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探索

时间:2022-08-27 11:35:42

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探索

1电子音乐与张小夫

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也称TECHML),简称电音,电子乐,是一种利用电子设备如电脑软件、电子效果器等非传统实体乐器产生的声响,并通过电子手段加工而成的音乐。电子音乐最早由西德科隆广播电台实验使用,之后在斯托克豪森的推动下开始流行于世。与之前的乐器音乐、人体发生音乐相比,电子音乐利用的主要是各种电子设备、音乐软件等来合成、过滤、组合各种声音,在电子设备的辅助下,使乐声不断变形,变质,进而再生、复合,形成各种音乐作品。其采用的纯音和杂音等同于传统音乐中的人声和具体声。20世纪80年代,各种现代主义“新潮音乐”在我国广泛流行,在此风潮前,张小夫等凭借富有个性和才华的音乐作品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组名作曲家,张小夫的成名源于其在法国EdgarVarese音乐学院和法国国家现代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一GRM)学习、研究和创作期间获得的丰硕成果,他是我国第一位屡次获得国际电子音乐比赛大奖的作曲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张小夫的音乐创作几乎涵盖了交响音乐、名族音乐、现代电子音乐等各个音乐领域,凭借全面的技术、鲜明的风格引领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目前其主要作品有《不同空间的对话》《、脸谱》《、山鬼》《、诺日朗》,本文将以《脸谱》为例,从声音材料、技术手段、创作理念三方面来阐述分析张小夫音乐创作的特点,进而折射出我国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

2关于声音素材的运用

与传统音乐作曲不同,电子音乐的声音不仅囊括了具体声音、实验室合成音、现场实音,还包括了各种噪音,而且每种声音的运用都非常的富于变化,而不是仅仅依靠乐音来展现音乐效果。张小夫在音乐创作中更加的关注各种声音的的细节处理,在声音素材上,不管是人的声音还是自然界的声音,亦或乐器的声音和电子声音,都是他创作的基本声音素材,而在具体作品中,他有要求声音素材应尽量简练,因此单一作品中他所采用的声音素材又是相对集中、富有个性的。以《脸谱》为例,他就主要运用了采样合成声音和现场实时声音的巧妙组合。

2.1用采样合成的声音创作

不可否认,在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作品中,使用了合成器的声音来进行创作,如其早期的音乐作品《小雨中的回忆》所使用的声音几乎全部使用双排键电子琴等电子合成器合成,但随着其创作的不断深入,在作品创作中,张小夫越来越多的关注于合成声音的运用,特别是一些特点鲜明、富有代表性、个性突出的声音,例如《诺日朗》就别出生面的采取了“喇嘛诵经”声来合成声音素材,2001版的《吟》中也使用了埙、笛、箫等吹奏乐器来合成声音。以《脸谱》为例,张小夫在这部作品中对合成音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如第36小节至第43小节中,电子音乐就提前采取京胡、快板的演奏声音来合成声音素材;作品第181节至183节有提前预制合成了中高频噪音,而312节至326节更是利用大花脸念白来合成声音素材,以此来烘托脸谱的形象。

2.2用现场实时的真实声音创作

除早期创作的一些作品外,张小夫的大部分电子音乐作品大多使用了现场实时声音来进行创作,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张小夫将传统形式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创作风格。例如《天问》中采用了现场男高音《,灵境》中使用了现场胡琴演奏,而脸谱对现场实时声音的运用更是巧妙周到。与以往单一的现场声音不同《,脸谱》的现场实音采取了现场原声打击乐的完美组合,包括键盘、皮质乐器、铜质乐器和木质乐器,而这四种乐器又与“生旦净丑”这四大京剧行当相呼应。在现场安排上,张小夫选择由五个打击乐演奏员分别控制一组乐器,例如键盘乐器上,五个人每人分别控制马林巴、低音马林巴、木琴、钟琴、颤音琴;木质乐器同样是一个人负责四个木鱼,剩下的四个人则分别负责三个木鱼。皮质乐器、铜质乐器同样采取如此分工,这样不仅取得了更好的现场实时音乐效果,也实现了中外乐器、乐音与噪音的完美结合。

3对技术手段的分析

通过对中外电子音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电子音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具体音乐节段、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声学音乐阶段和计算机音乐阶段。早期的电子音乐技术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合成器合成。再进入电子声学音乐阶段以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和创作理念运用到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此时的电子音乐作品创作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各种技术手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综合运用期,在此阶段,不同的电子音乐流派也开始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混合类电子音乐,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运用现场原音与实验室预制声音的完美结合来表现舞台声效。

