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风险与程序法化解

时间:2022-07-10 03:05:09

经济法风险与程序法化解

实质化运行的经济法,本是希望能规避传统形式化法的不足,在创新中有所突破,可是它却进入了另一误区与传统法治背道而驰。现在,经济法改革的瓶颈在于寻找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使新兴的经济法有效推出而又不会违背传统法治规范下对经济法改革时造成的曲解。现代法治要想突破现有的各种阻碍,须对程序法进行调整,采用的方法要有效应和质量保证,使经济法和现代法治能够协调运作。

一、法律确定性和变动性的经济法程序的整合

法律的确定性指法律的可预测性,它是相对的,将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模糊的事物格式化,用概念来进行抽象的信息传达,以确保公平、效率的实现,从而达到法律系统、科学的要求;法律的变动性指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会因为人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使用上存在差异和概念模糊,造成法律在运行时的不确定性。法律的确定性和变动性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在法律部门里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在法律操作过程中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利用法律静态的确定性来处理那些普遍的、经常发生的、内容相似的民商事案例,可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程序,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双重效果;二通过法律动态的确定性来实现那些受国家监管度大的领域,如个别的、政策的、多变的案件,发挥动态确定的法律程序作用,以民主的方法征求人们的意见,研究如何解决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在立法上,法律的确定性表现在实体和程序两方面上。明确规定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确定法律程序,实现民主政策,让法律主体参与过程中能间接保护其合法权益。因此,确定程序规则,能使经济法的确定性与国家干预的变动性和谐共处,减少矛盾冲突,从而规避相应的法律风险。制定科学的程序规则十分重要,只有做好这点才能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无论国家干预对象怎样变化,都能应对自如并且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

二、法律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经济法程序的统一

法律一直是纯洁、权威的代表,但现实环境被策略、政治等不定性因素包裹着,法律若想独善其身就必须自动屏蔽这些复杂因素的干扰,形成封闭的系统。传统法治就将封闭性做的很好,通过制定适宜的法律概念、规则,从而达到法律的自治。而经济法,通过改变运行模式实现法律的开放性,坚持理性与实质结合,回应对个人积极自由的追求,关注社会的整体福利,从而打破形式化法狭隘、保守的局限。但是,若经济法过度依赖实行社会生活回应的策略,就会缺失法律封闭性自治的性质,使经济法也无法逃脱风险问题,被贬低为经济政策和一般社会规范的非法律化形式。在现实中我们要制定出一种制度,在形式上保证法治的封闭性,在回应社会经济生活要求上满足开放性。为让法律封闭与开放统一的经济法程序的得以变为现实,可借鉴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制度模式的经验,在形式化上实行民主参与,从而解决实质化上的社会经济问题,利用封闭性的运行程序来解决开放性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法律普遍性和个别性的经济法程序的沟通

法律的普遍性使之成为社会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其他社会规则无法超越的。法律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法律实施过程将复杂的现实环境进行概念上的抽象归类,以客观、公正、为目标,保证公民人格上的平等,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实体法,它将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抽象化规定。但是如果遇到经济法在实体上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该如何应对?法律普适性无法达到个别案例的需求时怎么解决?这需要在程序上达成一致意见,只要是获得人们认同的程序规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必须无条件接受。这一现象并不影响经济法的普遍性,原因在于正是通过灵活的变通来处理特殊、差异的个别实体问题,制定科学的法律原则及法定程序,使之达到普遍、平等的应用,来表现经济法的普遍性。

四、法律的正当性和国家干预合法性的经济法程序的证明

法律的正当性主要指它在民众心中所代表的权威性有多大,任何法律制度的推行都要代表多数民众的意愿、需求,以达到民众对其的认可及接受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更加科学、理性化。实行民主的立法,有利于人们实现自我意志的表达,同时法律内容更具民主、科学性,它的正当性也就显而易见了。立法者应以广大民主的自主意志为重点,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以此实现法律的正当性。但是受国家干预的影响,立法时容易缺乏回应性与创新性,国家干预若想获得内容上的正当性,必须走民众直接参与的民主程序,保证公民对国家活动的监督权。程序法治的实行,保障了法律正当性中的私人、公共的自主性要求。同时建立健全经济法程序,不仅可以让国家干预在实质和形式上达到和谐共处,而且因国家干预实质化产生的风险问题也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