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思考5篇

时间:2022-09-14 02:31:59

小学德育工作思考5篇

第一篇: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思考

摘要: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是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内容应丰富多彩且充满时代特色,工作形式也应灵活多样,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适应学生心理和思想发展特点。

关键词:小学德育;时代特色;改进;完善

树立新理念,寻求新突破,逐步构建体现时代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创设和谐校园、和谐教育,是我们各个学校的新任务,新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德育工作,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德育工作,用发展的眼光完善德育工作,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一、从思想深处,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是新时期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一是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挑战。社会大环境的各别不利因素经各种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道德失范现象在腐蚀着少年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过度溺爱、娇惯、放纵,许多孩子都有任性、懒惰、缺少爱心,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弱的特点。另外,随着进城务工潮流和外出打工潮流加剧,“进城儿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跟着爷爷奶奶或寄宿亲戚家生活,缺乏应有的父爱、母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相适应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一些不良有害信息也给未成年人带来腐蚀等等。所有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很大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

二、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内容要丰富多彩且具有时代特色

当前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要特别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求实,更要求新。一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瑰宝,加强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及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一部巨大的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给每一个青少年儿童,从思想上深深地烙上中国印,这是我们的责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二充分利用校本及乡土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对德育工作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周边及学生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此,我们开展了一次“家乡的昨天、今天、明天”假日小队社会调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小小童眸看变化”征文活动,校本、乡土教育资源在此成为了一部极其优秀的教材。三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注意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于爱心。进入新时期,根据社会上的思想趋势与中小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并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应当特别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并富于爱心。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弱势群体,我校就特别注重运用“爱心”这把金钥匙。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知心老师”办公室的作用,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进行开导教育。另一方面,开展了“爱心关爱工程”,将这些儿童包干到人,每一位老师都负责几名同学,进行关爱。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形式要灵活多样

学校德育工作,应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开设人文阅读鉴赏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课外活动时间,我校的文学、器乐、书画、英语角、篮球队、排球队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武警中队、看守所、烈士陵园、法庭、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应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自我完善。在德育过程中,我校一贯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干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如班委轮换制、班长组阁制、一日小班主任制等。各班班风的制定注重过程的教育作用,放手让学生讨论酝酿,在此基础上确定富有班级个性的班风,不少班级还发动学生设计了班徽、班旗、编写了班歌,制定了班规班约和班级行动纲领。我校给每一位学生配备德育作业本,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让学生在自律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班主任每天利用德育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各班针对实际情况,自行布置德育作业,从个人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班级建设到学校管理,无不成为学生在德育作业中进行思考的内容。此外,在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与“文明学生”时,我校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在公正、公开的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省与总结,从而受到最真切、最持久的教育。时代在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也应随之创新与发展。新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社会发展过程对教育及中小学生思想的利弊影响,深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及思想发展特点,并积极应对,以更好地为共和国培养思想合格、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朱宜传 单位: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安岭小学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不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突出,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虽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但是德育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其实效性的突出展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德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小学德育教育要想实现高效性,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将从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希望能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1.德育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习惯将考试成绩作为判定学生的标准,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落实,学校与老师也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也更加深入地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德育教育已经在许多小学实现了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教师以及家长受到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在德育教育的真正落实过程中,还是将德育教育放在了次为重要的位置,学习成绩仍作为判定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也在无形中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了学生不予重视的一门教学。

2.教育模式单一

小学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常见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为说教式教学或者借助榜样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学,这种单一性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果。这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作为爱好玩乐的小学生,其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够获得一些单调式的说教教学,教学内容缺乏生动形象性,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关注,而且若德育教育一直延续此种教学模式,还会引起小学生的厌倦情绪,最终使得德育教育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体系尚未健全,也使得有关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尚未得到真正的完善,不仅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评价时缺乏合理完善的体系,而且针对教师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也尚不完善。多数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评价时,多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而且设置的答案较为单一,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言论,但是为了达到标准答案的要求,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往往不会真正将自我真实认知表达出来,只是为了迎合标准答案而进行缺乏真实性的表达,这样虽然小学生能够获得老师期望中的考核分数,但是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使得德育教学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无意义教学。

