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律素质内涵与提升

时间:2022-08-09 08:16:33

公民法律素质内涵与提升

摘要:公民法律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是公民的内在观念模式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统一。在法治化进程中,公民的法律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法治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阐述了公民法律素质的内涵,明晰了公民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路径。

关键词:公民;法律素质;法治

一、公民法律素质的内涵

(一)公民法律素质的含义。《辞海》对“素质”一词的解释是:“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文化素质。③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公民法律素质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指标,是指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法律行为等综合因素的总和。公民法律素质是一种综合的状态,受到所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意识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里,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不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迥然不同,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时代任务,对法律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和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同时,所处的地域不同,其法律素质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了传统习惯的不同,这就使得其法律素质会因为上述情况而出现差异。(二)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1.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指公民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对法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称。法律知识包括基本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基本法律知识是指一般人都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包含法的基本理论、规范、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每个人根据这些基本法律知识判断出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从而做出合法的行为。专业法律知识与职业有关系,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公民通过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自觉依法办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2.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关于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以及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包含法律情感、法律认知、法律理念等。法律意识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是指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感受和心理反映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和风俗等心理。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是指对法律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是对有关的法律和法律现象的一系列问题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3.法律能力。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公民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以法律知识为基础,是法律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冲突时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些能力都属于法律能力。法律能力包括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对法律行为的把握,对他人行为的评价等。具体来说,主要是守法、用法和护法能力。

二、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路径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公民的法律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加,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律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状况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树立法律权威。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一个社会中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树立法律权威,可以增加公民对法律的敬畏感、信任感。首先,要增强法治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公民对法律不仅要了解其内容,还要了解其内在的精神。权威性来自于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尊崇,只有公民从内心真正相信法律,才能将法律规则内化为一种内心的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其次,要加强司法公正。司法具有权利救济、公权制约、终结纠纷等功能,而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司法公正代表了社会公正。加强司法公正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动力源泉。司法的公正可以使人产生归属感,对法律产生信任,维护法律才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再次,要将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法律权威性,表现在人人都要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公民作出的行为都要合乎法律的规定。让公民从内心真正尊崇法律,相信法律,从而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积极地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二)深化普法宣传。普法是提升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每个人法律知识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其法律素质的状况,增强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法律素质的基础条件。深化普法宣传,加大普法力度不仅可以增加公民法律知识的广度,还可以增加公民所掌握法律知识的深度。首先,对于普法的范围,覆盖面要全,针对性要强。既要考虑到普法地域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普法对象的特点。普法区域要全面,覆盖城乡,要包括学校、社区、军队、企事业单位、机关等等。在普法对象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人群的不同特征,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的普法宣传要有所不同。其次,对于普法的内容,不仅要宣传具体的法律条文,还要宣传法治精神、法治基本观念等。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法治意识的培养,要加深公民对法治内涵的了解,强化法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而塑造公民积极的守法精神。再次,要丰富普法宣传的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在电视和报刊开办法律专栏、法制讲座、以案说法、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电视大奖赛等开展群众法治文化活动,同时,网络的普及率非常广,要多利用网络普法,运用微信等多种方式,提高普法宣传的实效。(三)优化法治环境。法律素质只有植根于法治的土壤之中方能得以提升,同时法律素质又是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反作用于法治的土壤而促进法治的生成。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要依法办事,畅通法律救济途径。良好的法治秩序可以促使公民自觉地守法用法,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其次,要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公民法律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法治文化的熏陶。健康有益的法治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全社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有助于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法治理念,对养成公民的法治自觉起着重要的、基本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要设计好法治文化建设载体,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为公民提供丰富多采、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产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再次,要为公民参与法治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公民通过参与法治活动,可以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等,从而促使公民增强运用法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思明.法治中国之梦: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探索与征途[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1):105.

[2]陈红,梁丽萍.公民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建设[J].理论探索,2005(04):23.

[3]李本森.法律职业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8.

[4]李林.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J].求是,2002(09):76.

作者:张蕾 单位:中共大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