引起的不必要矛盾。

(二)充分发挥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利益各方的统筹协调工作

高校财务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也是学校管理层的事情。应建立起“财务部门为主导,职能部门为关口,学院为主角”的“全员财务”模式。由于高校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过程中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单靠财务部门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则需要由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代表组成的学校财经领导小组来完成,减少财务工作的制约因素。

(三)建立财务部门与相关责任单位的联动协作机制

财务预算、核算、决算循环过程需要各部门紧密协作。大多数针对二级学院的预算是在考虑生均定额、科研、教学工作量、人员经费等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在预算编制阶段就需要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对年度工作重点和资金导向提供说明,同时对预算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预算编制至关重要。在核算环节,需要相关部门与财务部门做到动态信息沟通,准确解读和执行财务文件精神。而决算是对二级学院预算执行结果的反映,相关部门应协同财务部门根据决算提供的信息开展对二级学院绩效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反映到下一年度的预算中。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分别或联合开展对二级学院的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协商,及时改进。总之,在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树立和积极实践全员财务理念,积极探索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使高校得以长远发展。

作者:毛素平a杨国勇b工作单位:嘉兴学院a.计划财务处b.平湖校区管委会

第四篇

一、简述柔性管理模式

1.柔性管理的定义。柔性管理是一种思想扩展,主要是指以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作为基础,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找准出发点,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属于一种分权化管理。换一种说法就是,柔性管理是在实现对人们行为和心理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一种非强制的方式,让人们从自己的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实现人们组织意志到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高校学生管理中柔性管理模式的应用,就是高校建设一定的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方法,改变学生的内心思想的一种具有软性教育管理作用的行为方式。

2.柔性管理的特征。柔性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应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理念特征。例如,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自由性和接纳性等特点。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90后,更加重视对自身个性的体现,强调自我的发展。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效果,大部分都是应用强制性的管理方式。虽然从表面看,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这种强制的方法,不能让学生真正的认同,更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和积极的遵守和践行。应用柔性管理模式,实现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缺乏完善的教育理念。目前,虽然我国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没有积极的实现转变。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大部分还是应用的强制性管理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不能真正的实现管理效果。例如,某高校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还对学生的休息时间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规定学生必须在周六或者周日去自习室学习,强制学生参加早、晚自习等。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2.不符合多元化教育要求。新环境中,我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的推进,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有了新的要求。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保证高校教学秩序、学生学习和生活等的主要管理制度。虽然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中的多元化教育要求。例如,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存在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轻视对学生管理的现象。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主要服务对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都没有得到体现。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柔性管理模式的一种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用柔性管理模式,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在实施学生管理的时候,实现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的管理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学教学的活动中确立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保证高校中设计和发展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作为中心展开工作。在新的环境中,高校应该打破这种学生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校在实现对学生的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量避免简单粗暴和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多应用一些例如说服沟通、人情感化、理解和关心帮助等温柔的方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柔性管理的重要作用。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进行有效约束的一种制度,是实施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真正的发挥约束功能。针对这种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例如,高校在应用柔性管理模式的时候,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以协助,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高校在建立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证管理制度的约束性、控制性、公平性、监督性和统一性,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实施各项管理制度,通过一定的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实现管理效果。建立的管理制度,不仅要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适度,保证刚柔并济,在强调奖罚分明的时候,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既适应新环境中的学生管理要求,又能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校的发展。

3.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高校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用柔性管理模式,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高校必须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为柔性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条件。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高校中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条件,保证高校的稳定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精心的培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培养和营造的效果。高校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应用校园网络。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实现信息化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积极的参与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筛选和整合不同的学生管理信息及时在网络,让学生及时的了解。

四、结语

柔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应用在高校学生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全面了解柔性管理的特征,在新的环境中,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不足,结合柔性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发展。

