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文化与电子信息的意义

时间:2022-01-08 11:22:32

浅析校园文化与电子信息的意义

[摘要]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板块,是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高职校园文化与电子信息企业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高职院校凸显特色,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电子信息企业文化立岗,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职业发展能力;有利于补足高职教师发展短板,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电子信息企业;文化融合

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承担着人才输送的重任。高职院校想要破解人才供需瓶颈,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求,需要将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并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校企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再造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文化的进程”,其目的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培育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职业人。因此,从高职教育发展与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阐释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凸显特色,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貌,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与“职”双重属性,前者是其层次定位,后者是其类型特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共性,更应具有贴近行业和企业的鲜明特色。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传承大学精神基础上,应增强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树立科学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专业特点和服务领域,既要做好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类”发展,又要做好高职高专院校的“错向”发展。[1]同时,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办学定位,在课程规划、教学设计、制度管理等环节吸纳电子信息企业优秀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电子信息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树立服务企业发展的文化理念,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企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保持健康发展势头的必备能力。现阶段,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了新特点:财富创造由原始积累向效益扩张转变,发展道路由低端服务型向中高端创新型发展,人才需求由劳动力为主向技能型人才转变。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互联网环境需求的双重刺激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高职院校想要保持竞争优势,顺应技术革新潮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势必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潜力。高职院校可通过与电子信息企业文化融合,再造高职教育情境,构建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秩序,[2]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进而满足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电子信息企业的需求,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电子信息企业文化立岗,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

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而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比欧美国家要短很多,其中: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则分别为8.2年、12.5年;我国大企业平均寿命是7至9年,而美国与日本大企业则分别达到40年和58年。[3]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IT企业为例,2012年3月,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董事总经理季卫东在第七届艾瑞年度高峰会议上表示,互联网行业竞争愈发残酷,中国互联网企业每年死亡率达百分之二三十,平均寿命只有3至5年。[4]中国企业在竞争中惨遭淘汰的原因诸多,但人才培养滞后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而人才培养中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具有决定作用。对于电子信息企业来说,其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主动与高职院校对接,实现校企文化融合。一方面,两者的文化融合符合电子信息企业文化立岗的发展趋势。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的电子信息企业更应注重员工的文化认同,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前移,向高职院校渗透企业文化,提升高职学生对企业愿景和形象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企业文化逐渐内化为未来员工的主体文化,最终实现文化立岗管理境界。此外,两者的文化融合能够促进电子信息企业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2015年5月,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战略性先导支柱产业的电子信息行业,要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有一支认同和践行产业文化的员工队伍,而实现这种认同则离不开高职教育。

三、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增强职业发展能力

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高职毕业生不但要在能力上达到企业要求,还要适应企业文化氛围,认同企业价值观念。但是,《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很高,但就业过程中跳槽频繁、离职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由于责任意识匮乏,导致严重事故。究其原因为学生缺少职业认同感,即缺乏职业素养。因此,高职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文化氛围来陶冶。对于高职院校和电子信息企业来说,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学校吸纳优秀电子信息企业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明确自我定位、增强责任自律意识,进而感悟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体验职业素养内涵,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换时间。同时,优秀电子信息企业文化更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5]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创新企业文化,成就不断创新超越的精彩人生。

四、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补足高职教师发展短板,提升育人实效

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石,是企业文化在学校的传播者和倡导者。因此,高职教师除具备专业学历外,还应通晓企业文化。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企业文化因子,既不知晓企业的业务流程,更不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很难将企业文化中的精神理念、思维路径和行为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因此受限。基于高职教师的现状,学校与电子信息企业通过文化融合,可以提升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首先,教师应感受和认同电子信息企业文化。教师可以到有合作关系的电子信息企业挂职锻炼,深入生产现场第一线,体验企业氛围,感受企业精神。这样,高职教师在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可以用企业文化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将企业文化真正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夯实企业文化传播者的根基。其次,教师应倡导和传播电子信息企业文化。借助校企文化融合,高职教师在洞悉电子信息企业文化和具体岗位胜任力要求的同时,更能积累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企业的思维视角、价值观念、职业能力指导专业教学,从而成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校企文化融合的示范者,进而突破限制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壁垒,实现校企双栖。文化是价值与意义的传承与创造的过程,教育需借助文化的思维去揭示自身的深度与广度。立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应以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为使命,更应涵盖文化的再造,成就电子信息企业文化的嵌入与展示,致力校企文化的相融与共生。

参考文献:

[1]杨民刚.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J].教育研究,2008(5):100-102.

[2]徐峥.基于学理性认知的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88-92.

[3]刘兴国.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为什么短[N].经济日报,2016-06-01(09).

[4]张洁.摩根士丹利:国内互联网企业年均淘汰三成[N].中国证券报,2012-03-23(A12).

[5]曾妙红,袁小红,周国强.略谈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J].高教论坛,2015(7):99-101.

作者:宋立峰 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