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旋律电影音乐风格转化

时间:2022-09-05 04:51:52

我国主旋律电影音乐风格转化

主旋律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红色的经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发展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出一次次高潮和惊喜。音乐与主旋律电影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其能与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它为主旋律电影作品主题的表达、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好的音乐能使一部电影成为经典之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各种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像潮水般涌来,给我国电影作曲家提供了借鉴外来经验的良好机会,同时给电影观念带来了不断的更新,促进了电影音乐的创作。尤其是新的写作技法给我国电影音乐创作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电影音乐风格、写作技巧为之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本文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影的音乐风格变化与发展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主旋律电影发轫期的音乐风格———以使用交响乐器为主电影音乐风格的变化无外乎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电影音乐乐器(伴奏音乐、背景音乐等)的变化,二是电影歌曲(主题歌、插曲等)创作的变化。这一时期,经历十年的摧残,中国文艺界可以说处于百花凋零的局面。而改革开放使影视界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憧憬,经过探索和实践,在政府的扶持、资金的倾斜等外在因素影响下,这一时期表现较为突出的影片主要有《孙中山》、《开国大典》、《巍巍昆仑》、《白色起义》、《血战台儿庄》等较为突出的影片。这些影片中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伴奏音乐都是以较为规范的交响乐器为主要乐器。从《血战台儿庄》看交响乐器的运用。《血战台儿庄》是一部讴歌之作,歌颂我国军人不怕牺牲,为了民族在台儿庄用自己的身躯抵抗日本侵略者,保护我们的国家。所以作曲家苏铁使用的是交响乐来作为背景音乐演奏,当悲壮的画面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时候,加弱音器的小号几次吹奏《义勇军进行曲》来与这肃穆和悲壮的场景紧密结合,天衣无缝。这个就是交响乐器的成功之处。从《孙中山》看交响乐器的运用。

丁荫楠在1987年导演的《孙中山》,其音乐是由著名作曲家施万春为该影片创作的。孙中山因为个人的历史功绩和在全中国的影响,且他本人就是气势型的人物,故采用的音乐气势磅礴,本片运用的是交响乐队,借鉴现代技法,音乐中运用了宏大的气魄表达了人物的气质。但是孙中山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故作曲家施万春在为此片配乐时就把自己当做孙中山,采用了民族的和现代技法合二为一的创作手法,既能展现历史伟人的英雄面貌和个人的情感,又能与画面积极辉映,有效结合,突破了以往庄严、严肃描写伟人手法的一贯惯例。从《开国大典》看交响乐器的运用。为了迎接我党建党40周年纪念日,198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作为献礼片,在全国范围内公映,得到了很好的反应和效果。开国大典是一部较大的激发人们斗志的革命史诗式巨制,内容是庄严、肃静的。为了表现我国建国的曲折历程,影片主要采用了交响乐。交响乐器作为全世界各国通用的规范乐器,且种类繁多,音色丰富、明亮,气势恢宏,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影片大多作曲家普遍采用的配乐手段,著名作曲家施万春也不例外。影片的主题音乐是一曲管弦乐《人民万岁》,铜管声独奏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使音画结合,突显了时代感,且很好的反应我国建党的伟大历史事件,振奋人心,回荡无穷。20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主旋律电影迅速发展期的音乐风格———电影歌曲的创作1990年代,主旋律电影可谓是“一支独秀”,主旋律的题材也在日趋丰富,风格也正在日趋多样化。但同时我国主旋律电影因好莱坞影片的强烈攻陷,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作为宣扬我国主流话语的主旋律影片在这一时期被大规模的拍摄和制作。这一时期主要有《决战之后》、《重庆谈判》、《孔繁森》、《长征》、《离开雷锋的日子》、《国歌》、《我的1999》等近三十余部。这些影片给我们留下了传唱至今、回味无穷的电影歌曲。

《孔繁森》中的插曲。1996年担任电影《孔繁森》作曲的赵季平,获得了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作曲奖。对赵季平来说,民族的、民间的东西一直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尽管随着时代背景、个人风格等的影响,使其风格灵活多变,但是不变的却是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影片《孔繁森》中的插曲《吉祥》是一首藏族歌曲,它是由中国交响乐演奏,里面的谐青音乐,具有十分独特的藏族古代音乐特征和乡土气息,就像孔繁森这个人一样热情奔放,古朴实在。此歌仍流传至今,深受人民的喜爱。《长征》中的主题曲。放映于1996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长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源于其内容的选择、情节的安排,还源于音乐是否完全融入到了电影中,使二者合二为一,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这个才是重点。担任此影片的作曲者在充分考虑影片宣扬的主题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后,将一首赣南民歌《送郎歌》改编成主题曲《十送红军》,流传至今、久唱不衰、深入人心。其背景音乐主要是由交响乐队演奏,采纳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精华,民族打击乐器的巧妙运用,使得管乐中渗透着民族精神,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木管乐器的使用暗示了人们对红军的依依不舍和浓厚的情意。