4.脱离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认知尚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相对抽象的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转换,转变成小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理解到其中所宣扬的主流的价值理念,使得小学德育教育获得较高的实效性。但是,当前许多小学德育教育课堂在推进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拘泥于口号性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得小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呈现出“假大空”的特点,表面看来学生似乎对德育教育内容熟读成诵,但是究其本质,学生并不知晓为什么要以口号中所标榜的理念为行为标准,也不知晓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达到口号的标准。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存在着多维度的价值理念,学生在运用德育教育课堂所传授的价值观解决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时,会发现在一些状况下其价值观念与当今社会新的价值观念是冲突的,比如学生们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是“在公交车要为老人让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学生为老人让座反被老人打”的事迹,在面对这系列事情时,学生内心其实是充满疑惑的,其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所学到的理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社会,这种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价值观念引导。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德育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得到学生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其自身行为实践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成长。比如,在进行有关礼貌用语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使用礼貌用语所产生的效果告知给学生,让学生知晓在使用了礼貌用语之后,不仅会拉近与别人间的距离感,而且还会获得别人的赞赏与喜爱。小学生都想要被人喜爱,都希望得到赞扬,因此,其会深刻认识到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学习礼貌用语,并且使用礼貌用语。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被激发,德育教育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2.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德育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行为,其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存在着重要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将德育教育发展为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学习是一个长期且广泛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为其提供一种语言工具,不能为了学习英语而忽视对汉语的学习,不能看轻语文的重要性;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了解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之后,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宽容友好的重要性,让其知晓体育竞技除了成绩之外,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才是更应该获得赞赏的部分。比如在短跑比赛结束后,老师要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相关德育教育,告诉他们跑步比赛是为了锻炼身体,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成绩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他们的体育水平。

3.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的修养也会对学生的观念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有老师以身作则,才能够使得德育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要不断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不仅需要通过读书等渠道实现自身智力素养的提升,而且还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参加社会志愿活动,为学生建立学习的榜样。学生只有对老师实现了认可,才能够接受其宣扬的理念与价值观。

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教育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才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知晓,当遇到老人摔倒这种状况时,除了要爱老敬老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真想帮助老人,可以叫上过路的路人一起帮忙,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三、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要做到形式与内容贴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习惯,才能够使得德育教学能够获得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最终使得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的提升,这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作者:金丹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新田园小学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年11期

[2]刘成伟.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惑”[J].科技展望2014年23期

[3]宁宏.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年14期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化,从学生的行为、话语、情绪等方面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学生很容易被当代电视机、手机、电脑等先进技术所吸引而迷失方向。为了避免情况日益严重,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直面挫折。本文就如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增加师生交流,经营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还处于幼稚的阶段,小学生的内心还比较脆弱,每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障碍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担当倾听者的角色,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习惯、心理压力等,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在交流过程中的说话方式和语气,一位整天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教师以僵硬的口吻与教师交流会给学生带来交流负担、难以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师生之间要遵循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平等的原则,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同时也可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习,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毋庸置疑是用在学习上的,以至于学生没有剩余的时间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学会抓住一切有利时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又深刻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接触最多、钻研最深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知识是学生必学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书本知识中富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例如: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身体去挡子弹。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个事迹,向学生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每天都要微笑面对每一天、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像这样由书本实例因素的心理健康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自己也能深入感悟。另外,在枯燥乏味、压力过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复杂的心理压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疏通思想。

三、因材施教,形式多样,个别辅导

当代的大班级教学的模式,每个班级多达五十多人,每位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要从日常行为中通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从他的精神状态、语气等方面,发觉他最近有一些心理障碍,想找他进行沟通,然而,他显然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最近遇到的种种困难。为了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采取日记交流法、以最近的情况为主体每人写一篇日记或者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先让这位学生在同学面前敞开心扉,如果还是无法解决心中的难题,教师再进行点播等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缓解。通过这些方式间接地了解了学生的状况,然后,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分析现在的问题,并且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法,让学生微笑面对每一天,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四、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在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根据环境而发生变化。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课间时间、班会课、早读课等方式开展一个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讲小故事、看视频、表演话剧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讲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在期末考试前期,学生的压力肯定有明显的增加,教师可以讲解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事例,从小时候经历的天花和猩红热等病到长大后妻子、良师去世的悲哀,托尔斯泰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而成为文学界的泰斗。这样通过真实实例激励学生,让学生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的真理”,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存在磕磕绊绊,不会很顺利的一路走到底,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让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不因为一次进步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为一次退步而从此不相信自己。让学生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指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坎坷。面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注意疏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直面苦难,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

作者:曾如红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笋岗小学

参考文献:

[1]唐讯.现代教师心理素质[J].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开明出版社.2003

[3]胡志仙,雷宏俊,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小学德育2003

第三篇: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基本的道德水平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唯有树立了正确新课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品德教育”便列于全面发展的首位,处于引领的地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时学生们身心都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通俗来讲,他们就如同一棵棵小树苗,如果不修剪,任由他们随意生长,那么等日后发现有长歪的地方,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所以说,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便开始对其进行正确、系统的德育教育,那么对于他日后道德观念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教育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教育方式也应当有一定的区别。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化为前习俗水平(6-9岁)和习俗水平(9-14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良好的发展。下面笔者便借此篇文章,谈一下关于不同道德发展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前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面授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的行为准则。在这一水平当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而在这两个阶段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接下来,我们就谈一下应该如何去对这两种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

