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立法和完善问题探究

时间:2022-01-14 02:58:00

经济法的立法和完善问题探究

摘要:为什么我国要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政策决定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完善工作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立法执法政策决定模式法制决定模式

要说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法的关系,首先有必要确定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以国家经济干预为主的,以社会主义公共性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关系。调整对象决定调整范围,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是:①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包括:财政法(含预算法)、银行法、物价法、税法、计划法、投资法、标准化法、审计法、会记法、统计法、自然资源和能源法,环境保护法;②市场秩序(市场管理)经济关系。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工业产权法、广告法、房地产法等。在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范畴基本确定之后,所要解决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完善工作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开始都是以计划经济为模式的,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建立了庞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计划经济曾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也有市场,但它是在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计划是通过领导人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他们制定的政策来指导或指挥经济工作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机关团体负责人,就算能制定出再好的政策,这种领导方式的稳定性和强制性显然是不够的,伸缩性也较大,难以有效地保障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与之适应的要建立法制经济,这就需要加强经济立法。经济法规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特有的强制性。经济法规是体现经济规律要求的,违反经济规律就是表现为违反法律,就应受到法律制裁。这就用国家强制力保障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保证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因此,为了领导,组织和管理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在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可见,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经济法的武器,经济法则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如果不在经济工作中加强法制建设,就不能保证经济工作的科学性(包括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误和浪费,就难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政策约束但政策是可以多变的,更是可以打“擦边球”,或用“对策”来对付的。所以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在各个经济领域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各种经济法规并保证其切实执行,用法律武器同瞎指挥、盲干等作斗争。

我国经济法问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而提出来的,是国家对经济管理工作加强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正常化的要求。党的十四大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法制和法治。有了法制就能做到相对稳定性的规范要求,而且不是哪个领导人个人拍脑袋的产物,能做到集思广益更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办事。有了法治才能更好的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有效地约束那些胆大妄为者。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特殊强制性,我国刑法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这里既包括刑事案件,也包括民事案件和经济案件。对经济纠纷案件的判决、裁定,不仅有刑法保证执行,还可以通过银行划拨款项强制执行。事实证明,许多因行政手段长期解决不了的经济纠纷问题,经向法院经济审判庭起诉,就能较快地得到解决。在当前,用法律强制性保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由于愚昧、自私和专断而造成的瞎指挥,乱上项目及豆腐渣工程作斗争,能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的立法和完善工作的作用,还体现在解决协调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不同所有制所属单位的不同利益矛盾关系的解决上。在我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矛盾的一面。如发展经济、活跃市场同城市建设,卫生防疫之间;生产同环境保护之间;国有企业同乡镇企业之间;交通管理同交通运输之间等等,都可能存在利益的冲突。一般地说,各行业、各单位考虑自身的利益比较多,而对其他部门则考虑比较少。经济法规从全局和整体上考虑问题。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防止力量的互相抵消,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使之形成一种发展经济的综合力量,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取得最佳经济效果。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经济法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要通过具体经济法规表现出来的。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反映了自力更生基础上,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更大地发展我国经济的客观规律。有了这个法和诸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配套法规,外国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了保障,就愿意同我们合办企业,我们也能够达到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合同法》关于:“必须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和关于违反合同应付违约金和赔偿金的规定,更是直接保障按照价值规律办事的条款,有些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往往随便签约和毁约,致使合同纠纷案件大量发生。这些纠纷严重地影响着企业资金的周转和生产资料的使用。法院依照《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对这些案件进行审理解决,就能把死钱变成活钱,把死机器变成活机器以推动生产的发展。如**空调厂,几年来外单位欠其贷款500多万元,严重影响着生产。该厂向法院起诉后,依法索回了这笔巨款,对生产促进很大,充分显示了经济法制工作的重大作用。

为了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不仅要加强经济立法,还必须认真解决经济法规的执行难问题。立法难,执行难,因为经济法规的执行不仅贯穿着思想的斗争,而且贯穿着科学战胜愚昧的斗争。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我们的许多经济法规执行得不好,有的基本上未得到执行,当然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已经制定的法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执行,在经济法规方面尤其如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行政干扰较大,法规的权威还不如上级行政领导的权大,以权代法,行政代法,行政领导瞎指挥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其次是地方保护主义,自己行政管辖地区明明出现了经济违法,但地方领导考虑到本地区利益予以袒护。再就是就经济法规本身来看,有的过于原则、不够具体,明确,因而不好执行,需要尽快地制定各种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如经济法规的罚则,有些法规只在最后笼统地写上一条对违法给予经济的,行政的以至刑事的处分,但具体怎么处理就没有规定,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这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已颁布的一些经济法规中也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就更难以执行。俗话说:法不责众,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即使立了法也没有用。另一方面,就是经济司法问题。我们的经济司法机构建立的时间不长,干部业务生疏,经验不足,加上经济法规又相当庞杂,也就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司法部门仅负责一小部分执法工作,即只管起诉的案件,不起诉的问题还是大量的。

据了解,有的企业被拖欠五、六十万元也不起诉,原因是怕得罪上司和搞坏与其他单位的关系。这与我们的经济管理体系有关,主要是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不紧密。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不断完善我们的经济法规的执行体系。有的国家法律规定对法人放弃起诉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法人的责任,我国也可考虑这样做。只有努力完善经济立法和加强经济法规的执行工作,法律手段才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