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由退货法律制度的建设

时间:2022-09-25 04:59:02

无理由退货法律制度的建设

本文作者:佟囡囝郑婷婷王璐瑶工作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

无理由退货是指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无任何质量问题,不属于国家“三包”范围,在商家承诺的商品范围和期限内,未经使用,经销售商家检验确认不影响再次销售的商品,给予还复消费前状态的一种退货承诺。

一、无理由退货的推广价值

“无理由退货”制度从国外引进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在国内,该项制度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但作为一种商家的市场创新形式、一种新的非价格竞争手段,无理由退货一经实施,就在全国各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笔者在宁波天一商圈内的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对无理由退货虽然不是完全了解,但是对于这一制度的欢迎度却非常之高。数据表明,有78.21%的消费者没有经历过无理由退货,只有16.15%的消费者经历过无理由退货,5.64%的消费者陪别人经历过无理由退货。然而95.67%的消费者都认为,无理由退货制度的实行与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弥补了国家“三包”中存在不足,更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无理由退货”制度受到商家的支持与消费者的欢迎,是因为其自身存着一定的推广价值。首先,无理由退货制度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它的推广使消费者购物更加放心,也减少了消费者因冲动消费而造成的遗憾,不必有过多的后顾之忧。对于第二消费者,由于无理由退货制度中国外是有退货商品降价出售或者明确指出其为退货商品,再上架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规定,充分地保障了第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其他相关利益。其次,无理由退货制度提升了商家的形象。接受退货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商家建立这项制度,带来了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消费者由于在购物时不再担心买回去不合适或者没人要的情况,因此在购买时不会有太多顾虑。此外,经调查显示,62.09%的消费者会偶尔考虑无理由退货,79.37%的消费者退货的原因是事后发现不合心意,以上数据表明,多数情况下,除非过于不合适,消费者不会选择无理由退货,这有利于促进商家销售额的增长;另一方面,该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商家的信誉,增加了客流量,长远下来,收益不减反增。那么,能否通过法律制度这种方式去高效、全面地推广无理由退货制度呢?笔者认为“无理由退货”制度的法律构建缺乏可行性,将从实践与理论两部分对其进行论述。

二、“无理由退货”制度的法律构建在实践上难以实施

辽宁省是全国最早将“无理由退货”的条款写进地方法规的省。1996年制定的《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中第十二条:“消费者对购买的整件商品(不含食品、药品、化妆品)保持原样的,可以在7日内提出退货;经营者应当退回全部货款,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在2004年新制定的《辽宁省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对96《实施规定》中的关于“无理由退货”的内容,没有再作出规定。那么无理由退货到底在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让辽宁省法制委员会做出上述决定呢?

1.立法上,难以对“无理由退货”制度作出规定。商品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且随着社会发展还会不断增加。若对每种商品是否实行“无理由退货”都一一作出规定,操作上具有很大的困难,不切实际。采取概括统一的方式表述,亦不可行。如不涉及卫生健康的商品应当退货,但是对于何为“不涉及卫生健康的商品”,各个商家与消费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就会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实践上难以把握。

2.施法上,商家与消费者易对“无理由退货”中的具体规定理解不同。辽宁省《规定》第十二条中的“整件商品”与“保持原样”,没有一个确定、详细的规定,而其主动权与解释权往往掌握在商家手中。“整件商品”是否包括商品配件和赠品;“保持原样”是仅指商品本身,还是外包装亦要如此。不少消费者认为,面对如此模糊的退货条件,他们宁可选择放弃退货的权利,一旦失误,还是自认倒霉来得“划算”。商家认为这样含糊的规定,他们也面临很大的退货风险。

3.执法上,没有相应的机构管理,商家与消费者间的退货纠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管理“无理由退货”制度的实行与推广。实践中,商家与消费者因“无理由退货”出现的纠纷,若由各商家相关部门自行处理,就会容易偏向商家自身的利益;若由消费者协会处理,就会偏向消费者的权益,对商家显失公平。且由于立法与施法上的困惑,执法上也存在着相应的不确定。如果一部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制定后又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那么它便不再具有存在价值。辽宁省法制委员会在对法规草案进行修改时,正是感到“无理由退货”的内容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意见分歧较大,难以制定一个统一的规范,且若将其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必将在实施中困难重重,故于04年取消了这一规定。通过分析无理由退货在实践上的情况,笔者认为,“无理由退货”上升为法律制度是难以实施的。

三、“无理由退货”制度的法律构建在理论上缺乏法律基础

1.与传统《合同法》制度相冲突。无理由退货其实是消费者行使反悔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消费者单方享有的合同解除权。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关于合同约定解除遇法定解除的规定,《合同法》中行使合同解除权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当事人只能因重大误解、恶意欺诈或胁迫才可以单方撤销合同,并负有举证责任。也就是说,在传统《合同法》合同履行完毕后,非基于法定事实或征得对方同意,合同不得解除。如果将无理由退货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动摇作为市场经济法律基础的合同制度,从而形成对整体经济的交易安全、交易秩序以及经济效率的冲击。

2.无理由退货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会破坏市场经济平衡。其一,打破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法律天平,使二者权利义务不等。在商事交往中,与商家相比,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个人分散孤立难以维权、经济实力无法与经营者相抗衡、信息地位不对称、保护自身手段弱等,使国家对消费者权益采取特别保护原则,以形式上的不平等保障实质公平的实现。经济法已规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保障本来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群体,若将无理由退货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就会造成商家单方给予、消费者单方享受的局面。无理由退货是商家作出的商业承诺,作为一种承诺,不求回馈,无可厚非。但是一旦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消费者在享有无理由退货权利的同时,也应当负有相应的义务,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最终目的,达到实质平等。可是无理由退货制度中,并未对消费者义务进行规定,这就意味着法律的天平过度向消费者倾斜,与立法精神相违背。其二,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打破自由交易的平衡。政府干预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就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无理由退货制度是关于退货领域的制度,目前,市场在商品退货方面是可以进行自发性地调控的,其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和趋势。政府并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多干预。再加上政府干预本身具有非必然公正性和低效率性,若将无理由退货制度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导致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过度,扰乱市场秩序,打破自由交易的平衡。

3.无理由退货制度没有上升为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其一,不能上升为法律制度并非禁止,不将“无理由退货”规定为一种法律制度,并不影响经营者自愿承诺退货。“无理由退货”是经营者促销、提高竞争能力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商家承诺。许多经营者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承诺“无理由退货”的。法规没有对“无理由退货”作出规定,不是禁止“无理由退货”。商家仍旧可以依照需要而对消费者针对一定商品作出无理由退货的承诺。而且消法法还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义务。因此,对“无理由退货”,不作规定,不会给经营者自愿承诺退货造成影响。相反,若将其上升为法律制度赋予其强制性反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首先,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与性质,每种商品本身的性能和加以环境也是多样的。无理由退货制度本身不具有广泛适用性,一味强制每个商家都采用这种制度,损害了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其次,无理由退货制度目前还不具有系统性,发展并不成熟,实践不足,急进地赋予其强制力将会产生大量我们还没有预料到的新问题,这将大大损耗社会成本。其二,立法往往是针对社会上的尖锐问题提出来的。退货问题目前因为有充足的制度保障,并没有成为社会尖锐问题。我国法律已经规定了传统三包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并且三包制度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市场退货机制正常运行。而且,《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也对消费者和商家进行了充足的保护,在解决退货纠纷的时候已经有法可依。国务院制定的《直销管理条例》、《家用视听商品修理退货规定》等条例与规定,也对退货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可以说,有这么多法律法规的调节,现今退货领域暂时没有出现尖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