1.惩罚与服从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事情的好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认定,受到权威人物的赞扬就是好的,受到权威人物的惩罚就是坏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必须对学生们的行为做出严格的要求,在他们做出错误的事情之后,务必及时纠正,并且要对他们进行惩罚,好让他们明白这么做是错误的。假如不予以明确的纠正,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就很可能造成学生们是非观念的混淆,以至于对他们的世界观造成一定影响。

2.相对功利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在把一些规定看做是绝对的,他们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对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老师必须要加以引导,必要时辅助一些严厉的惩罚措施,好让学生明白并非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从而放弃这种错误的观念,好为以后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铺平道路。

二、习俗水平

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可以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认识到个体必须要符合社会的行为准则。在这一时期规则已经被内化,他们认为按规则行事是正确的。在这一水平同样存在两个发展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律和秩序取向阶段。对于这两种阶段,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一定的区别。

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这时期的学生通常会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以获得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针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就要以鼓励和称赞为主,一定赞美和认可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行为,他们在做事和思考时,总是要考虑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期望。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是被人赞赏的行为,所以多鼓励学生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2.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念,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巩固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去判断是非。在这一时期,德育教育应当主要从法制教育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并且以这种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来约束他们日常的行为。有效的品德教育,必须要根据学生们各时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决定,绝对不能以偏概全,抓住学生们道德观念发展阶段中的主要矛盾,才是制定品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关键。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受教育的效果,才能确保学生们的品德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以上的几点,是笔者根据柯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所提出的关于小学时期德育工作发展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希望可以为各位同行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其中有不恰当之处欢迎各位不吝斧正。

作者:吴艳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第四篇:小学德育工作探讨

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崇的是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论,诸如此类“虚远、高大”的榜样教育,而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施教者,也只是简单的文本对话,没有深度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做实小学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实效;做实措施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缺失了生命的色彩。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一、德育目标要实

1.德育目标要“实”,指的是德育目标不能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现实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级的需要的。这给我们德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德育特别是儿童德育应该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对于小学德育,我们必须本着“低重心、低起点”的思想,从“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活动入手,使德育活动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

2.榜样示范要落“实”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虽然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记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但也有部分人在道德抉择面前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太阳。”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及其反映出来的事业心、责任感、个性心理质量等,都是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学习榜样。就在6月27日早上进行国旗下讲话的时候,本校教师为失去父母的三年级学生田时盈捐款,带动了全校的学生共捐助四千多元。这就充分体现老师用自己的人格去教育学生,用美的言行去带动、启发学生,以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二、突出实践体验,开展系列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快乐课间”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二是搞好重大节日教育活动:“3・8”献给妈妈一份最好的礼物,“五・四”青年节,“六・一”文艺汇演,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培养学生知荣辱、重感恩的良好品德。三是加强学生社会活动基地建设。将大孤山镇敬老院及板簧厂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社区服务活动。

三、将生活引进课堂

1.让生活成为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方式,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与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规则的力量》一课,就可以利用非典和禽流感事例,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结合本校实际,去看一看,比一比,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会更具有说服力。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会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课堂与生活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小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他们:“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三结合到位,全方位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步伐的加快,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德育工作显得更加广泛和复杂。如果仅在修筑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上狠下功夫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必定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其整体功能。学校应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引导广大家长使家庭教育也向素质教育转轨,指导家长对孩子实行正确的教育方法。学校还应建立"学校家长沟通制度"。通过向学生家长发放《家长评教卡》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并根据反馈问题,双方协作,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同时,学校还要主动联系社会各界,特别是要依靠镇、街道、居委、村等政府和组织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担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德育的责任。

五、做实德育评价

一是完善捆绑评价,将学生的德育发展全面纳入教师的评价考核,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二是积极开展文明班级、优秀团队、文明学生等评选活动,增强班级竞争意识和凝聚力,培育班级特色,树立良好班风、校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三是发挥典型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弘扬典型,引导学生争当“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开展读书征文以及演讲比赛,评选表彰镇级优秀班主任,表彰优秀学生和干部。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教育新途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相互渗透,小学德育工作才能更有实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华明 单位:贵州省独山县第五小学

第五篇: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本文在分析了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大众传媒、网络等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暴力、黄色、赌、毒等负面信息,对小学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冲击强烈而直观;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虽然大众传媒和网络带来的主要是正面影响,但其消极的一面绝对不能忽视。又如,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混乱、贫富悬殊、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来自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在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今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导致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过分疼爱,在家里往往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对孩子的溺爱,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导致孩子吃得了甜吃不了苦,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促进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想法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的德育工作。另外,家长的不良表现,也对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传统德育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传统德育教育中非常纯真、单一的思想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

