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小学德育特点及建议

时间:2022-11-26 11:06:10

互联网时代小学德育特点及建议

一、互联网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带来的机会

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及时性、开放性、匿名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网络给小学德育带来的特点有:

(一)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极大丰富了德育资源据

CNNIC第35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十九岁以下的青少年则占到网民总数的25%以上”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惊人的“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相当于4万亿GB)”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互联网的渗透比例是惊人的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接触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的态度是积极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学生尽早接触信息技术以便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小学阶段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的渗透是明显的

(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师生互动加强QQ、微博、朋友圈、贴吧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交的重要途径学生年龄小、接触新事物能力强某种程度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比教师还多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了过去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格局这一点也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现在不少中小学家校联盟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社交软件平台进行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多维互动总体来讲学生主体性得到突出、师生之间互动性有所加强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视野更加开阔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界一直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基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便是这种理念产生的催化剂新媒体的开放性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空间事实上这与网络强大的信息流和丰富资源依然是分不开的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和训练掌握一定的网络运用技巧熟练使用网络带来的各项资源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互联网给小学德育带来的威胁

(一)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感染

导致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后果互联网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不良信息这是因为监管的力度不够网络匿名性、及时性、信息量的爆炸性等也是推手另外小学生自身心智发展不成熟并且父母因为工作忙不能很好地监督和引导孩子

(二)道德认知容易出现相对主义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媒介而部分主流的网站却经常大肆渲染极端事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偏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价值观念的冲突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经济道德观念的冲突而网络则成了这个冲突的“战场”网络所带来的全球化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在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中感到无所适从“价值相对主义背后的道德正当性是建立在价值实用主义基础上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由于自身水平的有限和引导的缺失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认知的正确发展导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出现障碍(3)部分教师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强“目前在学校中专职品德学科教师非常少约占总数的3.6%”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导致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本次调查显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依赖互联网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丰富性教师品德与社会课上花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教师理解和教学准备不充分同时自身意志不坚定等原因教师道德败坏事情也屡见不鲜

三、解决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养努力引导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这就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引导学生的意愿更要有正确引导学生发展的良好的能力目前在多数中小学中德育教师都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的总的来说当前小学品德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性对互联网认识不够深入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因此小学和大学应该加强合作在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设置小学品德与科学相关的课程和相关网络德育的问题为小学输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增加德育教师的编制数量同时也要加强在职任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素养

(二)开发互联网德育校本课程和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针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危害网络德育应该及早进行学校应该在每学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家长乃至教师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互联网在课堂中积极渗透网络的正面积极作用同时在现实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学校和家庭联动加强引导和监管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打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隔阂加强两者联系“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与家长及时沟通增强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指导能力不定期进行家庭走访这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监督和引导体系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正向发展.

作者:程科博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