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表述失范与行业困境

时间:2022-12-29 03:28:00

国产电视剧表述失范与行业困境

摘要:当前电视荧幕上,一批以女性为主角和中心人物的“大女主剧”扎堆播出,由此造成了红颜英雄雄霸荧屏的特殊景观。这种情形其实是整个国产电视剧叙事与表述失范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国产电视剧行业困境的一个写照,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本文对近期播出的大女主剧进行了全景扫描,以热播剧《欢乐颂》《我的前半生》《楚乔传》《醉玲珑》等为个案,简要概述了这些电视剧的总体特征,分析大女主剧风行的原因,进而指出这些国产大女主剧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对整个国产剧行业带来严重打击。

关键词:国产电视剧;大女主剧;失范表述;行业困境

近段时间,一批从剧情、人设、主题、演员配置、IP等都极为雷同的国产电视剧轮番播映,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批电视剧以女性为主角,故事以女性为中心人物展开,由此获得了“大女主剧”的名号,无论是现代都市题材剧还是古装历史剧都有多部剧目上演,甚至一些主旋律剧也着力凸显女性角色的英雄地位,由此造成了红颜英雄雄霸荧屏的特殊景观。这些电视剧将女性主义进行商业挪用,并且在同一时间段多部剧盲目跟风、机械复制,使得国产剧陷入同质化的泥沼。这种情形其实是整个国产电视剧叙事失范的一个缩影,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大女主剧流行与红颜英雄霸屏