《国歌》中的主题曲。为庆祝我国成立50周年纪念,伟大导演吴子牛导演的影片《国歌》的出现,使我们感动不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原作———《义勇军进行曲》,虽历经漫长历程仍然成为我国中华儿女普遍传唱最为广泛的一首民族歌曲。《国歌》无愧是一部艺术气息浓厚的佳作,其中音乐的创作可谓是一个传奇,影片中较交响乐队的演奏表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华的暴力行径。中间还穿插了用铜管乐(小号独奏)、大小提琴的对吟和弦乐群(小提琴)来表达电影叙事人物之间的感情和情景。这一不朽之作,其歌声夹杂着太多的苦难和抗争,时时提醒我们。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繁荣鼎盛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化、多元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改变了以往的叙事风格逐渐适应市场需求,创作出既有观赏性、商业价值利益高且能很好的把握新世纪主流话语的影片,如《邓小平1928》、《东京审判》、《集结号》、《建国大业》、《风声》、《极地营救》等。透过这些影片我们也发现了这一时期,作曲家创作音乐风格的变化。

《邓小平1928》中其他音乐元素的借鉴。《邓小平1928》讲述的是1927年发动政变,邓小平在上海和敌人斗智斗勇化解危机的历史事件,所以整个影片一直是充满着紧张气氛的。因此,为该影片配乐的作曲家苏隽杰考虑到要用打击乐和弦乐来烘托这种气氛。为了使影片有比较大的突破,还将惊险片元素加入其中,使音乐和影片完美结合。一部历史巨著,却穿插了俄罗斯钢琴曲《船歌》暗示他和妻子坚贞的爱情,因为是以上海为事件发生地点,粤剧、评弹这样的吴侬之音必不可少。此外,配乐还用了木管和大提琴演奏的带有评弹风格的旋律,使整部影片的音画效果精妙无比。《集结号》中号的别具心裁。

2009年大片《集结号》在影片配乐上更是体现了影视音乐抒发情感、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的创作特色。它带给广大观众的不仅仅是场面、画面的震撼,通过影视音乐的深情表达带给观众的更是缅怀历史和催人泪下的感动。在影片的配乐上,主要是以“号”声“展现环境”,拉开了整个影片的序幕,乐曲中使用了近似于人声的中音乐器“圆号”,因为圆号的音色既有铜管音质,又有柔和的音调,以优雅圆润、迷人的音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让人有一种从记忆中寻找一些东西的感觉,这种远古的呼唤把观众带回到我们不曾经历但却不同寻常的那段生活。

《建国大业》中人声哼唱的出奇新异。由韩三平和黄健新导演的《建国大业》,是影众公认的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此片群星云集,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剧情精彩,再配以独具特色的音乐,使得一部佳作得以诞生。两首主题歌《追寻》和《红》以及人声伴唱使我们耳目一新,《建国大业》音乐统筹、音乐制作人刘礼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音乐运用人性化至上,区别于其他的音乐风格。乐器的编制、配器的手法完全是好莱坞式的,宏伟之处气魄非常大,细腻之处又非常动人”。这部电影中男、女声伴唱就犹如神来之笔、天籁之音,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使整部电影的音乐更具韵味。《风声》中采用外国人作曲的音乐风格。电影《风声》的配乐是由日本的女作曲家大岛满创作的,由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演奏。大岛满的配乐中既有粗犷大气的阳刚之美,又带有丝丝的阴柔之美,她善于演奏钢琴,喜欢选择钢琴营造气氛,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听到风格迥异的钢琴配乐,电影《风声》中也亦如此。整部影片中,钢琴、弦乐和交响乐作为背景音乐和主题音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不安、紧张、害怕、悬疑的场景中,巧妙的利用钢琴弹奏出一连串不协和和变化的音符可以很好地渲染剧情。

此外,在此影片中,无论是钢琴的独奏,还是还是配合小提琴的弦乐或者交响乐队的演奏,钢琴旋律的歌唱性、音色和音量都较为突出,为某些特定的场面起到对剧情的铺垫、烘托和渲染作用。主旋律电影音乐风格由于受到环境的变化、主旋律电影主题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民族特点的不同和个人创作风格的影响,故在各个时期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变化。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两岸三地的电影界乃至全世界的影视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不仅仅只是在民族曲风的、西洋音乐的借鉴、外国作曲的发展转变,还受到特殊背景特定乐曲的、摇滚风格的等等转变发展。总之,一部佳作是离不开音乐的融入的,而每一部电影中音乐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所代表的是一定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且能宣扬主题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