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的运用

时间:2022-01-17 09:26:30

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3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75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出诊到场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误操作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工作质量,进而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急诊服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抢救;风险管理;应用效果;满意度

急诊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因此,急诊工作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在对患者抢救的过程中有误操作以及其他不科学行为,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急诊工作的质量,对医院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1]。鉴于此种情况,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该采用风险管理的方式,通过积极总结急诊工作中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能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本文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50例分为2组,观察组75例患者中男35例,女40例,年龄在18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38.1±1.2)岁;对照组75例患者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在17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1.5)岁。2组患者所患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中毒、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主要根据日常排班制度进行,对抢救医生、抢救药品、抢救时间以及抢救设备等进行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2.1对急诊工作中的风险进行调查和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需对急诊工作中的风险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急诊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风险。由于急诊工作具有突发性,急诊管理制度中如没有明确对急诊医生到诊时间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规定,导致急救时间被严重耽误,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利于急诊工作高质量地完成[2]。②抢救中存在着误操作的情况。由于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且抢救时间紧迫,加之抢救医生一些自身的因素导致在对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存在着误操作的情况,影响抢救的效果,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出现医患纠纷,影响到急诊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对患者也造成较大的影响。1.2.2结合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①制定完善的急诊管理制度。在急诊管理制度中,需对急诊医生、急诊护士的到诊时间以及各项工作交接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规定,对其各项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以确保急诊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进一步提高急诊服务的质量,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3]。②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专业操作水平。针对医护人员存在误操作的问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之外,还应该积极的开展急救现场演习、急救操作比赛、科室急救竞赛等活动,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此外,还应该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由于在急救工作中,很多医护人员由于风险意识不高以及心理素质较差,而出现误操作的问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及思想素质的培训是非常关键的[4]。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法制教育。明确医护人员的岗位与职责,并以定期考核、随时检验、奖惩结合的方式,促使医护人员加强自身学习与规范操作,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急救工作中积极规避法律风险,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完成。

1.3观察指标

对2组出诊到场时间、抢救成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误操作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满意率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抢救情况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误操作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出诊到场时间比较观察组出诊到场时间为(9.38±1.19)min,对照组出诊到场时间为(13.59±1.42)min,观察组患者出诊到场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组患者家属对急诊工作的满意率对比见表2。

3讨论

医院急诊科临床服务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由于很多患者处于高危状态,对抢救时间、抢救操作以及抢救技术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其中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急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可以说,急诊抢救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急诊工作中的风险,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本文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所谓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急诊工作进行调查,了解在急诊中存在着哪些风险,并结合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而科学地规避一些风险行为,确保急诊抢救工作的质量,进一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5]。从本次的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出诊到场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及误操作率低于对照组。可见,实施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急诊服务质量更高,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诊服务的满意率也更高。因此,在日后的急诊管理工作中,可将风险管理有效地应用到急诊管理中,以提高急诊管理的质量,促进急诊工作有序进行,进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急诊服务,最大程度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复[6]。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其应用于急诊工作中优势明显,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有助于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风险管理方法在急诊管理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颜卢丹 单位:什邡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黄凤珠.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18):129-130.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4):155-156.

[3]贾晓凤,刘恩君,闫晶.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4,11(2):158-159.

[4]刘薇薇,刘朝杰.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培训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2009,13(10):320-321.

[5]应向华,陈英耀,陈洁,等.医院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范畴[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15(4):168-169.

[6]王力红,邵文利.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安全目标[J].中国医院,2008,12(1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