最近几年的电视屏幕上,大女主剧逐渐流行起来,尤其是今年,可谓该类型电视剧的井喷期,被称为“大女主剧年”①。《楚乔传》《醉玲珑》《欢乐颂》《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火爆剧都是此种类型。所谓的大女主剧,简单来说就是以女性角色为中心人物的电视剧。这完全扭转了女性依附男性、女性属于弱势的传统观念,是女性主义的艺术阐述。在传统的古装电视剧中,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展开的,女性往往处于配角地位。如中国电视剧长盛不衰的类型之一宫廷剧,虽然也有大量的篇幅是关于女性之间的争斗等故事,但总体故事还是围绕男性争权夺位、征战沙场展开,女性的争斗也不过是为了争宠。近几年,在电视剧男性中心疲态之下,电视剧的故事结构有所反转,女性往往成为了中心,形成“大女主剧”。尤其是古装剧中,红颜英雄集中出场。《甄嬛传》《芈月传》《楚乔传》《女医明妃传》《锦绣未央》《大唐荣耀》《醉玲珑》《如懿传》等都是此种类型,在这些大女主剧中,女性地位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她们不但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还能肩负起拯救全人类的使命。这些女主人公往往被塑造成了红颜英雄,这与传统的“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红颜多祸水”“男主外、女主内”等观点完全不同,甚至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也不同,在这些剧中,妇女完全独立撑起了一片天。②在《楚乔传》中,女主角楚乔从一开始在狼群中拯救自己的同伴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一种女性英雄的气质。有论者将楚乔的英雄事迹归结“自强自立、突破世俗偏见、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内涵,熔铸成一种燃情励志的楚乔精神”③,这种精神本来无需惊诧,但是放在女性这一独特群体之上,便有了另外的意味。《醉玲珑》的故事如出一辙,冥衣楼继承者凤卿尘隐忍对元凌的深情,以冥衣楼楼主身份暗中辅佐元凌。元凌最终登上帝位,建立了大好太平盛世。虽然这些剧被强行植入或解读出种种正能量与主旋律,也无法掩盖其满满的套路。除了古装剧,当代都市题材剧也有同样的表现,虽然这些女性并不是拯救人类的英雄,但是她们往往是自己的英雄,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御姐归来》就塑造了御姐艾米尔这一依靠自己努力打拼而收获自己事业和爱情的形象,一反传统叙述中女性的依附特征与争斗行为,千金小姐为追求理想,悖逆父亲的意愿,流落街头,最终不仅成为顶级设计师,还和同样不愿继承家业的富二代“心理咨询师”走到一起。这种摒弃父辈资源而依靠个人打拼的成长模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公平幻觉,而这恰恰是观众最渴望的东西。在《欢乐颂》中,几位女主人公同样吐槽和抨击贫富不均、男女不平等种种不公平现象,最终也是凭借自己的打拼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不是传统的依附男性。《我的前半生》中逻辑也是如此,子君被丈夫抛弃之后凭借自己努力走向成功。这样的桥段再一次证明这些大女主剧的核心逻辑:女人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掌控者。这种对女性力量的过分强调是一种表述的失范与叙事的困境,也是国产剧质量低劣的一个反映。总体而言,电视屏幕上质量上乘的国产电视剧偏少,虽然偶有话题性较强的现象级电视剧出现,但话题几乎都与质量本身无关。无论是古装剧还是现代剧,大多都是一些低端套路的拼凑与无差异重复,各个影视公司无论是IP争夺还是最终交出的产品,都是极为同质化的。轮番上映的劣质国产剧不但本身同质化趋势明显,就连它们存在的问题也是惊人的相似,可谓同病相怜,某一部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所有劣质电视剧存在的通病。以《欢乐颂》为例,继去年《欢乐颂》火爆之后,《欢乐颂2》趁热打铁,继续席卷荧屏,播出之后却遭遇了大量吐槽与批评。其实该剧第一季在收视一路走高的同时就饱受争议,第二季从拍摄到播出间隔时间短,无论是拍摄关还是制作关都没有把严,拍摄的延迟并没有影响该剧如期播出。在剧情设计方面,仅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肆意拖延,导致剧情拖沓。这也是当下低质电视剧的通病,剧集集体注水,长度越来越长。其他方面,人物设定随意、草率,广告植入生硬、强制,对白浮夸、牵强,一眼就可看穿结局的老套路等,都是粗制剧的典型表现。技术层面,拖沓的剧情、廉价的玄幻特效、浮夸的服美、平庸的台词、呆滞的演技,这些构成了当前国产低质电视剧的全部。同一时间段,长达70多集的大剧《思美人》也在热播,该剧以屈原为主题,启用众多新生代演员,将历史剧拍成了偶像剧和宫廷剧,视基本史诗于不顾,仅仅出于收视的考量。不过,无论怎样粗制滥造,这些国产剧反而有不错的收视率。如《欢乐颂》第二季播出后仍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甚至有超过6成的收视率,这在收视率江河日下的时代颇为难得,市场份额也牢牢占据榜首。满屏的弹幕以及媒体圈的各种评论也证明了它的话题效应。从收视和话题效应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该剧大获成功,但这些似乎都与电视剧本身无关。该剧由东阳正午阳光公司打造,该公司曾打造的《琅琊榜》《伪装者》等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已经形成一个能抓住观众眼球的团队。从前文本看,《欢乐颂》第一季已经为观众留下了满满的期待。《欢乐颂》的原著也被媒体吵得火热,三人成虎效应使得很多没有甄别能力的观众会先“选择”,再“上当”。演员安排上选择了高颜值演员,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合力促使下,该剧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但电视剧的火爆与其自身的艺术水准无关。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以商业价值为根本追求,忽略了电视的艺术属性。

