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研究

时间:2022-03-27 03:10:33

电视文化类节目研究

一、文化类节目的兴盛原因

近年来,一些“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陆续出现。如CCTV的《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河南卫视联手爱奇艺打造的《汉字英雄》,黑龙江卫视联合实力文化推出的《见字如面》……此外还有《中华好故事》《最爱是中华》《中华好诗词》《唐宋风云会》《中华百家姓》《诗书中华》等节目陆续出现,不断推动文化类节目的热潮,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直击人心的强大力量。文化类节目的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政策导向。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出台文件和规定,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管理,打击电视追星炒星现象,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化,鼓励文化类节目的创制和传播。2017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电视卫星频道的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鼓励制作和播出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创节目,倡导电视台积极邀请优秀的文化学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做嘉宾,而不要沉迷于邀请演艺界明星,充分发挥节目的教育引导功能,积极倡导电视台弘扬传统文化,为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播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媒体生态。目前,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已经不具优势。仅2014年,国内五大主流视频网站便累计上线150档网络综艺节目,之后更呈“井喷”之势;而一些定位娱乐八卦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也依托娱乐大潮,吸引了众多网民,一时间,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在文化方面具有更强大的资源优势和整合能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突围的正确选择。3.受众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开始激烈竞争,综艺节目是极重要的竞争武器,然而当电视屏幕完全被内容形式相似度很高的娱乐节目所占据后,观众就极易形成审美疲劳。当那些蕴含“文化”、“怀旧”、“真情”等元素,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以传统的载体依托,让人或会心微笑,或泪流满面,或陷入沉思的高质量文化类节目出现后,正如酷热中的一股清流。这也是电视文化类节目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类节目的爆红,体现了中国电视从娱乐至死到理性回归,这种回归也是传媒文化功能的回归。二十多年来中国电视过于偏向娱乐功能,最重要的一些功能却反而被弱化。文化类节目是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的理性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在文化类节目中得以弘扬,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文化类节目的成功原因

笔者以《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为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节目有一些共性:1.创新。三档节目都扎根传统文化,凸显文化回归,节目风格朴实平静,如静水深流,与喧嚣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成鲜明的对比。《朗读者》朗读经典书籍,《见字如面》朗读历史信件,《中国诗词大会》比拼古诗词,其核心内容均为传统文化。《朗读者》《见字如面》的嘉宾身份多元化,包括导演、诗人、运动员、歌手等各个行业;《中国诗词大会》则是普通人的舞台,大腕与普通人一起在舞台上抛却光环,褪去铅华,回归朴实,表现出一个纯粹人的真实情感。这与电视综艺节目的明星逗乐耍帅、或者草根歌舞竞赛等相比,具有一定的新意。2.情感。直击人心、朴实深沉的情感是许多电视文化节目打动人心、吸引粉丝的利器。《朗读者》以“朗读打动人心”,将嘉宾的人生故事和情感融于朗读之中,注重真情表达,向观众呈现出亲情、爱情、知遇之恩等多重情感,赋予原作强烈的感染力,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观众穿越到书信的时代场景,把握历史的脉搏,感悟书信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中国诗词大会》带领观众欣赏中华诗词,寻找中华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3.融合。新媒体时代,电视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媒介,与新媒体携手联盟和深度融合,是当前媒体生态下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如《见字如面》就是由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在腾讯视频网络进行独播。同时,深度融合还普遍地体现在节目的传播途径上,不仅能够依靠电视荧屏播放,同时还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网站、音频平台等整合传播,形成强大的合力。以《朗读者》为例,该节目开播后三个月内,#CCTV朗读者#新浪微博话题获得超过14亿的阅读量,网络视频、音频播出总量超过10亿,并产生持续的影响;截止2017年9月28日,《朗读者》在喜马拉雅FM上的播放次数达到5.3亿。媒介融合,多媒体协同作战,使得电视节目产生了最大的传播效果。

三、地市级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的创办

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的夹击之下,地市级电视台步履艰难。即便如此,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仍然迎难而上,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类节目,其影响力虽不能与央视和省台媲美,却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差异性。衡阳电视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近年来该台推出两档文化类节目《石鼓书院大讲坛》和《才高八斗》,成为当地电视节目中的品牌,对外形成较强的辐射力。《石鼓书院大讲坛》于2008年开播,九年共录制350余场,每场受众1000余人,直接受众达40万人次,通过电视覆盖达700余万人。王蒙、余秋雨、于丹、王立群、阎崇年、于连海、刘和平、李肇星、熊继柏等全国知名大家和学界巨擘纷纷应邀登台讲座。2015年该栏目进行创新升级,推出《石鼓书院大讲坛•国学讲座》,以湖湘文化为重点,挖掘和讲述历史,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南方的《百家讲坛》,讲坛从虚拟演播室走进全市七县五区的学校、社区、企业和广场,在各个现场举办讲坛近90场。2016年衡阳电视台推出的国学知识电视争霸赛的文化竞技类节目《才高八斗》,首先在全市各区县的社区、企业、学校、工地和商场进行海选,吸引十万余市民现场参与,场面火爆;随后是场内精英晋级赛,增加嘉宾现场点评环节;最后是总决赛阶段。这档节目在全市迅速掀起一股“国学风”、引发“国学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衡阳电视台的《石鼓书院大讲坛》和《才高八斗》扎根湖湘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差异性,在地市级电视台的节目中颇有特色。在播出渠道上,实行台上台下联动,节目不仅同步在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播出,而且还直接拉到田间地头,从台上到台下,从线上到线下,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传播,大大提高了节目的传播力,在地市级电视节目中颇具创意。

四、结语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遍地开花,主要受政策导向、媒体生态、受众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是中国电视从娱乐至死到理性的回归,也是大众传媒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的回归。电视媒体不能只注重娱乐功能,而应该加强环境监测、社会遗产传承等其它重要的社会功能,精心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文化类节目。同时还要加强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如果过度喧嚣,盲目上马,仍会重蹈娱乐节目泛滥的覆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作者:肖雄 王淑林 单位:衡阳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