4、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依靠“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僵硬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德育知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品德这门课程,没有同其他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德育的孤立状态,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整合整个教育活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策略

1、紧跟社会发展,适时更新德育内容。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德育内容上,要着重强调主体价值观,既要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尊重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另外对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体系也应有所体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始终贯彻的主线。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关心、关爱、尊重、宽容、公平、公正、平等、诚信、团结、合作、集体、责任等价值观念。

2、探索新的德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小学德育教育应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思想品质的形成规律,以正面疏导为主,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试着以伙伴、参谋的身份出现,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自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整合教育资源,整体规划德育工作。改变品德教育的单一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全校、全员教育模式。学校应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制定总体德育教育计划的同时,注意德育在其他教学活动、教育环节的融入、渗透情况,重视德育教学成果。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指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束缚,结合社会生活,结合大自然,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对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的利用,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丰富性、多彩性。

3、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加以抵制,对网络、电视等进行合理有度的使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

4、提高教师教师修养,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修养,以身作则,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减少来自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适时更新德育内容,采用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效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李新颖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岔河集乡刘庄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德育教育探讨

摘要:伴随着新时期国民素质教育的深化,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而小学德育教育关系到小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品质的形成,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时代为背景,通过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细致和透彻的分析,以求为小学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新时期

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伟大建设方案。而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点。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涉及到塑造孩子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未来发展取向,所以显得德育教育更为关键和重要。如何发展好小学德育教育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我国培养未来全面性人才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在新时期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个过程存在着一些阻碍德育发展的因素,必须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才能在时展中让小学德育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一、新时期影响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几种因素

(一)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时代的发展促使广大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智力培养为主的知识性教育尤为重视,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与之相反,小学德育教育一直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也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抱着可有可无的心理,基于此种认识,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小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

(二)德育教育过程形式化、简单化严重。基于社会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广泛的不足,又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化活动,其成效没有文化课快,更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所以,很多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着普遍的形式化和简单化的问题。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照本宣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把握一些行为规范,在对于小学生德育行为评价方面也仅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判定。这种形式存在严重的片面性,这也就造成很多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缺乏对德育教育方面的规范行为的深刻理解,导致学生德育教育与现实脱节,甚至成为一种摆设,无法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教材方面存在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现象。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有相应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德育教材来不断改进德育教育的不足,而当今小学德育教材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补充和改进,千篇一律地进行概念化教育,这就使得德育教育本身变得乏味和枯燥,无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2]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成效的办法

(一)提升教师德育素养。新时期,面对纷杂变幻的社会发展形式,教师要充分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最新理念,提高自身的德育修养,寻找课堂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并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贯彻德育教育,让小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方式。

(二)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德育教育。推进德育教育需要从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协同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德育教育方面,要体现以学校教育为主,家长教育为基本,社会实践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统一性,从而实现小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

(三)深化德育教育综合实践。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将德育素养应用于实践。作为学校需要组织和安排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践行德育理论。例如:带来学生去做一些公益活动,通过清理公共场所丢弃的垃圾,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品德;通过慰问养老院的老人,提升对于尊老品质的培养;通过到农村耕种体验劳动的辛苦;通过去贫困地区的参观树立珍惜美好生活、扶危济困的善良品德。[3]

三、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在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中起到了重要角色。小学生处于启蒙学习的开始,其人生观很容易收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深化小学德育教育对于正确引导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学校教育只有坚持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并行的方针,才能更有效地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我国培养未来全面发展型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在弘扬社会正能力方面担负了重要角色。小学德育教育可以树立小学生自强不息的品质和遇到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弘扬社会正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的道德、礼貌、健全健康人格行为、社会的慈善以及社会的见义勇为行为等等这些社会的正能量,都是需要从小学德育教育开始为学生构建的。

(三)在新时期建设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时期发展的理念,重点强调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发发展和共享发展,而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符合了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为社会未来发展培养了具有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学校在新时期发展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故而,小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学科,更应该是小学校各学科都要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主席曾就说过:“要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话深刻地表达了德育教育在时代大潮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来说,正确认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识,才是新时期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4]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成效,就需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建立正确的教育方针。也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新时期未来培养全面型发展人才做好前期准备。事实证明,在新时期时代大潮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其在时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认识并提高德育教育,对于推进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娌 单位:浙江浦江县实现小学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儿童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石丽娟.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9.C03).

[3]王翔宇.“三线共进、和谐育人”高中德育内容的构建于实施[J}.山东师范大学,2005.

[4]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