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思路3篇

时间:2022-04-21 03:01:23

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思路3篇

第一篇

一、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1.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生长在新时期的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且亲身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但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悉心呵护,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自主选择能力较差,而且生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对是非、好坏、美丑的判断能力较差,对于外来信息往往来者不拒,难辨美丑,顺境中志得意满,逆境中沉沦沮丧,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的放矢地根据其特点进行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少年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健康地成长。

2.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主义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其中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生活在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少艰苦生活的锻炼。他们注重自我,注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集体观念、社会公德意识较弱,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生自由”;有些学生对帮助别人和公益劳动的态度冷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也日渐突出。这种种情况都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地反思。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败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把个人的理想同社会发展需要,同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结合起来,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3.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主要时期,国家对德育和学生思想品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德育模式受到冲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一些传统的德育思想、要求、内容和方法已明显地成为德育向前发展的阻力。同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道德建设的滞后性,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贪赃枉法、坑蒙拐骗等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意识,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人格、人生观的形成。此外,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面对这一切,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需要学校德育在方法和途径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二、影响中学德育工作实效的因素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优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残缺。即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在押等情况,使得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二是父母的不良行为。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下,自私自利,损公肥私,吸毒,行贿受贿,夫妻争斗不休;有的家长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自身成了反面教材。三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父母保护过度,对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有的简单粗暴,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无休止地打骂训斥子女;有的放任不管,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四是期望过高。很多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有时子女即使尽最大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容易诱发子女不健康的心态,违犯校规校纪,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一是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走后门、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以权谋私、坑蒙拐骗、金钱至上等社会风气给学校德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据报载,一项名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现状”的权威调查显示,78.2%的人认为社会通行的规则是不送礼办不成事。这些不良之风严重混淆了青少年学生的视听,污染着他们的心灵,甚至导致他们步入误区,走上歧途。二是不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网络文化信息对思想缺乏免疫力、是非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低估,这一切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据北京、黑龙江省的典型调查,在6995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因受腐朽颓废思潮、黄色书刊以及下流影视剧的影响而走犯罪道路的就有960名之多,占13.7%。三是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特别是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西化、分化、腐化”思想文化渗透,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3.学校教育的缺陷。其一,从学校方面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政绩观,严重削弱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单纯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四重四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少数轻多数,重快班轻慢班,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因而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德育。其二,从教师方面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还没有被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一些学校,甚至是升学率高的名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直接影响下,所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不会反抗的“容器”,接受升学考试科目知识的灌输,不出事情、不出乱子就是好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的教育都被搁置了。此外,对问题学生,教师不是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而是歧视、厌恶、疏远,不是满腔热情地帮助,而是讽刺、挖苦、谩骂,使学生丝毫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

三、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这是增强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观念正确,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作为学校教育,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牢固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学校办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它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正如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不重视体育,学生身体素质不合格,要出“废品”;不重视智育,学生文化能力素质不合格,要出“次品”;不重视德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合格要出“危险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为目标。

2.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人素质,这是增强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其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做学习型教师。面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面对学生的发展与进步,面对新教材的发展与进步,教师要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受管理的新知识,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德育理论,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其二,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方略。将国内一些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理论修养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请进来作报告,介绍经验,交流信息,启发思维,帮助拓宽视野,提高素质。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教师到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优异成绩和成功经验的学校进行对口学习,现场观摩。其三,加强对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在岗指导与培训。对他们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方式,选择努力、进取、优秀的老教师、老班主任,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轻老师,做到新老教师、班主任“互学、互促、互勉、共进”,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其四,要向实践学习。教师要通过教育实践摸索经验,不断总结,寻求最佳途径,改进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其五,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德育研究水平。在认真学习和掌握德育工作新理论新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德育科研机制,使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认真做好德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论证、实施、管理、评估等工作,从而达到既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又提高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水平和教师整体素质的双重目的,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3.广开育人途径,整合教育资源,这是增强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其一,教书育人。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徳智统一,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根据各科的特点有机、有意、有序地渗透德育内容,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其二,行为育人。学生在校期间,与教职工的教学工作、后勤工作、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职工的言传身教,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劳动态度、思想修养、奉献敬业精神和教学、管理、服务水平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老教师工作一丝不苟,青年教师耐心辅导学生,清洁工人顶风冒雪打扫校园,锅炉工在盛夏冒着高温坚守岗位,管理人员教育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所有这些充满献身精神的敬业形象,学生耳濡目染,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甚至影响到他们整个人生的发展。其三,制度育人。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通过各种规章,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坚持正面引导。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定期评定,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对表现差的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帮助,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的好思想、好品德。其四,环境育人。学校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各种建筑设计新颖,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建筑物之间,有花园、凉亭、喷泉、雕塑……相互映衬,和谐美观。学校从绿化到美化,从美化到净化,从净化到香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一个优美、安静、整洁、和谐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良好的习惯和风气的形成。其五,实践育人。每届新生进校,学校同人武部一起组织进行为期两周的军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军事常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国防意识。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风景名胜、文物景观,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壮丽河山、光荣历史、建设成就,加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劳动实习基地植树、除草、上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艰苦奋斗作风。让学生参加创办科技、社会、人才宣传长廊的活动。坚持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校友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以校友为榜样,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知),动之以情(情),持之以恒(意),导之以行(行)的教育,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将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使学生真正领略到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家庭,走出社会生活,与实践和创新携手,与生存和发展为伴,与智慧同行的幸福和快乐,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和实践的同时,懂得利用人生的经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学会做人。其六,学生党校育人。学生党校学员是由师生中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和各班的团支部书记、班长组成。聘请组织部门的专家、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为该学校顾问及兼职教师。除每月讲一次党课外,更加注重以灵活的形式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理想信念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开办学生党校,入党的学生尽管是少数,但受教育的人是多数,受影响的是全体学生。

