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后未成年犯改造视角

时间:2022-06-03 03:37:00

刑法修正后未成年犯改造视角

刑法的修正是对社会转型的动态适应。刑法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本法,其修正一方面反映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出现的新形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相应的社会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是历次修订动作最大的,已强势地影响到监狱工作原有的稳定结构。未成年犯管教所作为唯一关押未成年犯的监狱机关,面对这种特定的历史语境,应做出自身独特视角下的解读和应对,以提升改造和执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刑法修正案(八)》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性精神

新的刑法修正案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与宽容的主旨和精神。

(一)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

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原规定只有过失犯罪一种除外情形。通过这一修订,未成年人犯罪将不再构成累犯,这意味着对于未成年犯从刑事角度给予了更多的包容。

(二)未成年人缓刑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这就意味着,18周岁以下的符合宣告缓刑条件的必须宣告缓刑。缓刑的扩大适用符合当今世界刑罚轻缓化的趋势。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可以避免监禁刑带来的交叉感染以及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再者由于未成年犯罪人可塑性极强,宽松的客观环境能为其积极改造、早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创造有利条件。修正案从保护未成年犯罪人利益出发,从立法上尽量扩大了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缓刑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科报告义务免除

刑法第一百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新的修正案在刑法第一百条中增加一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前科报告制度的新规定,意味着被判处上述刑罚的未成年人,在入伍、就业时可以不用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受过刑罚。

二、刑法修正后未成年犯改造工作的新变化

(一)在押未成年犯结构

未成年人犯罪缓刑适用范围扩大,意味着今后押犯结构将出现下列变化:

1.刑期结构变长三年以下的轻微犯罪将不再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这部分人今后就淡出了关押范围。而根据近三年的押犯情况分析(表1)三年以下在押未成年犯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总数增加很少,说明短刑期服刑人员释放增多,在押的减少。而从近三年新收押未成年犯的情况来看(表2)三年来新收服刑人员中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罪犯比例占到一半,即使这部分人中犯盗窃、轻微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情节较轻的按对折估算,在缓刑政策适用之后,也会大大影响未来押犯构成比例。由此可以推断,今后关押的未成年犯将主要集中在三年以上和三年以下情节较为严重的人员中。

2.服刑人员恶性程度相对加大由于轻微犯罪不再进入未管所改造,那么剩余关押的就是犯罪情节严重、性质比较恶劣的未成年犯。由此可见,在押犯的群体恶性将呈上升趋势,而且将这些性质较为恶劣的犯罪人集中在一起,不仅改造难度加大,而且还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恶习的交叉感染,潜在破坏性和危险性的增加等。恶性集中和恶性加大所表现出的影响和带来的工作难度也许是难以想象的,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警醒。

3.未成年服刑人员总体人数或减少由于短刑期犯的缓刑,可能造成未成年犯管教所押犯人数的再度减少。事实上,从近年来山东省新收押未成年犯情况来看,人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变化情况见下表(表3)五年来每年的新收押未成年犯人数下降比例均超过百分之十,而2010年的新收押人数仅为2005年的34.5%。2008-2010年服刑人员总数1726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罪犯838人,比例占到49%。结合第一条刑期结构的分析,未成年犯人数在未来的几年里将出现较大变化。如果每年的收押人数都在萎缩,且近一半短刑期人员中情节较轻的应判缓刑,而成年后的再调走,那么总体押犯规模将呈急剧下降趋势,这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当然,社会治安形势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还是根本决定因素,其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存在。

(二)未成年犯改造策略的调整性

押犯结构的变化就是改造对象变化,新的规定也会对现行改造政策带来冲击,对在押未成年犯产生影响,对此需要未雨绸缪,进行前瞻性思考。未来改造工作至少会面临以下变化:一是安全压力更大,危险系数更高。长刑期、恶性犯罪比重多,安全方面的压力在入监初期可能会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脱逃、行凶、袭警以及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都会反映出来。尤其是无期徒刑的未成年犯,和数罪并罚刑期较长的,漫漫刑期带来的压力无疑是很大的,这部分罪犯历来被当做重点高危分子对待,今后恐怕更加危险,出现过激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加难以预料。这点由于新规定的出台,将使原有的难点更难,由此必须高度重视,确保监管安全。从押犯总体上来看,关押主体为三年以上恶性较大的犯罪人。因此,整体的戒备程度也应随之提升,原有的安全观念应更上一层。这是关押对象情况变化带来的必然挑战。二是改造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关押主体的变化,要求改造工作重点要向提高质量层次转变,力避浅层次和粗略化,一人一策,加大攻势,向教育要质量、要效果、要安全。原有的教育模式应当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新的对象。教育的一切活动应当充分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如何能够真正减少未成年犯的恶性,这个问题必然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前比较宽泛的改造政策和一般性的教育活动,肯定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关押群体的特殊需要。因此,应当着眼于对“恶性较大、刑期较长”这一特殊性的研究思考,转变思路,切实提高教育改造的层次和可行性、有效性,通过可操作和管用的方式,让未成年犯接受并入脑入心,在改造恶性、纠正恶习方面迈出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同时,监狱应加强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前瞻性研究。三是监狱民警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和新转变。随着关押主体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改造工作必然发生变化,这是适应改造对象变化的必然要求,而作为改造主体的监狱警察,则毫无疑问地需要水涨船高,否则就很难真正适应工作变化的要求。今后监狱警察尤其是从事改造工作的警察必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改造能力,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和职业压力、改造技术和耐心。从未管所来讲,还应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矫治专家队伍。四是改造工作面临着诸多社会化和结合性的任务。《刑法修正案(八)》提出了社区矫正的理念“,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同时,三年以下缓刑的未成年犯也属于社区矫正的范畴。作为管理教育未成年犯的国家机关,未管所将面临社会化和结合性的任务与要求,以及为社区矫正提供咨询和帮助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未管所也应努力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技术含量。应当加强与上级机关的沟通,争取保障安全性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政策性、技术性、物质性帮助。应与成年监狱单位互相配合,做好长刑期罪犯转狱后的持续性改造战略研究和技术性衔接等工作。

