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信息对抗旱立法的影响

时间:2022-01-06 04:07:38

浅谈电子信息对抗旱立法的影响

1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完善我国的抗旱立法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确立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旱灾的根本手段之一。与其说旱灾的发生是天灾不如从更严格的角度说是一场人祸,这其中包括人们滥砍滥伐、围湖造田、污染水资源等等。所以要解决旱灾造成的损失不能仅仅解决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根本抗旱。而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上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健康问题。鉴于此,在抗旱立法上我们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地位,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手段,运用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充实我们抗旱立法的理念。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全民参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抗旱的各方面。首先逐渐将抗旱工作形成以法律为主要的积极指导手段的局面。其次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固然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近几年旱灾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告诉我们,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来实现抗旱的全面成效很困难。所以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在政府的组织下发动群众参与,让抗旱法制走到群众中去。同时为抗旱群众切实的落实政策保障和鼓励。这也是避免近几年媒体常说的“抗旱不值论”,即很多农民所反映的抗旱预期收益弥补不了抗旱的成本。让我们群众在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的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多的享受抗旱带来的积极利益。对抗旱灾的发生中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这就是要求将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法律的制定不仅仅要只是着眼于“治”,更重要的是“防”,做好了“防”的工作不仅能使应对灾害的资金投入达到最小,而且对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损害也将是最小“。防”与“治”是对旱灾发生两个不同阶段的应对措施。有学者指出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完善的应用的抗旱中去。

2加快抗旱立法步伐,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抗旱法律体系

2.1对于从宏观上建立健全抗旱法律体系,笔者认为比较有

借鉴意义的是防洪法律体系在防洪方面,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外,1991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1997年全国人大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水利部和流域管理机构、其它部委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各个省份基本上都制订了自己的地方性水法规、政府规章和省级规范性文件,一些城市也结合自己的情况出台了类似的法规和文件以及详细的管理规定。这些规定中都有想当一部分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如何应对洪灾的内容。由于抗旱法律体系和防洪法律体系同属于水法律体系,同时二者都是应对比较极端的自然灾害,所以笔者认为抗旱的法律体系可以参照防洪法律体系的内容对抗旱法律结合抗旱法律体系自身的特点进行完善,在适当的地方加入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好的解决旱灾问题。

2.2从具体的与抗旱相配套的不同的法律建设的角度讲,主要有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变更,在风险管理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监控,通过网络空间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反馈和评估。预防旱灾的发生,将《抗旱条例》中涉及的建设完善的旱情监控网络落到实处,配套完善《气象法》。这其中对于旱情监测的落实,笔者觉得澳大利亚试行的旱情监测的风险管理很值得借鉴,即农民按有关部门测定的周期性干旱预报调整农业计划,农民所遭受的旱灾如果不能归入正常的风险管理实施范围,属异常情况(特指预测之外的特大旱灾)时,政府将向农民提供利率补贴,以弥补农民的损失。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规的制定中可以适当将电子信息技术贯彻到其中去,通过网络信息录入,以智能的方式将应当纳入保险范围的民众进行界定规范。加强对旱灾的风险管理,对农业保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其进行专门的立法,从制度层面确保农业在经历旱灾的时候受到的冲击最小。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加拿大和美国,分别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在发展中国家,比如墨西哥、斯里兰卡和菲律宾,也分别制定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法律。[4]所以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立法经验,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同商业保险区别开来,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立法。因为美、加、日等国的农业巨灾的保险都是政策性的,所以依据现有的经验和我国的情况来讲将我国的农业巨灾保险的法律定位为政策性的也比较合适。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改变现有的陈旧的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为了旱灾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出台《农田水利建设法》,健全抗旱工程——农田水利设施。

2.3从地方性立法与配合实现抗旱法律完善的角度来讲

鉴于全国性的《抗旱条例》已经出台,加上国家对于抗旱工作的知道也越来越细致,各个地方据此出台抗旱条例也是题中之义。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地方已经进行了抗旱条例的起草出台,其余各地也应尽快把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本省人大立法计划,尽快制订适合自己实际的地方性抗旱法规,规范本地区的抗旱减灾工作,将抗旱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在《气象法》中合理全面的使用电子技术

预防旱灾的发生,将《抗旱条例》中涉及的建设完善的旱情监控网络落到实处,配套完善气象法律体系。建立完整的电子监控网络,使其对旱灾的监测更加的智能合理。将电子信息技术的制定贯彻到气象灾害的防御条例指定中去,使其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及时的协调应对气象灾害。其次,制定部级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在政府层面中全面推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因为电子信息技术是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监测气象灾害及时反馈给群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再次,需抓紧修订和审批《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详尽的规定相关部门如何部署应对气象灾害,对其进行风险评测,考虑气候因素对其带来的影响。最后,各地政府应当配套出台适应自己当地气候、气象特征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因地制宜做好当地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4结语

制定法律是为了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执行适用,电子信息技术在抗旱立法中的运用和规定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推广抗旱法律的理念,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解决抗旱监测后及时反馈给民众的问题,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及时传递给政府救灾抗旱的进程。抗旱的法律完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抗旱法律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抗旱灾本身,这需要借助我们整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的力量。关于抗旱立法问题,在我国近些年遭遇了大汉的考验后,比较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但是我国现在对抗旱立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抗旱立法的研究还处于十分浅的阶段,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至少要建立在对制度的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的基础之上,但是我国对旱灾这种比较频发的自然灾害的法律研究成果十分少。法律的制定后需要实施,我国的抗旱工作完全并不是没有法律依据和保障。但是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一方面这涉及到国家、公民对法律的贯彻,另外一方面也足以反映出抗旱法律没有很好的可行性。

本文作者:赵丹萍工作单位:河海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