二、内容贫瘠的大女主剧风行原因

除了《欢乐颂》,其他的如《楚乔传》《醉玲珑》《我的前半生》等剧也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商业效益和话题效应,为什么这些并不高明的大女主剧反而会如此风行?这种收视与话题效应一方面与大的市场环境相关,整个电视剧市场几乎没有可以竞争的同类产品,电视行业陷入内容贫瘠和荒漠化的时代;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产剧刻意迎合收视有关。如《欢乐颂》的故事主线立足于五位年轻貌美的都市女性,这在颜值时代颇有市场,故事的主线仍然延续最有受众的心灵鸡汤灌输和励志主题。尤其是凸显女性更是一种女性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能够吸引本来就偏向电视娱乐的女性观众。《我的前半生》则完全不顾基本生活常识,通过夸张的剧情反转塑造出观众期待的空中楼阁,让观众沉浸在电视剧编织的美梦中不能自拔。当下一些媒体基本素养缺失,无端运作出许多非常理的流行事件,这是商业裹挟之下对热门IP狂热追逐的套路化结果。这种盲目的机械重复与低端套路使一些国产电视剧陷入同质化的局面,这是行业惰性使然,是IP狂热的结果。此外,这些雷同剧的轮番上演是电视剧行业人才匮乏、编剧惰性导致的结果。正是因为对热门IP的过度开发,使得可供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少,早期成功的多是改编自第一梯队的原创IP,而后来则发展到不得不改编二三流IP的窘境。从第一点来看,急功近利的电视时代,对前文本实施无节制的开发,最终容易很快将前文本优势耗散掉。整个国产电视剧的行业仍是粗放型的,广告植入的无节制,摄制制作的匆忙,奉行趁热打铁的原则,对热门IP进行肆无忌惮的炒作,某一种获益的产品一定能引来跟风,选秀节目、类型剧都是这样。文化商品要想流行,获取最大的经济回馈,必然存在着金融经济的中心化、同质化。④国产电视剧正是如此,首先,当前国产电视剧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粗制滥造。在商业逻辑下,电视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具体而言就是为收视服务、为广告商服务、为资本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吸引观众,电视剧不得不采用大投入来换取大产出,但很多所谓的大制作不过是热门IP加上天价片酬的大明星,基本的剧情编织、表演艺术、思想价值通通不在考虑范围。虽然这些大剧投资巨大、IP宏大、演员阵容强大,但是忽略了基本的艺术品格与市场规律,仍是创作者对老套路的延续、对热门IP的粗放型开发,这是很多国产电视剧目前面临的共同窘境。电视产业本身就追逐风潮和时尚,一个成功节目可以同时催生出同一类型的模仿者和它自身的续集,新节目通常会结合两种当前走红的节目形式特征。⑤这些大女主剧正是模仿和跟风的产物,即便是新剧,也融合了当前流行的其他剧的多种元素。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需要以量来抢占份额,而非以质取胜。在量的驱使下一般的电视剧从拍摄到播出间隔时间短,无论是拍摄关还是制作关都没有把严。由于演员不断赶场,很多镜头追求一遍过,甚至不乏后期抠图。由于电视剧一般论集买卖,所以在剧情设计方面,仅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肆意拖延,导致剧情拖沓,剧集普遍注水,长度越来越长,动辄数十集甚至上百集。在其他方面,人物设定随意、草率,广告植入生硬、强制,对白浮夸、牵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极端化。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国产剧的剧情安排、角色设置、思想主旨套路满满,而且都是低端的套路,无论是古装剧提供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想象,还是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提供的个人英雄主义幻想,抑或是青春片提供的青春怀旧,都是一种简单的套路,生活缺什么,我们就用艺术符号称颂什么、迎合什么。这些都是粗制剧的典型表现。其次,一些国产电视剧原创力匮乏,创作者丢弃了基本的叙述逻辑。正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对量的需求,使得很少有潜心创作的机会,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原创力极度匮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剧本和电视剧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国产剧圈内并没有相应的创作团队,于是二度创作成为首选,很多电视剧直接从国外移植,而不去考虑是否符合中国的水土。大女主剧的突然风行也与国外同类型影视剧的流行有关,如《权力游戏》《神奇女侠》等国外影视剧取得了不错的收视和票房,而这些影视剧主要也以女性英雄为故事的中心。中国目前风行的大女主剧某种程度上也是跟风国外。此外,大量的电视剧来自文学作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文IP变得时髦起来,但是很多网文本身质量很低,编剧也未进行深加工,导致很多剧的剧情离奇、人设混乱,传递的价值观偏激。