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资源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4 11:38:57

大学文化资源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成功的德育,便没有成功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能力,更是学习怎么做人。中学生思想正处于多变不稳定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将对其未来成长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一时期,中学生又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此时的德育,也就显得有难度和格外重要。我们知道,高中生首要目标就是上一所心仪的大学,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他们对大学充满期待和向往。所以,依托大学文化资源,引导中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提高鉴别力和鉴赏力,提高德育素养,是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目前中学德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逐渐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观念,如开放意识、效益意识、法制意识、时间意识、卫生意识……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急于追求成功的时代,每个人都过早地加入了竞争的潮流。家庭教育在这个大环境下发生倾斜,家长们过分地重视孩子们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他们心灵的健康,望子成龙心切。中学教育因此逐渐偏离了素质教育的主线。面对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期许和评价,追求升学率,学校逐渐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学校以分数至上为教学目标,上级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另外,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些消极、模糊和混乱,给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社会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腐蚀了青少年思想的健康,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目前,中学生中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正确与错误并存,是非界限不清,思想倾向不鲜明的大有人在。思想品德教育是隐形的,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不可能通过几次谈话、交流、几次主题班会等来完成的。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形式化明显,难以与学生深度沟通与交流,以管代导,造成了学生对德教的不以为然,甚至是反感,这一切都造成了当前中学德育的缺失和存在的种种问题。

二、大学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积淀、自身的成长和多重时代的外部环境交替、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内涵、知识权威、社会影响力等。它包含以精神文化、环境(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主要内容,形成了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精神文化就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它蕴涵在大学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大学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的场所,它深含着深刻的求真、求善、求美、宽容、民主、社会责任、学习批判等人类最能体现人性的精神要素。这种校园内特定的风气和氛围,是最具有渗透力的一种德育因素。它体现在学风、教风和校风中,凝练在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服、校史等之内。这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它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追求精神境界的道德崇高。纵观世界名校的校训,无一不是体现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耶鲁大学的“真理、光明”、哈佛大学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的“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哥伦比亚大学的“从你的智慧之光我们看到光明”、加州理工校训“真理使人自由”等都充分积淀了这些名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经过几年的学习、熏陶,大学的精神就会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无声的、渐近的,更是长远的。而大学文化更要通过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构筑群体认同的意识体系,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格调高雅的各种活动,逐步形成弥漫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风范的、蓬勃的、进步的、健康的、文明的精神氛围,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作者:傅江 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