4.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整体育人机制,这是增强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其一,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如有的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或学校召开家长会,或年级召开家长联席会,或进行家庭走访,或书信、电话等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校外的表现,交换教育意见。经常向家长讲解教育方针、学校的教育设想以及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与家长共同分析社会对学生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共同研究应对方法。其二,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志曾经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建设绿色网吧,推出一大批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文学作品、电视栏目,丰富青少年的物质文化生活。国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的开放力度。在开放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和开放一批切合时展的新的教育基地,如“国土资源教育基地”“、海洋资源教育基地”“、环境保护教育基地”、“禁毒知识教育基地”、“航空航天体验基地”、“交通知识体验基地”、“急救与自救体验教育基地”等等。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教育者指导下,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有更多的施展才能的各种活动机会。在亲身实践中增长知识,得到教育,增强辩别真伪能力,增强免疫力。其三,学校教育要与学生自省相结合。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告诉人们重视自我完善,正确认识自己。学生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者。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否有效,要通过受教育者的检验。只有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才能达到,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内化才能达到外化践行的结果。任何好的教育内容、措施、手段和方法如果不与学生的自省内化相结合,道德教育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征、认识能力,及时注重教育效果的反馈。应通过教育学生融情悟理,在明理中认同,在自省中修正,自省与他省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充分调动其内部动力,通过内因的作用,将教育效果彰显出来。总之,中学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育人队伍,创新育人机制,努力开创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作者:黄美春工作单位:湖北省利川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

1规定本校德育教育目标

中学校德育教育要从正视社会和本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实际出发,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依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确立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德育”培养目标要求。在不断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教育影响时,要做到既不能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又要重视德育教育的超越性(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目标性),使道德教育的实现性和超越性有效的统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既要注重政治要求、思想观念,也要重视德育规范,德育修养,更要重视基础文明;既要注重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也要重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需要,更要重视学生应当的个人利益。其目标能使学生要逐步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辨清真假、善恶、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能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2加强师德修养突出示范作用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是中学道德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只有不断的加强师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至始至终为学生达到终生发展尽心竭力,教师要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健全而独有的师德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才能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把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从教师做起,突出德育教育的示范作用,把抽象的道德标准注具体到每位教师日常的师德行为中去,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的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

3寓德育教育于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之中

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要落到实处,就要不断总结本校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把它形成学校道德的常规,规定出德育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与《中学生德育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结合在一起规范学生品德行为。学校在培养教育时,要处理好“管”和“育”的关系,管理要使学生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成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在严格规范管理过程中能收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4寓德育教育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的主要阵地,课堂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发挥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各科教学都要坚持“智德”与“德育”相统一的教育理念,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德育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所教学科内容和特点,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贯穿到教学相关内容的环节中去。

5寓德育教育于形式多样性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

学校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多种多样的德育课外活动,特别是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活动时要积极开展诚信、守纪、感恩、敬老、尊师等为主题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培育效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一系列丰富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本着“育人先育心”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弘扬时代主旋律等思想教育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在活动中育人的德育教育常规,提高思想道德觉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6构建学校信息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加强校园德育网络建设,要从硬软件两方面入手,建设本校德育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教育,实现德育过程互动,创造学校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学校德育工作要紧跟社会网络发展,用本校的网络德育净化社会不良的诱惑,引导学生积极正确的使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抵制学生所受到的各种不良网络信息影响,提高学校的是非辨别能力,让学生能在学校健康成长。

总之,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有用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的历史责任。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从教育目标的高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去研究中学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德育教育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不断完善和改进德育教育方法,真抓实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使中学德育教育紧跟时代社会要求,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作者:赫进才工作单位: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中学

第三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性格上存在不少的缺陷,这使得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更困难。因此,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时,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这种榜样的作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诱惑都围绕在学生周围。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接收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不会迷失其中呢?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和学生平等相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将传统德育工作理念在脑海中进行升级,将简单的说教方式升级为对孩子的心理建设、行为养成、素质培养、能力培训等各方面的全面方位教育,只有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能够与学生融洽的相处,改变了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课后,教师却是学生的知心人。当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麻烦的时候,愿意与班主任进行分享。

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

教师在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要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学生。把教师的言传身教内化成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教师应当减少长篇大论的说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可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看看生命的脆弱,鼓励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看看那些平凡的人所带给世人的感动;看看面对危险的时候,人们又是如何团结起来战胜危险的等。虽然学生没有经历这场浩劫,但是作为旁观者,同样会有所感触、有所收获。其实,中学生非常希望得到老师、亲人的认可。当他们发现在学习生活中无法得到这样的心理需求的时候,就会将这种心理需求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多家长都会看到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和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所以,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在生活中渗透德育,多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在为学生减压的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

三、刚柔并济,形成良好班级风气

传统的班级管理,大多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工作,而忽视了学生或者学生之间的力量。首先是建立班委。在班委选择上,教师可以采用竞选的制度,让有较强人际关系的学生担任班委,即使成绩不突出,但是教师如能委以重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就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与能力。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班级纪律、学生成绩,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班主任要对学生在身心成熟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学生只有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会体会到中学生活的乐趣。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在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的时候,更需要教师在心理进行引导。

作者:寇斌工作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