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信用法律建设探索

时间:2022-11-20 05:26:11

当前社会信用法律建设探索

本文作者:张士红工作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政府又做出了“五年内要把‘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来’的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期,进入了空前的全面建设时期。但是,同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相比,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尤其是在加入WTO以来,很多外国的信用机构不断的涌入,给我国的信用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威胁与挑战。在此,笔者主要从法律制度的角度上论述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某些问题,以期对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设有所裨益。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某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社会信用框架体系认识有偏差

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学术界掀起研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社会信用框架体系的高潮,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拉开了可喜的序幕,但如果对我国目前信用机制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我国现在的信用机制建设形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来说,不仅是不容乐观,而且是相当严峻。在诸多研究文章中,对社会信用框架体系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未把政府信用考虑进去政府信用是政府依法行政、重塑政府、实施善政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但是当我们深入认真地分析这许许多多的失信现象时,却越来越多地发现,存在于企业、商家、乃至个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都与政府的信用缺失有着挥之不去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信用缺失的现象。一些地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统计数据失实,而且往往是被有意地拔高,水分较大,产生难以取信于民的不良影响;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随意性大,决策多变和政出多门,往往造成所决策的事项执行不了的多、执行了达不到预定目标的多、执行后群众不满意的多,造成失信于民的不良后果。正因如此,经济学家董辅认为“政府信用问题对整个社会信用有引导作用,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应当首先从政府做起。中国地质大学教师李晓玉在他的文章《政府信用研究》中指出:“推进诚信社会建设,首要任务是政府信用建设,建立诚信政府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石。”

(二)把社会信用等同于经济信用目前出现的征信机构和地方法规只是从现象上,即力图从经济行为上规范信用。这种片面的信用规范,其实只是有形的“小信用”,只是表象化的“标”,是哲学上的“用”,是社会信用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表现,而非信用“本体”,即,成为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大众和各领域,集文化、思想和行为与一体的具有高度自觉的“大信用”。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经济信用体系建设,从这个角度出发,大部分文章都从如何堵塞经济失信上展开,这势必导致社会信用建设上的本末倒置。经济上失信是社会信用缺失的集中反映。信用危机的整治应统一考虑,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单从经济领域整治失信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三)把社会信用简单地理解为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之和邓海在《我国社会信用建设中的法律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信用是除金融机构之外的一切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活动,是全社会信用活动的一部分,信用方式主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社会集资、财政信用等。”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政府的许多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领导机构“缺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适时转变职能。“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规则,规范监管,推动信用经济不断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政府的许多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尽管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认识和规划上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由于国家对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予以指导,对相关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导方向不够明确,使得很多部门职责及管辖权存在着交叉不清现象,相互之间分工不够明确,办事效率低。

三、信用立法资源不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完整、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支持,失去法律体系的支撑,任何信用体系的建设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成功完成的。当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虽然在《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中都有关于信用、欺诈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不但对诚实守信行为没有保护、奖励措施,而且对违背信用行为的定义也不准确、不完整,处罚条款弹性太大,无法对失信构成强有力的约束。此外,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使用制度等尚未建立。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在信用立法方面却做的远远不够,信用法律法规极不完整根本不能满足和适应日益变化的信用市场的需求。尽管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征信管理条例》,但由于宗旨不明确,特别是对信用行业的原材料与数据问题没有做出明晰的界定和有效的解决,信用行业仍将无法可依。

四、完善的征信制度尚未确立

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行要求形成发育良好的信用服务市场。信用服务机构利用公开的信用信息,加工信用产品,提供信用服务,形成信用市场的供给;通过政府鼓励示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引导企业重视失信防范机制等措施,形成和培育信用产品需求;市场主体通过应用信用产品,做出理性决策,规避市场交易中的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扩大信用产品的需求,刺激信用产品的供给,使信用市场良性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正常运转。

(一)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进行内部信用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人员。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专门组成部分,包括对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各业务部门的桥梁,也是企业筛选客户、“去伪存真”,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这一重要管理环节的普遍缺乏,必然导致社会失信行为的大量发生。

(二)我国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在征信国家,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相当高,征信业十分发达。目前我国仍是“非征信国家”,信用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但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我国信用中介服务市场还存在严重的供需双重不足的局面:一方面信用服务行业的社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还很少。同时,我国整个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缺少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五、信用市场缺乏“信用”,法律保障力度不够

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现状比较注重人情及人际关系,因而在各种信用合约问题上极易被搅浑是非。由于信用市场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不够明确,使得社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恶性发展的趋势。“现在社会上之所以有很多失信行为,是因为没有受到及时的、严厉的惩罚,所以,造成投机取巧、牟取暴利行为屡禁不止”。此外,有很多的企业不仅没有按规定向债权人返还贷款本息,还有其它一系列的不正常行为,如逃废债和恶意欠息,另外还有违约挪用资金、短贷长投、决策失误。

六、信用信息缺乏统一管理平台

在征信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开放和市场化运作是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通过相应的法律或法规对信用数据的开放做出明确规定。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银行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征信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公开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检索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但我国在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信息没有开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等部门所掌管的大量的企业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征信和企业信息获取的难度。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只有正确面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早日得以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