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研究

时间:2022-04-12 03:33:35

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法治大国,我国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我国各种法律也逐渐变得完善,人民开始学习法律和了解法律,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虽然现代社会人民都开始学习法律保障自身的利益,但是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法律中的区别,导致法律的滥用。而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是距离人民最近的法律之一,也是人们经常分不清楚的法律之一。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的行为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人们必须能够准确的区分开来,防止乱用法律,造成伤害。

关键词:情谊行为;法律行为;法律运用;学习

法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礼仪之邦自居,所以中国人民都极大的注意关于利益往来的相关的问题,所以关于情谊的行为和发展在我国都是很普遍的一种认识。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有关于人情交往的问题。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情交往的问题,也会产生许多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要分清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反之因为混淆而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一、民事法律的简介

1.民事法律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就是指,因为民事为主体而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发生意思表示美容要求的民事法律效果的合法民事行为,这民事法律行为在民法通则上的定义内容。对于法律行为来说,又分为法律行为和准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是指不是以表意人所表达的事情作为基础的,而是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法律法规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为基础的。它的特征在于,无论当事人是否知道他的行为将要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律也会直接对他进行相应的处罚。2.民事法律的行为。民事法律的行为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催告、通知、宽恕。其中催告的意思也就是通知,它是指人的一些做法和意愿作为内容的准法律行为。通知就是指事实的通知,它是指人们通知其他人或者一群人的一定的客观事实来作为自己表达内容的做法。宽恕则是感情的表示,就是说以感情为自己主要的表达内容,但是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法律行为和准法律行为虽然都是以民事为主体的意思所构成的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是人们所预期的,准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是法律规定的。

二、情谊行为的简介

中国是一个人情往来的国家,情谊行为对我国来说还是很常见的一种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同时也在帮助着其他的人。1.情谊行为的概念情谊就是人与人之间各种感情的建立、维持和增进,情义的行为不是在法律层面之上的,而是在法律范围之外的,是没有法律效应的,不受法律所管理和约束的一种行为。他与民事法律的概念大不相同,情谊行为是一种社交行为,但是没有法律相约束,他是社交领域法律以外的关系。情谊行为是一种人与人的社交行为,他的当事人可以不用考虑会有法律条文的管理和约束,没有合同上的义务也不需要签订合同,情谊行为如果人们不履行,也不用承担法律后果和相应的赔偿措施,他是属于法律之外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生活。2.情谊行为的法律性质在概念中已经提到,情谊行为是不在法律所约束的范围之内的,它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会行为,违背情谊行为并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也就不用承担民事法律行为所要求的法律条例和法律责任。但是情谊行为性质是有一些争议的,情谊行为是否构成了债权合同和委托合同使人们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原则上,情谊行为并不会成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它不会构成其他民事法律的事实。情谊行为在构成的过程中有他独特的特殊性,一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生的,他的构成要件是有独特的特殊性的。还有就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发生了侵权的行为也要承担特殊性。

三、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

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区分法律,了解法律和运用法律,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对人民的管理。1.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主要内容大概分为三点,第一点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的区分的条件。二是给付人有没有法律拘束的想法。三是当事人有没有想要取缔法律关系。第一点就是说行为人表达出他自己心中的最为真实的想法,能够让外界的其他的人更加清楚地理解她的想法。第二点表达了民事法律行为与情谊行为的区别就是一个有法律的约束,而另一种却不受法律的控制。给付人是因为帮助别人或者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而做出的承诺都是属于情谊行为的,不会受法律的约束的。第三点作为第二点的辅助项,第二种是说纯粹的情谊行为,如果二者之间有无偿合同,则要根据相关法律选择是否需要承担责任。2.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分为无偿性标准、信赖利益标准和当事人身份标准。无偿性标准是区分民事法律行为与情谊行为的一种方法,是指出于情谊的某种行为,并且受到情谊行为的那一方并没有付出相应的对价,这个过程完全是当事人出于好意和情感方面的行为,如果受惠人想要对当事人提出感谢,并为当事人提供一部分利益,这一部分利益并不属于与当事人的对价,并不改变这是一件情谊行为的本质,是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信赖利益标准是指如果情谊行为中有信赖利益的出现,这时候可能就会有法律介入了,就更为倾向于民事法律。当事人身份标准是用来衡量两种行为的标准。

四、结语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美德,但是因为助人为乐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也是数不胜数,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情谊行为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法律的纠纷,这个时候就要运用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来分辨究竟是属于民事行为还是情谊行为,并通过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使自身的利益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使我国真正的进入一个法治社会,做到人人懂法,人人用法。

参考文献:

[1]刘华群.关于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EB/OL].新华网,2014-08-14:31-32.

[2]张宁.如何看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J].赤峰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10):51-52.

[3]吴桐.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的应用[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5(5):10-11.

[4]于晓月.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4-25.

作者:李子仪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