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下民办高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

时间:2022-01-15 09:08:49

公共管理下民办高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选择职业是高校大学生走上社会的重要一环,健康的择业心理是成功的关键”。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大多处于专科层次,特别是受到用人单位“重名校、重正规院校、重学历、重文凭”的人才观和用人导向的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不容乐观,鉴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实现合理就业、顺利就业,确保我国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公共管理;民办高校学生;择业心理特征;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就业矛盾日趋突出,就业难度日渐增大,广大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焦虑、自卑畏怯等心理状况;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择业和顺利就业,因此,及时发现和了解民办高校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择业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择业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1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呈现出新特征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笔者曾对即将步入大三的200名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当前对择业、就业方面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想状况大致如下。(1)大学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比较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有20%以上的人对就业前景感到比较乐观和有信心,一半人感到没有信心或说不清楚。(2)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大部分感到自己所学专业一般、不太满意,所以在是否围绕所学专业择业这个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看情况而定。(3)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大部分集中在实现人生目标和为了生计。打算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占到了20%,而对继续深造,报考公务员,毕业生对此表现出的兴趣不大,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不到5%。在选择就业单位意向这个问题上,在大公司或实力雄厚的企业就业依旧成为学生考虑就业的首选。(4)大学生择业时,对于首先考虑的因素,50%的人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其次的因素为经济收入与福利。用人单位最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在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以及薪酬与福利这几个因素上。同样,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单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薪酬和福利以及人才培训情况等信息。(5)希望供职的行业,超过50%的学生愿意到金融、房产、汽车等暴利行业或是愿意从事可以根据个人业绩有提成收入的各类销售行业等。(6)在毕业后到哪里工作这个问题上,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到了50%,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选择到中西部工作的人较少,即便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才可以接受。(7)大学生中有近40%的人对将来职业的月薪期望标准为2500~3500元,15%的人期望值为2500元以内,14%的人期望值为2500~3000元,16%的人期望值在3500元以上。www.chinabt.net2015年11月183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新特征如下。第一,职业评价标准较为现实。当前,经济收入和职业稳定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对自身职业价值评价的首选指标。第二,职业选择行为趋于矛盾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今天,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在心理上还不稳定、不成熟,因而他们的一些行为会呈现出矛盾性“。经常处于矛盾的交织与碰撞状态,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特征”。第三,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如上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薪酬待遇愿景过高致使错过不少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呈现多元化,相当部分毕业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偏差,并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根据我们近三年来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毕业生择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呈现多种矛盾心理。

2.1在择业的竞争意识上

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担心遭受挫折。2.2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希望专业能对口,利于今后发展,又想放弃专业,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的工作。

2.3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

既想重学业,重才智的发挥,实现自己的既定理想,又过分注重就业的经济效益,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4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

既想进稳定、有保障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大企业,又想到竞争力相对较小、容易得到认可,个人发展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瞻前顾后,往往举棋不定。

2.5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

尽管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是大学生们仍然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其普遍趋势是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向往内地,内地的毕业生向往沿海地区,农村的毕业生向往城市,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向往大城市,而不愿意到老边少等贫困地区工作。

3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相对于同一层次的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这也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造成民办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择业问题上总觉得比别人矮一截,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脚,缺乏自信。(2)择业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们因求职择业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处于一种持久的焦虑状态。加之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具有的共性问题:眼高手低,因找工作连续数次的碰壁,他们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择业焦虑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3)茫然心理。初次择业的大学生,愿景是要找份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喜欢的工作,但是对于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却又说不清楚。不少大学生要么是过高评估自己的实力,对小企业或小单位不屑一顾;要么是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时缺乏自信,从而坐失良机。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定位,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4)消极依赖和“啃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没就业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合适或不满意“,反正回家有父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某些毕业生意识中根深蒂固。不少高职毕业生表示,他们起初并不想依赖父母,但是在就业屡次碰壁后,他们主动选择了“啃老”。

3.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产业在不断升级,导致职业多变,而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易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2)社会因素:我国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得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难以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3)家庭因素:家庭境况较好的家长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千方百计给子女安排一切,家长想法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4)高校因素: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有些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又因缺乏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5)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终环节,对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反馈给校方甚少,要么就没有反馈,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造成用人单位对民办高职学生的认同感不高,无法为毕业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往往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产生择业自卑感和择业焦虑等心理问题。(6)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偏差,求职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都源于学生自身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缺失所致。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

4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中国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各民办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构建符合民办高等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4.2建立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

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是准确把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最便捷的途径;是及时解决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制定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的最客观的依据;是正确引导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有力的保障。强化民办高职院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督导工作,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做好知识技能准备

首先,学生在读期间要扎实学好本专业课程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找准定位,顺利实现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和角色权利的转换。其次,学生应针对就业展开专门性的学习,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4坚持不懈地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教育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当代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并内化为他们比较稳定而又普遍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采取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贯穿大学全过程,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热心参与的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榜样教育的心灵净化等,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结语

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和消极并存,但主流是积极方面的。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应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应在完善就业制度、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就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作者:兰东东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其旺,桂彤雯.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0(2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6).

[3]兰东东.金融危机条件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民办高校德育探索与研究(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