三、刑法修正后未成年犯改造的新视角

《刑法修正案(八)》的实施在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契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诸多保护性规定,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加以关注,努力促进改造工作的良性运转和质量提升。

(一)加强《刑法修正案(八)》的精神性分析,大力宣讲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从宽政策《刑法修正案(八)》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贯彻人道主义、传承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也是这次刑法修订的亮点之一。我国法律自古就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秦朝法律就规定:未满六尺者不入罪。秦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六寸,身高不足三尺六的未成年人不受审判。汉朝的法律规定:八岁以下的人不带刑具。我国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对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的目的,是通过刑罚的适用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使其最终能够复归社会,以达到既保护社会安定又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双重目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句话对未成年人犯罪特别适用。近代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说过,“刑罚愈是残酷,人们的心灵亦愈是残酷无情”。重刑本身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残酷的刑罚会通过恐惧、模仿或培养复仇精神使人变得残酷。所以,《刑法修正案(八)》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罚符合和谐社会要求,体现了法律的人道主义关怀,更有利于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让未成年犯明白国家对他们保护的根本初衷和期望,是希望他们真正改好,机会要珍惜,而不是放纵;如果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那样将会万劫不复,彻底走向毁灭。

(二)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改造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性对策《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在一些具体的工作环节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有的在押短刑期罪犯感到自己犯罪犯早了,同样的罪行在现在可能不用服刑。具体工作方面,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比如加大防范措施,努力预防和消解危害安全的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确保监管安全。必须着眼于提高改造的技术含量,提高与未成年犯谈话的艺术性,因人制宜,一人一策,因势利导,出奇制胜。对于顽固犯可找准其短板和命脉,从其弱点切入,动之以情,突破他最弱的心理防线,从而开展适当的教育引导。而对于一些迷茫和错误的认识,则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和澄清。

(三)提升教育改造的层次和深度是根本对策无论什么样的外来影响因素,都无法从根本上动摇监狱的主旨和方向。也就是说,监狱改造人的本质属性不会发生改变,外来影响因素只是从量上增加复杂程度和难度。监狱的改造应当始终保持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而丝毫没有惶恐的必要。但这种不变强调的是改造人的努力和意志不改变,也就是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监狱警察始终都要有信心和决心把罪犯教育改造好。这一信念不变,才可能应对万变。在这一信念的鼓舞下,监狱改造工作应当不断提升层次,深化力度,在切入改造要义和动摇罪犯灵魂观念方面不断深化,除旧布新,让一批批罪犯改变固有认识和观念,走向新生。首先,应从根本上解决犯罪意识的问题,加强人生教育和爱心培育。未成年犯对于人生的认识是幼稚和迷糊的,其人生的路程走过的仅仅是一小段,却染上了严重的毒素,如何溯本追源,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则需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基础性培育,尤其是建树基本的对于人生世界的认识框架,在具有一定基本知识和认知的前提下,或许可以引向光明的前途。倘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其意识中的认知,则恶性也无法真正消除。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爱心,也应作为重点加以培育,这些既需要科学的方法与适当的程序、形式和内容,也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而第一位的则是改造者的指导理念和意识。倘无此认识,一切都是零。其次,要从心理上进行有效的培育健全人格的教育。心理工作要从深度和力度上做好结合,真正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上取得实效。

最后,还要从行为上教会未成年犯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树立正确的基本认知,回归到正常人的轨道上来,远离犯罪,远离邪恶,并应加强适应性的技术培训,避免出狱后没有出路。在刑法修正的新背景下研究未成年犯改造工作的独特视角,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也是立足实际创新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辩证看待分析法律政策和形势变化对于监狱工作的冲击影响,透析执法工作的现象和趋势,坚守改造工作的主旨与根本,创新观念,采取多维度视角,研究刑法修正带来的推动效应,就能在新的契机中不断开辟蹊径,实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