比如,很多网文对中国历史并不是很熟悉,但又喜欢以历史为题,于是历史被架空、被篡改,有历史学教授在观看某国产剧之后奋笔历数种种有违史实的镜头,为这样的劣质剧感到忧心。而这样的担忧并没有引起一些创作者们的丝毫改变,低质国产历史剧仍然是我行我素。这些剧视基本史实于不顾,仅仅出于收视的考量。很多剧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为主题,但是将历史史实放置一边,有的硬生生将历史剧拍成了偶像剧,有的则将严肃历史拍成了大话系列。在演员配置方面,把高颜值的偶像型明星作为主打炒作对象,将历史剧朝着偶像剧的路子去拍。很多电视剧的受众定位是以年轻一代为主打,这样的灌输让历史人物如何在年轻人中正确建构形象,年轻一代如何正视自己国家的历史与传统?还有一些电视剧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设置了不少极端化的故事情节,将电视剧情节与生活逻辑完全割裂开来,有的电视剧为了迎合受众喜好,刻意扭曲人物价值观,传递出不少与主流价值相悖的信息,这些都是叙述能力贫瘠与匮乏的表现。没有了原创动力,盲目跟风就盛行起来。一旦某种类型剧获得成功,很多剧组也会寻找相似的项目上马,而不考虑剧组能否胜任或是观众是否真的需要。第一季成功,续集会匆匆跟上,很多剧的匆忙上马仅仅与某部相关剧的火爆相关,是类型文本效应的产物。由此穿越剧、宫廷剧、谍战剧、大女主剧等剧种之下,一大批剧目才会反复上演,席卷荧屏。最后,中国目前的电视生态不乏混乱和畸形,观众喜欢高颜值,电视剧演员安排上便都选择高颜值演员,观众喜欢看明星,剧组就天价邀请明星。大的影视公司和电视台由于实力雄厚,可以对粗制的国产剧大肆宣传、推广,甚至操纵媒体、掌控收视。所以很多国产剧无论怎样粗制滥造与胡编乱造,播出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伴随着一路质疑和吐槽,其收视率与关注度也一路走高。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合力促使下,这些劣质剧反而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而且在“格雷欣法则”效应下,烂剧驱赶好剧。一面是精良制作、主题宏大的剧遇冷,一面是胡编乱造、粗制滥造甚至三观不正的电视剧持续火热,正是在劣质剧的驱赶之下,优质的国产剧受关注度降低。大女主剧风行的第二个原因是审美的转型。除了电视剧,电影、文学、流行音乐等多个艺术门类都有相应的“大女主”形象。这是大众审美转型的结果,女性美由阴柔转向阳刚,“女汉子”被推崇,性别模糊,中性美、娘娘腔开始流行。另外,出于受众定位的考虑,电视观众如今以女性居多,不得不迎合这些群体的口味,这些剧让女性欲望得到释放和满足。此外也和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推动有关。自从女性主义引入中国,女性运动如火如荼,直到现在妇女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天空。第三个原因是这些大女主剧对女性主义进行了商业征用。大女主剧的流行除了使得电视剧同质化加剧,导致千台一面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让女性主义走向它的反面,被贴上消费主义的标签。一方面,粗制剧的人设夸张、极端,女性形象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将曾经的性别不平等颠倒了一个个儿,女性主义也走向极端。另一方面,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陷阱,女性以及女性主义仍是娱乐化的影视产品的卖点,受众也主要以娱乐消遣的姿态介入。以《欢乐颂》为例,从主题层面而言,该剧总体呈现的是女性的自我安慰与愚弄,以为凭着自己的努力能一路披荆斩棘,忘却了反思社会,仅仅是自我的改变就真的能改变女性命运吗?明显是不能的。以真实的女性求职历程来看,虽然有法律的保护,但是因为性别歧视拒绝女性求职者的例子依然存在,因为生育而被公司辞退的也不是没有,女性在职场更是有着更大的压力,升迁困难,甚至有被潜规则的危险。而这些实打实存在的事实,却被他们忽略或者是掩盖了,大肆鼓吹生活虽然荆棘遍地但依然要一路高歌,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一种自我麻痹,正是这种麻痹让人们缺少了深刻的反思。剧中所讨论的诸如贞洁问题、情感问题等没有脱离主流男权的思维。对女性之间友谊的强调颇有矮化男性的姿态和意味,甚至不乏女同的隐喻。总而言之,该剧并不是坚守女性主义立场的,而是打着女性主义旗号消费女性的产品。对大女主剧而言,主要的叙事基点在于女性主义,而这些电视剧并不是真正的女性叙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商业挪用。当下国产电视剧仍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广告植入,制作粗糙,趁热打铁,盲目跟风等病态现象都是对热门IP的过度开发,这是国产电视剧市场的窘境。当代的媒介文化具有三个特征和价值维度,分别是作为“娱乐”的媒介文化、作为“消费”的媒介文化和作为“意义”的媒介文化。⑥因此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既要有娱乐精神,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同时需要深度意义的介入,不断重复的模式注定不是长久之计。商业性几乎控制了当前的电视界,金钱的力量和对肤浅娱乐以及消遣的迷恋促进了直接服从于公众口味的商业艺术的扩张。⑦很明显,电视剧正是这种服从于公众口味的商业艺术的典型。这些“唯商业是从剧”的风行让国产电视剧行业陷入困境之中。

