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输电线路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21 09:21:00

高压输电线路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南方电网河池固定串补及平果可控串补工程,对超高压输电线路装设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后的系统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些系统问题,如过电压水平升高、潜供电流增大和可能发生的次同步谐振均源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固有特性,通过研究认为当串补所在输电线路发生内部故障时,采取强制触发旁路间隙等保护措施,是避免出现系统恢复电压水平超标和潜供电流增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建议在串补站内装设抑制或监视次同步谐振的二次装置以抑制和避免系统发生次同步谐振。

关键词:串联电容补偿;过电压;潜供电流;次同步谐振(SSR);暂态恢复电压(TRV);电力系统

1、引言

采用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提高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和系统稳定性,且对输电通道上的潮流分布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采用可控串补还可抑制系统低频功率振荡及优化系统潮流分布;

但在系统中增加的串联电容补偿设备改变了系统之间原有的电气距离,尤其是串补度较高时,可能引起一系列系统问题,因此在串补工程前期研究阶段应对这种可能性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案及措施。我国南方电网是以贵州、云南和天生桥电网为送端、通过天生桥至广东的三回500kV交流输电线路及一回500kV直流输电线路与受端广东电网相联的跨省(区)电网,2003年6月贵州—广东的双回500kV交流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南方电网形成了送端“五交一直”、受端“四交一直”的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大通道。随着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提高这些输电通道的输送能力和全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及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经研究决定分别在平果与河池变电所装设可控串补(TCSC)及固定串补装置(FSC)。通过对南方电网平果可控串补工程及河池固定串补工程进行的系统研究工作,作者对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中,采用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能引起的系统问题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及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输电线路加装串补后所引发的系统问题主要有过电压、潜供电流、断路器暂态恢复电压(TRV)及次同步谐振(SSR)等问题。

2、串补装置结构及其原理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按其过电压保护方式可分为单间隙保护、双间隙保护、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保护和带并联间隙的MOV保护四种串补装置。带并联间隙的MOV保护方式的串补装置具有串补再次接入时间快、减少MOV容量及提供后备保护等优势,相对而言更有利于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水平,因此目前在电力系统的串补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1)MOV是串联补偿电容器的主保护。串补所在线路上出现较大故障电流时,串联补偿电容器上将出现较高的过电压,MOV可利用其自身电压–电流的强非线性特性将电容器电压限制在设计值以下,从而确保电容器的安全运行。

(2)火花间隙是MOV和串联补偿电容器的后备保护,当MOV分担的电流超过其启动电流整定值或MOV吸收的能量超过其启动能耗时,控制系统会触发间隙,旁路掉MOV及串联补偿电容器。

(3)旁路断路器是系统检修和调度的必要装置,串补站控制系统在触发火花间隙的同时命令旁路断路器合闸,为间隙灭弧及去游离提供必要条件。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南方电网河池固定串补及平果可控串补工程,对超高压输电线路装设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后的系统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些系统问题,如过电压水平升高、潜供电流增大和可能发生的次同步谐振均源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固有特性,通过研究认为当串补所在输电线路发生内部故障时,采取强制触发旁路间隙等保护措施,是避免出现系统恢复电压水平超标和潜供电流增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建议在串补站内装设抑制或监视次同步谐振的二次装置以抑制和避免系统发生次同步谐振。

关键词:串联电容补偿;过电压;潜供电流;次同步谐振(SSR);暂态恢复电压(TRV);电力系统

1、引言

采用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提高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和系统稳定性,且对输电通道上的潮流分布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采用可控串补还可抑制系统低频功率振荡及优化系统潮流分布;

但在系统中增加的串联电容补偿设备改变了系统之间原有的电气距离,尤其是串补度较高时,可能引起一系列系统问题,因此在串补工程前期研究阶段应对这种可能性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案及措施。我国南方电网是以贵州、云南和天生桥电网为送端、通过天生桥至广东的三回500kV交流输电线路及一回500kV直流输电线路与受端广东电网相联的跨省(区)电网,2003年6月贵州—广东的双回500kV交流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南方电网形成了送端“五交一直”、受端“四交一直”的北、中、南三个西电东送大通道。随着南方电网西电东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提高这些输电通道的输送能力和全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及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经研究决定分别在平果与河池变电所装设可控串补(TCSC)及固定串补装置(FSC)。通过对南方电网平果可控串补工程及河池固定串补工程进行的系统研究工作,作者对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中,采用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可能引起的系统问题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及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输电线路加装串补后所引发的系统问题主要有过电压、潜供电流、断路器暂态恢复电压(TRV)及次同步谐振(SSR)等问题。

