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影业发展探索

时间:2022-09-15 09:49:55

地方电影业发展探索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伴随着电影体制的改革、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以及《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极大地释放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潜力,中国电影产业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重庆市电影院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937年,中国著名的电影事业家夏云瑚耗资14万银元在重庆市的中心地带柴家巷口(现邹容路)建成了国泰大戏院,这是抗战时期当时身为陪都的重庆最大的综合性影戏院,也是重庆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这里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曾经上演了近百出爱国和进步话剧,以及放映了数百部电影。1954年,新的和平电影院在拆除了国泰大戏院的原址上建成,新建成的电影院见证了无数重庆人的电影梦想,给予了一代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黑白记忆。在“”期间,和平电影院被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93年,和平电影院恢复“国泰”原名,改为国泰电影院,同时也成为美国大片在重庆首映的首选影院。2007年,国泰电影院被拆除,并和重庆美术馆合二为一,落户临江门原公安局地块,修建为国泰艺术中心,预计2012年底完工。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市除国泰电影院外,在主城各区分别建成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院主要有:两路口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文化宫影剧院、上清寺鑫乐向阳电影院、唯一电影院、建设电影院、观音桥的“嘉陵电影院”、江北城的“江北剧场”和“运输”电影院以及沙坪坝电影院、大坪电影院、北碚电影院等。由于重庆市山城的地理特色,各个区之间相隔较远,交通较为不便,这些分布在各区的电影院,在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为山城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这其中地位最为重要的要数山城宽银幕电影,该影院始建于1959年并于1960年完工,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整个建筑前面5个拱,后面3个拱,挺拔壮丽。是西南地区第一家放映70毫米立体声影片的特级电影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影的黄金时期,山城电影院门口经常是人头攒动。

1996年1月,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被拆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几次改革浪潮,其间起起落落,曲折中逐步前进。自2002年开始,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布为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中国电影市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至2010年,中国电影年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伴随着这股改革和发展的浪潮,重庆市的电影市场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重新洗牌,大部分传统老影院被迫出局。通过对老影城进行改造,提升软硬件水平,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的老影院也不少。例如沙坪坝电影院,于2007年重新装修以后,在2010年重庆市电影年票房排行榜上站到了第6名的位置,是重庆市有悠久历史的老影院里现今维持票房最高的一个影院。重庆建设电影院,2001年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2010年票房收入达到了596.3万元,在重庆市的年度票房排行榜上排名13,实属不易。北碚电影院则被保利万和收购,于2010年1月在原址基础上重新装修以后开业,更名为保利万和北碚影城,影城投资逾1000万元进行打造,总面积1300平方米,改变单厅为数字放映厅和3D放映厅共3个,使身处离市中区较远的北碚观众也能从银幕上感受到3D电影的独特魅力。

除了这些利用老影院进行改造的影城以外,自1998年以来,以环艺影城在重庆商业中心的解放碑大都会楼上开业为标志,陆陆续续不少四星级五星级标准的新影城在重庆建成开业。现在重庆市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院中,除了沙坪坝电影院是历史悠久的老影院外,其余9家影院都是新建的。2004年12月,香港UME影院集团投资兴建的UME重庆国际影城(江北),成为重庆首家经国家认证的五星级影城,共有15个放映厅,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除了有先进的放映设备,提供观众高质量的声画享受以外,影城还设置了道具橱窗、电影玩具柜、主题咖啡厅、情侣套座影厅和电影书吧等全国首创的全新设施,开业以来一直生意火爆,至今傲居重庆影院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2009到2010年,重庆电影业高速发展,重庆万达国际电影城、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重庆南岸横店电影城、重庆保利万和(万州)国际影城、重庆嘉裕国际影城等5个星级影城都是在此期间开业的。这些新建成的现代化多厅影院,大都具有良好的观影环境,设计人性化、时尚化,硬件设施一流,舒适度与功能性并重的特点,另外能够更好展现高科技电影魅力的IMAX影院也在重庆落户。如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就拥有商业IMAX影厅,影城共有8个影厅,除IMAX影厅外其余7个厅均为3D影厅,这些国际化的前沿设计和经营理念带给了观众时尚、舒适、个性的星级感受。

