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与风险管理

时间:2022-11-17 10:44:4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与风险管理

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但是它在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监管考核、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比较滞后的问题。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加强事业单位的行为规范化、强化风险管理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大大降低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本文将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为着眼点,找到解决这些风险问题的措施,对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进行良好的控制,为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贯彻国家的各项行政政策与改革,合理规避管理中的风险,有效履行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全力保证我国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事业单位构建了由单位的管理层制定、全体职工共同完成的内部控制体系。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近年来,发生在事业单位中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资产浪费严重的现象深刻揭示出我国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一些媒体曝光出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严重缺失造成未按预算执行、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各种贪腐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公众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的透明度、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风险管理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是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其他人员共同来实施的,主要适用于战略规划的制定、组织各个层次的活动,主要是为了能够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对风险进行管理,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合理的保证。这是对风险管理的一个广义的定义,同样也适用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组织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还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环节。因此,构建与完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防范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单位组织内部的资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作为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关注风险的概念,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融为一体。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足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中的基础环节,它决定着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充分发挥,并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甚至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剖析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后发现,其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还极不完善。例如:事业单位构建了文化氛围和环境,但是,并未根据自身的特点建设文化环境,再加之多年以来养成的不求进取、消极怠工、养尊处优的特点,造成该事业单位的职工个人价值取向与单位的管理理念、战略发展并为形成一致的目标,特别是干部与普通职工之间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

(二)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日益增加,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系统现状来看,各级组织的风险意识并未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也并未在事业单位内部构架一个健全的、有效的风险预警,与此同时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特别是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意识严重不足,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力还有待提升。例如: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缺乏完善性,相应的监督机制更是匮乏,导致我国事业单位出现滥用公共权力、各种贪腐和舞弊风险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活动缺乏

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其内部控制活动,这也是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有的事业单位中,关于内部财务控制流程、工资支出流程、代扣代缴资金流程、资金流入流程、会计资料传送流程、会计档案查阅流程等不同的方面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这些控制活动中并未涉及到对于一些关键环节的控制,如:对于内部物资采购的控制、专项资金的分配的控制等。这些流程主要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的,并没有指定具体的负责部门、负责人员等,这就造成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无从下手。

(四)内部监督机制匮乏

内部监督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但是,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由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很多内部控制监督环节都显得十分薄弱,内部稽核机构、外部监督机构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例如:有的事业单位内部稽核职能缺乏有效性评估,这也是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于外部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基本都是重形式、走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和效果。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合理规避风险的发生

(一)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风险预警机

制与应对机制的构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由于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在风险的应对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如: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与相关业务人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应对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例如:单位的一把手必须下定决心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真正担负起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的责任,并以身作则付诸于实践;可以通过培训或者请专家讲座的形式尽快提升单位领导和相关业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员风险意识的渗透,将内部控制建设与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将内部控制意识、风险意识灌输到每一名职工心中。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要想得以贯彻并顺利实施,必须构建上至事业单位一把手、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下至单位内部的普通职工组成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内的三道风险防线。可见,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共同参与的过程,必须对可能对事业单位造成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各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梳理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对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一定要及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有效识别风险,并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改进内部监督机制

随着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的不断加剧,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化,随着事业单位发展方向、职工人数与素质、生产技术与流程等方面的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实施必要的监督与检查来保证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运行。例如: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进而保障对内部机制监督的有效性等。总之,虽然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风险的应对、内部控制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与改善的空间。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建设,完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为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晓静 单位:水务局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关振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社会科学家,2014(01):46-49.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7-62.

[3]唐大鹏,于洪鉴.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06):66-68.(作者单位:水务局信息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