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论文

时间:2022-08-20 11:53:00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论文

[摘要]中国加入WTO,国内各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的任务十分紧迫。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性、目的性、计划性、多样性,不利于市场主体公平税负,平等竞争,改革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非常必要。

[关键词]涉外税收;税收优惠;公平原则;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投资环境

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外商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实行内外统一的税收法规,这并不是不欢迎外商投资,而是为了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但这一改革目前不能立即完成,将根据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对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改革,使之既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又为今后发展作好准备,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当前涉外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统一性。由于我国涉外税收制度遵循全面优惠的税收负担原则,因此在税法的表现形式上是对外国纳税人单列税种以使其税负全面低于本国纳税义务人,客观上存在“税收歧视”现象。1994年税制改革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虽同为33%(其中含外资企业地方所得税3%,这部分税由于大多数省市实行减免政策而形同虚设),但由于税基计算、资产处理、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的差距,使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率仅为8%-9%,不到内资企业的三分之一。我国现行涉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域分布上层次繁杂且不均衡,据统计,当前我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共有389个,其中东部地区占336个,西部占27个,中部占26个。1996年全面实际利用外资5527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11省市(含北京,不含广西)46505亿美元,广阔的中西部只有8765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税收的非国民待遇导致的投资布局畸形造成的。

(二)优惠政策目的不明确。任何一项优惠政策都应当具有其明确的目标,具体到扶持何种产业和行业,引导资金流向等,使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据可依,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不明确,产业优惠少,缺乏对先进技术的鼓励措施,缺乏通过税收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的手段,没有体现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和税收优惠的效率原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对削弱了重点项目的吸引效应,对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到了消极作用。

(三)优惠政策缺乏计划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国运用税收优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前的计划与分析,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通过零散的法规规章公布,对因某项优惠政策而付出的财政代价、机会成本、带来的收入、就业机会增加等缺乏定性和定量分析,在优惠政策实施之后也未评估其效果,缺乏全面、系统的计划。

(四)优惠政策形式单一。我国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流转税,而涉外税收优惠却集中在所得税上,并且优惠手段单一,只在税率和减免税上作文章,缺乏诸如加速折旧、扩大费用扣除范围标准、专项费用扣除、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调控手段。

二、改革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

笔者在这里提出改革税收优惠政策而非取消该政策,这是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一)涉外税收优惠符合税收公平原则

由于中西方在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生活习惯、文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加之我国在投资领域、外汇兑换等诸方面对外资企业的限制条款使外资与内资企业先天就不平等,对外资企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恰恰对这一不平等进行了弥补,因此这是符合税收公平原则的。

(二)适度税收优惠能起到吸引外资,增加收入的作用

通过对新加坡、韩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可以看出表中每个国家实行税收优惠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都远高于未实行税收优惠地区(见表1)。税收优惠可以通过税收利益的让度与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增加外商投资额度,从而增加财政收入总额,这些足以抵补因实施涉外税收优惠而损失的财政收入。我国目前因涉外税收优惠而造成财政收入流失的原因正是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执行不当造成的,所以当前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改革。

[NextPage]

(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亚、非、拉、北美、欧洲及其它发达国家共有103个国家采取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这其中不仅有发展中国家,还包括大多数发达国家,在这种世界大环境下,如果放弃税收优惠政策,将对我国引进外资工作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生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后,所得税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内外资两套所得税制合二为一是大势所趋。我国现行的过多过滥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不符合国际惯例,一则会对民族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二则对我国财政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三、改革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应明确税收优惠在投资环境诸要素中的权重或份量,从而确定给予外商优惠的大方向。因为投资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如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性、交通能源等基础要素状况;自然环境状况等等,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作用的大小往往受其它要素的交互影响,同时税收饶让制度的实施也制约了涉外税收优惠的作用(美国就一直未执行税收饶让制度)。在跨国投资中,其它投资环境可能比税收因素更为重要,例如,跨国投资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占领市场、全球经营战略、回避非关税壁垒等考虑,而不单纯为了盈利,这样,政治风险、政策透明度及公平竞争的环境包括税收政策可能要比税收优惠本身更让投资者关心。我们在制定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种综合作用,运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正确评估税收优惠的效果,避免因盲目的决策而付出过多的财政代价和损失。在对税收优惠政策重新定位后,应当根据改革的终极目标,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加强可行性研究,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统一并适当降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及优惠政策。取消外资企业由地方决定的3%的优惠权力,使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并根据国内外经济情况予以合理调整。33%的基本税率在当前情况下与其它国家比较显得略高,不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因此应考虑下调。取消对外资企业免税期从获利年度算起等过分优惠的做法;取消对生产性企业和非生产性企业的划分,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不是以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判定的,这样划分无实质意义;尽快合并内外两套财产税制,取消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将房产税和车船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撤消外资企业不适用固定资产调节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规定,将外资企业也纳入两税的征收范围,营造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建立产业政策导向与区域发展战略导向

相协调的所得税优惠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因素。由于我国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因此在改革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时,要注意发挥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作用,适当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国家急需发展的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长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税收优惠更应发挥其吸引资金的作用。同时,我们要兼顾区域发展战略,改变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导向。原则上应取消地区性的税收优惠,除老少边穷地区、五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外,其余地域实行统一优惠政策。不保留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权力,税收本身是国家的问题,而非地方问题,地方政府有税收优惠权,会削弱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产生“免费搭车”等问题。

(三)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手段并用的方法,提高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针对我国涉外税收优惠以减免税、降低税率等直接形式的单调局面,应广泛采取加速折旧、盈亏抵补、税收抵免等间接优惠手段并以这些间接手段为主,加强对单项优惠手段特殊作用及整体配套功能的研究,结合各国不同的税收原则和政策,考虑不同产品投资及收益点,采取相应有效的税收优惠手段,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其独特的鼓励作用,保证税收优惠的好处真正落在外商投资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