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教学改革

时间:2022-01-21 11:14:35

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教学改革

摘要:近年来,我国法学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下缺乏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对法律职业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如: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内容上的革新,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等;另外构建了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第二课堂”,如建立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参加法律援助活动,建立经济法本科教学的实践基地等。

关键词:法律职业能力;经济法;教学改革

近年来,大学扩招与法学热导致法科毕业生不断增加,我国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严峻。2010—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专业连续五年都是就业“红牌”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大陆法系的概念法学模式下,我国法学教育更强调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构建,缺少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实践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严重缺乏。用人单位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社会对解决经济领域法律问题和经济纠纷的应用型经济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思考经济法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下面,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构想。

一、法律职业能力的界定

法律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社会科学,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职业能力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沟通、协商的能力;谈判、妥协的能力;辩论的技巧和方法;制作法律文书的能力;获取、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起草合同的技能;审核、鉴别和有效运用证据的能力等。”[1]法律职业能力的涵盖面很广,我们在经济法教学乃至法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系统的法学知识。知识是能力的支撑,否则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体系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对法律的结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规律有深入的把握。法学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系统,是法科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和基础。[2]其次,法律职业思维的培养。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这是我们在法学教育中欠缺的。法律人的职业思维是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它不同于大众思维的自然理性,而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而得到的“人为理性”。[3]它要求在办案中,要重证据,去除盲目的主观判断和道德评判,而只能依法律原则、精神和相应的法律规则来进行合法与否的评判。在搜集证据,办理案件过程中,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办事。再次,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从业人员除了具有法律学问外,还需要拥有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若是不好,学问或技能越高,越能损害社会。最后,法律职业技术的训练。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法律职业技术的训练,这也是当前法学教育最缺乏的。法律职业技术,包括调查取证技术、法律推理技术、法庭辩论技术、沟通和协调技术、法律文书写作等等。

二、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经济法“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

“第一课堂”是培养学生的核心媒介,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以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导下,我们对经济法“第一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1.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法内容十分庞杂,知识的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诸多法律知识,章节繁多。经济法课程的学时一般为54个,不可能讲完所有的章节,除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外,分论部分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来讲。如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财政法、税法等。对于不讲的章节,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自学,自己熟悉教材上的内容,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的查资料,经过思考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课堂讨论,老师最后给予点评、补漏,归纳章节的主要体系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经济法受经济关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经济法较其他传统部门法更具有政策性特征。所以,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经济关系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新问题以及经济法立法的动态。这些都为经济法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可以诱导学生结合经济法的相关知识对经济领域的新问题、新事件和国家相关的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学业论文的方式完成,逐渐的培养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发生事件的法律敏锐性和用法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领者,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学生影响重大。企业往往重视团队合作,而高校教学中,老师从备课到讲授基本上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受精力、视野和资源的限制,设计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果学院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实行团队备课,同一科目的专业老师能实现资源共享,则会最大限度的“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为学生呈现一个更优质的教案,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在实践操作中,为避免“搭便车”现象出现,学院应要求专业老师先独立备课,交上教案,然后专业老师再沟通、互通有无,力争呈现出最完美的教案。