2、串补装置结构及其原理

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按其过电压保护方式可分为单间隙保护、双间隙保护、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保护和带并联间隙的MOV保护四种串补装置。带并联间隙的MOV保护方式的串补装置具有串补再次接入时间快、减少MOV容量及提供后备保护等优势,相对而言更有利于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水平,因此目前在电力系统的串补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1)MOV是串联补偿电容器的主保护。串补所在线路上出现较大故障电流时,串联补偿电容器上将出现较高的过电压,MOV可利用其自身电压–电流的强非线性特性将电容器电压限制在设计值以下,从而确保电容器的安全运行。

(2)火花间隙是MOV和串联补偿电容器的后备保护,当MOV分担的电流超过其启动电流整定值或MOV吸收的能量超过其启动能耗时,控制系统会触发间隙,旁路掉MOV及串联补偿电容器。

(3)旁路断路器是系统检修和调度的必要装置,串补站控制系统在触发火花间隙的同时命令旁路断路器合闸,为间隙灭弧及去游离提供必要条件。

(4)阻尼装置可限制电容器放电电流,防止串联补偿电容器、间隙、旁路断路器在放电过程中被损坏。3串补装置引起的过电压问题串补装置虽可提高线路的输送能力,但也影响了系统及装设串补装置的输电线路沿线的电压特性。如线路电流的无功分量为感性,该电流将在线路电感上产生一定的电压降,而在电容器上产生一定的电压升;如线路电流的无功分量为容性,该电流将在线路电感上产生一定的电压升,而在电容器上产生一定的电压降。电容器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改善系统的电压分布特性;但串补度较高、线路负荷较重时,可能使沿线电压超过额定的允许值。河池及平果串补工程的线路高抗与串补的相对位置不同时,输电线路某些地点的运行电压可能超过运行要求。

例如,惠河线或天平线一回线故障时,如将高抗安装在串补的线路侧,则串补线路侧电压可达到561kV或560kV以上[2],均超过高抗允许的长期运行电压,因此在两工程中均建议将线路高抗安装在串补的母线侧以避免系统运行电压超标的问题。在输电线路装设了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后,线路断路器出现非全相操作时,带电相电压将通过相间电容耦合到断开相。河池FSC及平果TCSC工程中的惠(水)—河(池)及天(生桥)—平(果)线路上均已装设并联电抗器,如新增加的电容器容抗与已安装的高压并联电抗器的感抗之间参数配合不当,则可能引发电气谐振,从而在断开相上出现较高的工频谐振过电压[3].因此在这两个工程的系统研究工作中对串联电容器参数进行了多方案比选以避免工频谐振过电压的产生。对这两个串补工程进行的过电压研究表明,由于惠河线及天平线两侧均接有大系统,无论惠河线或天平线有无串补,在线路发生甩负荷故障时,河池及平果母线侧工频过电压基本相同;仅在发生单相接地甩负荷故障时,串联电容补偿的加入使得单相接地系数增大,从而使线路侧工频过电压略有提高,但均未超过规程的允许值,不会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4、串补装置对潜供电流的影响

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线路两端故障相的断路器相继跳开后,由于健全相的静电耦合和电磁耦合,弧道中仍将流过一定的感应电流(即潜供电流)[4],该电流如过大,将难以自熄,从而影响断路器的自动重合闸。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上装设串联电容补偿装置后,单相接地故障过程中,如串补装置中的旁路断路器和火花间隙均未动作,电容器上的残余电荷可能通过短路点及高抗组成的回路放电,从而在稳态的潜供电流上叠加一个相当大的暂态分量。该暂态分量衰减较慢,可能影响潜供电流自灭,对单相重合闸不利;单相瞬时故障消失后,恢复电压上也将叠加电容器的残压,恢复电压有所升高,影响单相重合闸的成功。根据对河池串补工程进行的研究:惠河线的惠水侧单相接地时,潜供电流波形是一个低频(f≈7Hz)、衰减的放电电流,电流幅值高达250-390A[5](见图2)。断路器分闸0.5s后,该电流幅值仍可达200-300A,它将导致潜供电弧难以熄灭;如单相接地后旁路开关动作短接串联电容,潜供电流中将无此低频放电暂态分量[5]

5、串补装置引起的次同步谐振问题

在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中采用串联电容补偿技术后,尤其是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经串补(特别是补偿度较高时)线路接入系统时,在某种运行方式或补偿度的情况下,很可能在机械与电气系统之间发生谐振,其振荡频率低于电网的额定频率,称为次同步谐振,可通过含有串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单机对无限大线的输电系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