三、大女主剧扎堆与国产剧的困境

剧情的突兀、人设的夸张、反常识书写等等成为当前质量低下国产电视剧的标配,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仍是商业浪潮之下急功近利的心态产生的连锁反应,只注重电视剧商品性的一面,忽略了艺术性的一面。目前流行的大女主剧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逻辑。大女主剧的扎堆,反而使得“打动人心的女性角色越来越少”⑧。总体而言,当前一些国产电视剧在商业逻辑之下沦为市场的奴隶,能够提供给观众的娱乐审美与价值内涵少之又少,最终至少导致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国产电视剧的普遍同质化,艺术性逐步丧失;二是观众审美疲劳,逐渐远离国产剧,对本土电视艺术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使得女性主义偏离轨道,滑向另一极端。首先,这种无差异的盲目跟风与机械重复,使得电视剧的艺术性被抽空,现实意义阙如。架空历史,曲解生活,回避现实是其通用策略。一些电视剧传递出一些生活的假象与错误的价值观,会使观众对真实的生活有所曲解。仅从人物设定来看,几乎都是脱离实际的,《欢乐颂》中安迪身份不说是脱离实际,起码也是十分零星的现象,但是该剧却用这些个案来进行整体的一般的叙写。《欢乐颂》系列剧秉持直面社会热点话题的原则进行宣传炒作,但该剧对现实进行了浮夸式的呈现,“富二代”“捞女”“妈宝男”等角色设定都太过机械和类型化,过度剧情化的情节使得该剧离现实差了不小的距离。一些国产剧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粗制滥造,缺乏基本的艺术品格,沿用的都是低端的套路,这就越发导致艺术性的丧失。无论是《琅琊榜》《甄嬛传》提供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想象,还是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提供的个人英雄主义幻想,抑或是《小时代》《致青春》这样的青春片提供的青春怀旧,都是一种简单的套路,生活缺什么,我们就用艺术符号称颂什么。《欢乐颂》原著是个很善意的小说,为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安排了很好的结局,电视剧也循此前进。美好的结局正是观众最渴望的,所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追剧。这不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而是一种中规中矩、提供虚假安慰的文化产品,它仅仅能提供一种视觉奇观,而为人们提供的精神食粮越来越少,陷入犬儒主义。其次,同质化的国产剧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越来越远离国产剧。很多IP大剧都从开播前被渲染的“光芒万丈”,到播出后的“无声无息”。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也应当引起一定程度的觉醒。“电视剧不能一窝蜂,而应多点类型,多点新手法,让观众们能常常大开眼界。”⑨注水的剧情延长了电视剧的普遍长度,乱入的广告扰乱了剧情的发展以及观剧的心情。文化走向影视化和视觉化,文学作品沦为影视剧的脚本,文化快餐时代全面到来,能够留下来的东西还有什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生态陷入困境,在网络剧、小视频的冲击下,电视台处境尴尬,而这种借助IP大剧博一时收视率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既要有娱乐精神,又要满足观众的消费需求,同时需要深度意义的介入,不断重复的心灵鸦片模式以及肆意的历史编纂注定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国产剧把握不好娱乐精神、消费需求与深度意义三个维度之间的度的话,最终只能给观众以审美疲劳之感,让他们越来越远离国产电视剧。最后,大女主剧的风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女性主义走向歧途。