2.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通常包括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论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着重谈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①案例教学法。伴随着法学教学改革的推进,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基本的、必要的教学手段。但在应用中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陪衬,选取的案例大多不是真实的案例而是压缩版的案例,只是为解释或适用某一法律规定而编设的。这样的案例往往法律关系简单,法律的适用清楚,虽能以生动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但对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所以,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力求选择完整、真实的案例,以便使学生掌握案件的全貌,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归纳出相关的法律关系,提炼出有用的法律事实,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的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或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老师最终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肯定其对的地方,而对其错误的和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解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思维的培养和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这种真实、全景案例教学在整个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占得比例不宜过高,一学期进行一次或两次即可。因为我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以制度法为主,因此课堂讲授主要是一种法律解释,这种案例教学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经济法的内容繁多,课时紧张,不大可能大量地进行全景式的案例讨论,同时案例教学要复印大量的资料,这也加重了经济上的负担;另外,我国高等院校法学师资队伍,拥有司法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没有司法实务工作经历的老师想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来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往往力不从心。因此,高等院校应提高既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又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双师”教师的比例,鼓励老师兼职从事实务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②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实践性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法学教学改革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法学院基本上都建立了模拟法庭。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模拟法庭的利用率不高,模拟法庭并没有作为一项教学计划,而仅仅是学生的一项业余活动,一学期开展一两次这样的活动,这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也损失了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机会。学生们正是通过亲自制作各种法律文书,在法庭上陈述、反驳来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本人认为,法学院应把模拟法庭活动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能进行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科都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到两次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开学之初就协调、安排好不同老师进行模拟法庭活动的时间。另外,高校进行的模拟法庭活动往往选取的案例是民事或刑事案件,经济法案件几乎没在模拟法庭中用过。为了加强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法老师应利用模拟法庭资源让学生理解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过程。首先老师需要提供比较完整、合适的案件资料,将学生分组进行案件讨论,分析案件的法律关系和要适用的法律规定,然后确定学生各自所模拟的角色,如审判员、原告、被告、人、证人等,一些同学来扮演角色,其他同学做相关的辅助工作,确保学生都能有效的参与其中,教师在当中给予适当指导,切忌越俎代庖。最后,老师对模拟审判活动进行点评,肯定其好的地方,同时指出不足,使学生能在实践经验中成长。

三、法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经济法“第二课堂”的构建

1.学科交叉培养机制

因经济法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调控之法,其功能是对市场失灵的矫正。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研究,只有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缺陷,才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法的功能价值,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经济法。[4]经济法又是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之法,注定了经济法的经济性特征更强。经济法中经常涉及金融、财会、证券、税收等经济学专业知识,而经济法老师往往不具备经济学的知识背景。所以,一方面,经济法老师需要自习或去经济学院学习相关内容,提高自身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外;另一方面,也应鼓励学生去读经济学院的双学位,或者旁听经济学院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券等相关课程。也可以加强院系之间的合作,聘请经济学院的专家学者,为法学院学生开设货币银行、财务会计、税收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对经济法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参加法律援助活动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些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比如案例分析、学术讨论、模拟庭审等,由于时间问题往往安排较少;一些课外的实践教学,如旁听庭审,直接参与办案等活动安排几乎没有。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虽然机械地记住了经济法基本知识,但在遇到现实问题时无从下手,不能学以致用。法律援助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的法律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据统计,目前国内每年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大概是70万件,而实际政府能够提供的法律援助数量只有18万件,约占需求量的1/4。[5]法学院学生可以成立法律援助机构,参与法律援助活动,既可以缓解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应与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联系,经济法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带领学生参与经济法案件的办理,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办案中加强对学生法律职业技术的训练,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只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切忌包办过多。如果老师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可以利用法学院校的师资力量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也可以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进行实务培训,让学生了解并深入实践,为将来要从事法律实践工作的学生积累经验。

3.建立经济法本科教学的实践基地

法学院应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这些司法部门成为法学教学的实践、实习基地。当法院正在审理经济法案件时,可以与之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去旁听庭审,让学生直面感受法官的审判活动,也能观察到当事人、律师、证人等的诉讼行为,通过具体的观摩了解他人对具体法律的理解和运用,并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对照,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模式。旁听庭审,也应该作为一项必须的教学任务。凡和实务相关的课程,一学期至少进行该项活动一次。经济法是国家协调经济之法,经济管理机关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学校也应与相关经济法实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例如,税务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等。让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这些部门实习,或者聘请这些实践部门专家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经济法是如何在执法层面上得到实施的。

注释:

[1]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J].法学研究,2003,(04).

[2]龚廷泰.“十一五”本科“质量工程”建设的检视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3]马晨清.基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法学教学改革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3,(07).

[4]应飞虎.经济法研究方法的思考[EB/OL].法律教育网,2006-02-16.

[5]桂兆金.论高校法律援助活动与法律诊所教学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21).

作者:张娜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