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时间:2022-05-21 09:30:40

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摘要:以“校地联动”为载体,达到学校和地方“共学共育”法制教育的目标,形成校地各取所长,相互补充的法制教育格局,科学构建学校和地方互动开展法制教育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校地联动;法制教育;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达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校地联动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校地联动主要是指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地方司法机关资源开展公民普法活动。

一、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含义

开展公民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树立公民法律意识是全社共同的事情,要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必须借助高校和地方法院、律师以及相关援助等法律机构,实现校地联动、资源共享。在调动校地两方面资源中就要积极构建调动双方开展法制教育积极性的有效体制机制。

二、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

1.建立调动校地法律资源的组织领导体制。用学校资源、公检法等地方资源来为全社会公民法制教育服务,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体制中必须包含成立一个机构或组织,专门领导学校和地方两种法律资源开展公民法制教育,这个机构或组织必须在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体制中居于领导地位,成为学校和社会法律资源的领导者。在功能上,能够协调学校资源和社会法律资源在公民法制教育方面的一致性,相互补充,形成合力。2.建立校地法律资源的工作运行机制。所谓工作运行机制。是指校地联合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重点是理清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这是决定教育功效的核心问题。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不仅需要高效统一的领导体制,还需要学校、地方法制教育资源以及受教育的对象——公民,共同构成了开展法制教育的结构,学校借助校外法制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校外法律机构可以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当然,这一机制还需要公民养成学法的意识、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形成了开展法制教育的良好格局。3.建立利用校地法律资源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开展公民法制教育所依托的资源在运作时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各方运行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和目标,要有人或部门来进行考评,建立对参与各方考评的联动机制。这一机制应该有考评的标准、考评的流程、考评的实施。实施考核者应该由校地各有关方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或标准形成考评机构。考评工作机制的运作体现在考评机构对校地各方在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目标和效果进行评价,进而促进校地联动的效果,促进各方资源参与公民法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当前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校地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存在壁垒。学校法制教育自然是不言而喻,地方资源如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还有作为独立行业的律师,都有作为开展法制教育的社会责任,但这三类资源分属不同的领导者,在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中对工作的目标不一样,在实施中的重视程度就会不一样,实施方法也不一样。造成了两种资源相互交流比较困难,甚至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畅,形成了相互交流的壁垒。2.校地公民法制教育机制相互合作程度不深。学校作为教育单位有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法制教育系统;地方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也都设立了宣传教育机构,但两类资源大部分时间都是相互独立运行。学校除了通过常规的法律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外,与地方法律资源的合作也只是仅限于作报告、到监狱、戒毒所学习参观等,这些形式虽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但地方法律系统在宣教方面与院校的合作比较肤浅,仅仅表现在需要完成的相应指标任务,没有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认识相互合作。3.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实体单位,都有义务有责任联合起来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但是各实体单位又都有除了法制教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并且是主要功能。让他们在完成主要工作的同时,联合起来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便没有动力,并且这项工作是育人的工作,是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工作,见效慢,费时间,远不如办案审案,办结就是政绩,同时鼓励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相应激励政策缺失,没有形成工作的动力,导致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开展法制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4.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合作责任不明确。往往学校和地方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各有各的系统,各有各的运作方式。他们相互独立,但当校地双方开展合作进行法制教育时,学校从自己的能力出发做什么,怎么做。地方公检法法制机关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明确的界定,就出现了责任不明确,相互依靠,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

四、构建校地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主要对策

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体制主要表现在是开展普法活动的组织领导、执行过程、质量监控、问题处理和意见反馈等。机制建设主要就校地如何利用对方资源、如何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如何创新法制教育形式等展开研究,进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建立校地联动的公民法制教育工作体制就是要发挥学校和地方两种资源开展公民法制教育。1.构建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体制保障。首先要成立管理校地双方法制教育小组或领导协调机构。这样的领导机构必须是校地能够接受的并且由双方共同认可的领导协调机构,领导校地双方开展公民法制教育。校地双方自觉接受领导协调机构的领导和监督。一是组织校地双方制定开展“校地联动、共学共育”公民法制教育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校地双方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活动,激发校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协调校地双方的资源形成互补性工作格局。二是抓好过程实施。校地双方的组织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形成的计划或方案,有效推动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从活动的动员宣传、组织开展、效果评价、查漏补缺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实施,督促双方认真高效的完成任务。2.构建校地公民法制教育工作机制的举措。机制原指构造和原理。“校地联动、共学共育”校地公民法制教育的工作机制应该包括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制度保障,组织公民法制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根据实施的效果进行质量监控与反馈。反馈的对象必须是学校或者地方公检法等组织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机关或单位。也就是校地双方如何利用对方资源、如何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如何创新法制教育形式等展开研究。要达到良好的工作运行效果,首先,校地双方要提高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认识水平。把这项工作放到依法治国和社会进步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认识。要形成全社会遵法、护法、守法的良好意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公检法国家机关作为执法机关都有义务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要把这些义务作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基本任务。第二,创新法制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在“校地联动、共学共育”这一机制下,开展公民法制教育的学校和国家机关工作的思路更加开阔,资源更加丰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加容易成功。学校有较好的法律研究资源、公检法国家机关有现实的案例和真实的普法环境,两者的结合将使原本单调的法制教育变得生动具体。第三,培育法治意识。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侧重于基本法律条文和我国司法制度的介绍,使学生树立对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参考文献:

[1].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2).

[2]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研究——基于“社会腱”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马抗美.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制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曹喜龙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