在影院建设地点的选择上,往往选择了在商圈中心的大型商业中心、购物广场里面,既带给观众休闲、购物、娱乐、餐饮“一站式”消费的便利,同时也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客流量。如UME重庆国际影城(江北)建在江北北城天街购物广场,UME重庆国际影城(沙坪坝)建在三峡广场炫地购物中心,重庆万达影城建在重庆万达广场里面,卢米埃重庆金源影城建在金源购物广场里面,华谊兄弟南坪百联店建在百联上海城购物中心里面,中影金典国际影城建在嘉信茂购物广场里面……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计加入城市院线影院56家,银幕281张,座位40143个,数字厅211个。56家影院有39家集中在主城,17家分布在区县,还有4个区县有影院但未加入院线,有10个区县没有电影院。

二、重庆市院线建设与电影票房蓬勃发展

电影院线作为电影放映行业一种具有垄断性质的经营体制,最早在中国出现是上世纪初到20年代中期,由西班牙电影商人雷玛斯在上海建立,由虹口、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等7家电影院组成的电影院线;解放后,国家成立了各省、市电影公司,实行国家统一拍摄,统一发行,统一放映,实行电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国开放电影发行、拍摄、放映,中国电影开始实行院线制,影院可以自由选择院线加盟来取得影片来源。[2]院线制的实行打通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激烈的市场洗礼中,院线间经营规模呈梯次的格局初现,其间也进行了资源整合与重组,有的院线在重组后退出市场,截至2010年,全国的电影院线为37家,其中龙头老大万达院线更于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其旗下的52家影院累计票房突破10亿元人民币,万达院线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条票房超过10亿的院线。

重庆市共有院线13条,除全国10强中的北京万达、中影星美、上海联合、中影南方新干线、广州金逸珠江、广东大地等6条院线外,其余浙江横店、华夏经典院线、保利万和院线、浙江星光院线、中影集团数字院线、九州同映院线等6条院线也在重庆创造了良好的票房收入。在2010年重庆市院线票房排行榜上,中影南方新干线荣登冠军宝座,票房数为1.25亿,占据了重庆市2010年票房总数的42%,排名亚军的则是重庆的本地院线———重庆保利万和院线,设置在重庆的影院有16家,票房收入达到6854万元,其在全国相比实力也不容小觑,保利万和在全国共有32家影院,15102个座位,全国票房收入达到1.529亿元。[1]2006—2010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一直呈现良性增长。据统计,2006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0.5828亿元人民币,占2006年全国电影票房26.2亿元的2.22%;2007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0.67亿元人民币,占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33.27亿元的2.02%;2008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1.01亿元人民币,占2008年全国电影票房43.41亿元的2.33%;2009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为1.7015亿元人民币,占2009年全国电影票房62.06亿元的2.74%;2010年重庆城市电影市场年票房首次突破2亿逼近3亿元,为2.96亿元人民币,增速比2009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电影票房位居全国第九,西部第二。重庆UME江北店票房收入7740万元,在全国影院排名中名列第二位。单座年产值为5.1万元,列全国第一。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了101.72亿元,重庆在全国电影票房所占比重也增加到了2.91%。[2]从2006年的5828万元票房跃升到2010年的逼近3亿元票房,重庆用了5年。重庆这个在几年前想上映首轮大片尚需要争取的二线城市已然跃升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市场之一。分析重庆电影市场如此火热的原因,首先应该归功于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带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向整体利好形势发展,另外影片内容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同时也得益于重庆市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让人们有钱、有心、有闲能够进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

三、重庆市电影生产开始起步

重庆市的电影生产制作一直是弱项,每年投资拍摄的电影数量极少,并且至今未有一部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影片。2010年7月,广电总局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将电影生产的审批权限实行属地化管理,这为重庆的电影制作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2010年,重庆市备案影片数量达到了18部,超过“十一五”前四年之和,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同时我们要看到,仅仅是电影生产数量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对于提升重庆市的电影制作生产能力是毫无帮助的。重庆市的电影产业发展要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与特点,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为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输出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