作者:党隆溪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

第五篇

一、当前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公寓管理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以改善大学生的住宿条件,目前已初步形成规模,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学生公寓化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宿舍管理效能低。在现有的公寓管理模式中,相比较成立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外,大量高校愿意选择设置多个部门对宿舍进行不同方位的管理,而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各部门权能混同,职责易被分散及推诿。此外,公寓日常服务管理人员,由于多为聘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对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真实状态缺少全面掌握,只是作为“门卫”守着公寓,学生也因此很难寻求到帮助。②宿舍功能定位单一。长期以来,大学生宿舍只被定位为居住及休息的场所,只有日常起居生活的必要设施,忽视其在教育、塑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学生在宿舍中能选择的活动少之甚少。然而,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地点一般是在学生寝室,因为寝室是学生的私人场所,学生更能对学生工作人员敞开心扉,学生工作人员也能最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动态以及进行各项教育工作。但我院的学生工作人员下班后住在校内的很少,晚上仅有十名入住学生公寓的辅导员值班,因此,这些辅导员在晚上进行了解、管理学生的精力非常有限。公寓内这种师生比的严重失调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社区管理的主要经验

1.构建专业化管理服务系统。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社区管理与服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延伸,其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部分高校甚至直接引入物业公司或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学生社区进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管理服务系统的优势在于平时注重加强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建立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状,层层明确社区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组织生活服务中心、公寓管理中心及校卫队组成检查小组,检查宿管人员的工作情况。通过检查监督和学生意见反馈对宿管人员进行考评,并将考核制度与工资挂钩,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2.将学生“自我管理”与辅导员管理相结合。成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在每个学生生活区设立分管委员会,由学校生活服务中心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老师共同担任,主要负责各种设施的报修和服务投诉,学生生活区宣传栏的更新和管理,公寓绿化及各种防盗安全设施的定时检查、宿舍内消防检查等工作,以此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在各个学生宿舍区至少为每个学院配置一个辅导员休息间或工作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辅导员轮流地或固定地入住学生社区,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动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辅导员通过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加强沟通与交流,预防和消除学生的不良行径。有条件的高校还在学生社区中设立辅导员沙龙室、班级交流室等多功能社区工作场所,方便辅导员开展工作。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宣传阵地建设。学生社区宣传阵地主要有社区宣传栏、电子布告屏及各学院设立于学生宿舍区的各种展板等。社区宣传栏主要分布在各学生宿舍区的宿舍楼架空层楼道,由公寓管理中心负责管理。为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大事,了解民主、政治和法制政策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进公寓的重要手段。学校或学院有关部门的短信息平台可在第一时间将各种信息或通知发送到电子布告屏,并滚动显示。

三、高校公寓管理的社区化管理模式相关建议

加强和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是维护学院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故应当正确处理管理、教育、服务的关系,正确把握学院、学生、物业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公寓的“育人”功能,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管理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高校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生活园区规模的扩大及硬件设施的改善,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高校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充分认识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生活园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加强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由于宿舍是学生的私人空间,学生有着较少的语言和行为顾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宿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学院公寓管理中打造一个统一的平台,除了通过社区宣传栏、电子布告屏及各学院设立于学生宿舍区的各种展板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学生社区网络,建立起集教育、学习和工作为一体的多功能门户网站或主题网站,来提供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和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此外,亦应注重营造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公寓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举办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艺术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宿舍内务管理和宿舍文化等。将党团活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及感恩教育深入到学生社区。在每个宿舍区附近的教室定期播放形势政策教育影片或其他科普、社科、人文、法制等教育片,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2.完善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全面性的施展和发展,一切学生工作都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高校在生活园区育人工作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生活园区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了共同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部门要制定健全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全面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后勤部门要制定相应措施,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入住学生签订具有约束性的管理条例,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可定期进行培训,传授宿舍管理、学生心理等相关知识。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而言,可指定优秀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增进学生和后勤部门的沟通。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思想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不要受网络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引导他们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观念。故而除了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保洁和维护工作由学校后勤服务集团下属的生活服务中心负责;宿舍房源的调配和安排由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制订方案,由生活服务中心负责实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工作由学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或由学生工作部分管。形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单位、学校保卫部门和各学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推动了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公寓学生由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参与管理,由校学生处统筹领导、公寓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学院监督反馈,学生处、公寓管理中心、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学院四者间是相互沟通协调、监督反馈的关系,具体管理由公寓管理中心负责,重大事务必须上报校学生处备案。让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大学的特殊性讲,学生才是公寓管理的真正主人。成立学生自管委员会,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是现代高效学生公寓管理的改革方向。

作者:金锡标工作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