当代社会,女性从“男性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走向“女性化”的标出状态,这是女性主义思潮流行和女权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些电视剧只是在商业逻辑之下对女性主义的挪用和消费,并没有赋予女性主义新的意义和内涵,甚至还让女性主义运动陷入一定程度的危机。这些大女主剧不只让电视屏幕变得千篇一律,让国产电视界的艺术水准裹足不前,还会从一个侧面扭曲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这类走向极端的女性主义话语完全背离了女性主义的初衷,成为另类、异质性的想象,将女性主义置换为女权,这就使得女权与男权别无二致。女性为中心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和流行隐喻了女性在权力世界中的地位。由于当前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在职场中工作能力不输于男性,女性独立自主的新形象被建构起来。女性主义针对男女不平等而提出,如今走向另一种不平等。但是这只是一种幻想和意淫,这些影视有一种误导倾向,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了一般观众反而无法接受正常的电视剧了。女性主义在中国成为时髦的名词与口号,近几年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但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需求,而成为一种消费筹码。女性主义走向另一种极端,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都是如此,红颜英雄迅速崛起,称霸荧屏,男性反而被丑化、贬低、排挤,走向另一种极端。这种对女性主义的深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人人平等、男女和谐共处的女性主义,而是一种商业编码策略,一种极端的女权主义,与男权无异。“女性主义”从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否定意味,人们往往认为它指代了一群偏狭极端的人,并且这些人一定是痛恨男性的,这些大女主剧的炮制者或许就有这种心态。更可悲的地方在于,这些满足部分女性观众意淫心理的电视剧并没有从现实层面缓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而只是麻醉了观众,甚至延缓了真正女权运动的脚步。仅从女性形象塑造这一角度,国外电视剧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权力游戏》《神奇女侠》等塑造了较为经典的女性形象。近期有两部英剧《重任在肩》和《无所畏惧》播出,也成功塑造了几位女性形象。两部电视剧默契地将人性的“复杂性”还给了中年女性,复杂的失意者让荧屏女性形象更丰满。⑩一直以来,文艺对女性命运都十分关注,反观中国目前这些大女主的影视作品,仅仅刻意凸显女性新的价值和地位,却忘记了女性真正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忘了对女性的命运作深刻反思与理性解读。一直以来,电视剧创作上都存在跟风、盲目投资、量多质差的情况。

国产剧这种愈演愈烈的失范表述与叙事给整个行业都带来不良影响和严重打击。特别是在“格雷欣法则”效应下,烂剧驱赶好剧。一面是精良制作的《白鹿原》、主题宏大的《元帅》等剧遇冷,一面是胡编乱造的《思美人》、粗制滥造的三观不正的《欢乐颂》持续火热,以及赵家班打造的傻乐型电视剧《乡村爱情9》在某播放平台收费播出。《思美人》继续拿历史寻开心,《欢乐颂2》用扭曲的金钱观和爱情观来激励人们一路高歌,《乡村爱情9》在低级别的喜剧路线上继续前行,用廉价的喜剧来满足受众的快乐依赖。几乎所有只是为了收视率的电视剧都是采用迎合受众贫瘠想象的策略,用古装穿越来满足帝王欲望,用宫廷争斗来满足快意恩仇,用满屏的鲜肉来满足情色的意淫。大女主剧只是这些失范剧的一个缩写,国产剧这样的表述困境与失范叙事值得深入反思和严肃探讨。

作者:刘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