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理念及路径

时间:2022-05-09 11:15:09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理念及路径

摘要:在当今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正逐步融合,这些变化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各大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兴媒体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传媒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大数据应用能力、多媒体技能、互联网思维等。高校必须根据当前媒介融合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

一、媒介融合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的格局,媒介之间的交互与融合已势不可挡,传媒领域正发生着一场重大的变革。党中央十分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2014年8月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中,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显而易见,媒介融合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传媒人才教育理念也必须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目前高校原有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新媒体大环境下,社会要求的传媒人才应是一专多能的“全面手”,能够承担采集、拍摄、编辑、制作等多种工作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上,需注重“全媒体培养”的导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1];同时,专任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建立“媒介融合”观念,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支撑,注重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媒介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广播和电视受新兴媒体的影响,在传播渠道上的垄断地位和内容生产上已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进行市场定位的重新调整,引进新媒体技术,加快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步伐,使广播与互联网、手机实现深度融合。电视也要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力量,将单项传播改变为分众化传播,对原有的服务、内容和应用进行完善和改变,推进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因此,在媒介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业界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及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一)大数据应用能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转向数字化传播,逐步将传统的内容转换成数字化的传播内容。大数据的应用,推进了媒介融合步伐的加速。面对大量的信息,媒体从业者一定要有高度的新闻和政治敏感度[2],可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及时跟踪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发展情况,获取受众关注的焦点内容,从而使得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更强。同时,媒体从业者也可以更精准地表达内容,使得内容更加真实。媒体从业者要通过不断收集用户的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等数据,在了解用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关注点、需求和关联性等数据,并准确推送信息。同时,媒体要与受众展开良性互动,进而提升其用户体验,与用户共鸣,创造新价值。因此,大数据应用能力成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重要技能,数据筛选、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操作等能力,可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信息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内容。(二)多媒体技能。媒介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体形态进行整合与重组。不同媒体形态的整合,贯穿在信息的采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全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和各种媒介有效整合,能够使新闻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因此,媒体从业人员要掌握较好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学生只掌握单项技能,则很难立足于社会,适应媒介融合的环境[3]。当前,市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新的需求,已经向高校的人才培养释放了转型的信号,熟悉多媒体平台传播特点、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型媒介融合人才,已经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新媒体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对内容进行转化,利用媒体融合将单一的新闻转化为图、文、音、视等多种服务产品。在新媒体中所呈现的新闻报道,必须是完整和全方位的,而媒体从业人员则需是复合型人才,既要能够采集处理新闻图片、拍摄剪辑画面,又要能够撰写稿件等。因此,高校传媒类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打破传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技能,使学生在未来走向各类不同媒介工作岗位时能较容易且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三)互联网思维。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和颠覆式创新。百度总裁李彦宏提出,互联网思维是指用互联网自身的逻辑来运营新媒体,后发展成为一系列新媒体管理理念的总称。由此可以看到,互联网不只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支撑社会技术形态的全新思维方式。当今的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一种新的互联网生存逻辑,即“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新媒体。当前,互联网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追求个性化、精准化及定制化[4]。传统媒体采用的是大众传播方式,面向所有用户都是传播一样的内容;而新媒体提供的是更具精准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分众传播。因此,传统媒体要改变过去的“内容为王”思维,要树立“服务为王”的观念。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由中心延展出了一种平等、开放、交互和人性化[5]。因此,媒介融合需要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导向作用,重视互联网的语法创新,要从姿态和语态上主动学习、积极适应互联网平台的新特点。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以全方位、全能型为培养目标,强化媒体融合意识。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以广播、电视媒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拓宽人才培养目标,在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增添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要注重融合性,要求能够深刻理解互联网和新媒体运营逻辑。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新闻采编整体架构转向一体化,通过团队工作的努力,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多的媒体技能[5]。例如,高层次的融合人才要熟悉全媒体的传播特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和调配不同的媒体资源与渠道;要能够独立制作新闻产品、推广新闻产品。这也就要求高校培养的编导人才必须掌握大量的媒体技能等相关知识,同时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本地的媒体融合发展紧密结合,面向基层、服务地方。(二)打破学科框架,优化培养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需注重学科交叉与强化技术的学习。要强化媒体融合意识,实现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要打破学科框架和专业群内部的“课程壁垒”,以艺术素养积淀为平台,以制作技术和创意设计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要跨学科领域设置专业方向,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学科交叉,紧扣行业发展创新趋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开展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当前传媒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设置多个方向模块,如影视编导方向、新媒体运营方向等。影视编导方向要在职业能力上侧重熟练运用视觉语言能力,掌握影视制作技术;新媒体运营方向则注重独立策划和运作媒介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媒介传播业务,熟悉媒介管理和市场营销。方向课程的设置,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增强编导人才的媒体融合意识。(三)优化师资培养力量。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需重新思考专业的发展和定位方向,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专业教师要强化跨媒体、跨文化和跨学科意识,突破专业局限,打破自身专业壁垒,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高校需注重与媒体、企业的实时互动交流,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项目等深度合作方式,增加校内教师的学习进修机会。要积极发展青年教师队伍,形成媒体融合教育的中坚力量。除了培养校内教师队伍,高校也可以聘请优秀媒体机构的专家到校内任课,打破业界和学界的隔阂,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要采取灵活安排授课等一系列政策,吸引企业精英作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兼职指导教师,并邀请兼职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提出建议。高等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并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作为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有效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结语

在当今的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传媒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正逐步融合。这些变化,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认清媒介融合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明确融合人才培养的发展定位,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力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祥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14(4):143-145.

[2]鲍海波.媒介融合的媒介变革逻辑及其他[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4-100.

[3]肖叶飞.媒介融合的多维内涵与新闻生产[J].新闻世界,2016(2):9-14.

[4]王守兵.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思维转型及其策略选择[J].中国编辑,2015(3):13-17.

[5]蔡育恒,沈嘉悦.互联网思维视角下媒介融合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东南传播,2015(2):14-17.

作者:林莉娅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