3.1多重制作技术并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工作室的20世纪末普遍采取了数字、模拟双平台共同使用的制作模式。在声音加工合成过程中,模拟技术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可以分别利用模拟设备和计算机音频软件,使用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加工、合成声音。张小夫也正是利用这种平台来处理其音乐创作中的各种声音的。在电子音乐作品创作前期,通过对原始声音实录、采样等获取声音,中期利用数字、模拟双平台对声音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进行声效整合,并最终完成母带的制作。从张小夫个人来说,他还非常关注声音的变形、拉伸、反转,在处理这些音效时,处理用数字、模拟双平台,还综合使用了不同时期的电子音乐处理技术。例如在《脸谱》中的OOP技术,以简短的京胡、快板的声音作为采样样本,将声音材料制成不断重复的小循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成大的声音循环,以此来表达京剧脸谱的音乐思维;又如312节至326节中的大花脸念白,通过事先预录得花脸念白,反复重负,以此来承托出脸谱的形象。可以说张小夫的后期作品无不是文化理念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3.2多重声音空间的设计

和传统音乐相比,电子音乐更加关注多纬度的空间效果,作曲家往往更为关注各声道、各层次的立体声效果。当然,张小夫也是这类作曲家之一。多维度空间效果的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在音响布局上,关注多声道、多层次的立体声效果,使得音响布局达到一种“静态空间”的效果,这是往往会在舞台的前后左右上下分别布上音响,并形成各自独立的声场。例如在《脸谱》的演奏现场,舞台的前后左右、观众席上下分别布有一组扬声器,是指各自形成一个声场,进而在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声音空间,达到了一种立体声的声音效果;其次是作曲家通过对现场演奏者布局的控制来调整舞台现场的音效,以此形成“动态空间”,2007年4月27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奏的《脸谱》,张小夫别出心裁的将五组打击乐器按照中间、后左、后右、前左、前右的方式排列,如此时的现场实时音乐可以依据其位置通过角线和边线来进行不同的声音对话,并根据相应的位置组合形成大小、空间各不相同的声音流动圈。这样利用时间、位置的不同就可以将重音更好的凸显出来,音乐也随着变的更为丰富多彩起来。最后实在作品制作时,利用不同的效果器来制造一个开放、流动的虚拟“预制空间”。凭借着各种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脸谱》将中国京剧音乐最本质的特征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极富感染力、充分展现作品个性、独具一格的电子音乐创作风格不仅超越了同时期的电子音乐创作家,也超越了张小夫本身。

3.3传统作曲技术的体现

自从德国电子音乐领航者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综合运用传统作曲理念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以来,电子音乐作曲家就开始广泛采取传统声乐写作、乐器写作与电子音乐制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来进行电子音乐创作。在张小夫的电子音乐作品中,传统因素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还是以《脸谱》为例,张小夫就采用了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京胡等来作为电子音乐材料。除此在其作品作品《北海咏叹》中,张小夫同样采用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字经”“、百家姓”来录制语音材料,由此形成一种“文化符号”材料的呼应。

4创作理念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横跨多个音乐领域的电子音乐作曲家,张小夫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传统音乐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天问》还是《北海咏梅》,亦或《脸谱》,无不体现者张小夫不断追求鲜明个性的音乐创作理念,同时也展现着其在电子音乐创作中坚持的音乐语言相互融合的理念。张小夫认为音乐语言的不同使得电子音乐使用的制作技法、产生的音乐风格都会有所区别。电子音乐语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融”字。通观张小夫的电子因为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创作过程中无不充分展示着他的创作想法,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向听众展现出一种新的意境,每部作品都有其独到的创意和想法。因为在张小夫的意识里,如果作品没有自己的创意,就是一对技术的堆砌。除此我们还会发现,不管是张小夫的早期作品还是后来的创作,可听性都是非常好的,而这也恰是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之一,即每一部作品都是有音乐性的,都是艺术的体现,而不只是简单的旋律的循环。不管是创意还是音乐性,又无不体现者一个“融”字,可以说融是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的最高精神,展现着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敬仰与崇拜。融合的创作理念在张小夫的作品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其一是技术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其二是传统音乐与现代电子技术的融合。总之,张小夫作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流派的倡议者和践行者,他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电子音乐相融合,在音乐创作中坚持个性创新,倡导传统声乐器乐与电子声音相融合的电子音乐创作风格都推动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对增强中国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学派在国际电子音乐领域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王健健工作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