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论文

时间:2022-05-27 03:58:13

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论文

一、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问题

1.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问题。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面临的首要难题依然是长久以来困扰教育工作者的形式主义问题。这其实与教育体系的整体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关联: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成绩看得到、摸得着、有得比,应试成绩在学校升学评比、将来的个人发展(考学、出国、就业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使得教育的成就主要以应试成绩为重要评判标准;而由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比较难以量化且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得这些要素在早期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从而导致小学德育工作的行而不实,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德育工作者在文教方面多采用照本宣科,拿来课本直接阅读,互动少,联系实际少,这对于低年龄的少年儿童可以说是味如嚼蜡;在实践方面,不能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大多使用多年前的活动大纲,不能够与新时期德育形式相吻合,造成活动效果不佳,不能达到相应目的。

2.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问题。正如前边所讲到的,目前小学德育工作还是存在形式主义问题,这也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僵化和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社会的发展迅猛,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爆炸式增长一道而来的是全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若干年前有着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止局限在发达的城市,而是已经扩展到县城和乡镇,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此时,部分小学的德育工作还停滞在过往的教育模式,比如讲,15年前拥有一部手机还是个难事,但如今的小学生已经逐渐地将手机和电纸书等设备带到课堂,如果还是简单的教导和训诫,可能效果并不明显,需要结合当前的情况进行疏导;再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有些地方,没有知识、品质较差的人只是因为能挣到更多钱就被大家羡慕,因而滋生了读书无用论,好人无好报等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应当在小学期间就给予最早期的足够的重视。

3.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个体性问题。小学生在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均处于塑型期,是由低级到高级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感知、记忆和学习能力极强,但判别能力低,对外部诱惑的抵御能力差,加之每个孩子的个体家庭、性格等不同,使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导。但目前的德育工作存在管面不顾点的问题,工作方法单一而没有针对性,只要不出大问题就算工作成功,但其实为有些问题的发生已经埋下了伏笔,到后来可能会显现。举例来说,老师大多喜欢听话而循规蹈矩的孩子,是因为这样管理起来方便、舒心,因而老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孩子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人才”。但每个人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也不一定只有从模子里边出来的才会成功,所以德育工作者应当更具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学习、成长;此外,老师可能也比较喜欢聪明而成绩好的学生,因此会对学困生缺乏耐心,而学困生不一定是将来的失败者,此时更需要老师努力地培养其自信,帮助后进生学习进步以及重塑自信心。而有些后进生会出现自满和成绩倒退的现象,也是孩子心态的微秒变化,都需要老师对其进行疏导。

4.我国小学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反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德育工作就应当是学校的事情,但其实家庭教育也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现阶段我们的家教基本有这样两种错误类型:一种是成绩型。许多家长长期以来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升学、做官,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只注重分数、重智轻德,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谓千方百计,从小就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请各种老师进行家教,对各个学科进行补习,甚至参加奥数学习等,却不管质量如何,不顾孩子是否应付得了,认为只要自己花钱就可以,只要孩子努力就可以。而对孩子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等则给予的关注极少,造成了孩子在这方面的注意也很少,从而使德育工作缺失。第二种普遍的类型是溺爱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现在的独生子女非常普遍。曾经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现了现在的情况对比:以往是孩子围着家长转,现在是成人、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就这样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仿佛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这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很坏的反作用。笔者在现实中就见到过一个这样的“小皇帝”,一天他和妈妈、姥姥一起逛街,妈妈给他和姥姥分别买了一个冰激凌,但不知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让姥姥吃,要退回去。无论妈妈和姥姥怎么说怎么劝都不行,最后就是满地打滚。可以想象,这是家庭德育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很可能会抵消掉人民教师在学校中的德育工作,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二、提高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对策和方法来解决:

1.改变德育教育方式,使之生动而有效。如前文所述,新时期的社会形势对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地改变德育工作方式,使之能够应对当今的社会形势。首先需要小学教师积极地了解周边的动态,仔细地观察学校当中的各种典型案例,以恰当的方法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信息。举例来讲:如果是小事情,如上课不听讲、嬉戏打闹,在训诫不起作用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幽默或讲故事等方式解决;如果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如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自己不够自信,有痼癖动作等,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表演小话剧等方式,让他们发现学习之美、重塑自信,让他们认识到不当的行为方式会怎样地影响他人,对自己有什么不利的影响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并且寓教于乐,使学生愉悦地接受品德教育。

2.积极沟通家长,联合促进孩子成长。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推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时候应当注重与家长的配合。孩子身边最重要的两个角色———老师和家长都要以身作则,言传兼以身教,摒弃自身不良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杜绝将自己的缺点转移到孩子身上。老师需要积极地进行家访,跟家长进行沟通,在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的认识上达成一致。比如说,在家里要尊重长辈,对应的在学校中要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在家里家长不要有坏的行为习惯,比如抽烟、酗酒、打牌等,在学校中老师也不要有体罚学生和打骂学生;在家里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不要只关心分数和成绩,在学校老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和公德心等,而不是只拿分数来比较孩子的优劣。这样,发挥老师和家长、校园和家庭的连续关联作用,使孩子能够在各个阶段各个场合都得到较为正确的思想培养,从而避免学校正效果和家庭负效果的叠加为零的结果,做到事半功倍。

3“.一个孩子一个方案”———增强针对性。这里说的一个孩子一个方案,并不是说标准不一,丧失公允,而是指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行为准则的大要求下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先天资质不同,专长不同,家庭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可以说,每个人自降生以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意义的德育教育。比如说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有家暴家庭的孩子,有可能在感情认知和行为方式上会有问题,那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细心地疏导,特殊的进行相关的培养,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理状态面对外部社会。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些孩子,他们的资质不差,但天生好动不爱学习,使得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们初期会劝导,久劝无效后就任由其自己发展了。慢慢的,由于他的成绩持续下滑,其自信心也有了微秒的变化,说话办事不是那么自信。这个时候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培养自信,而在取得成功后更要戒骄戒躁,能够积极地追求成功而又平静地面对失败。我们说,孩子们像花朵,自然就有了五颜六色,自然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花朵,浇不同的水,施不同的肥,才能让他们茁壮地成长。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们应当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雕琢他们身上不良的枝叶,培养他们正气的枝干,对每一根“树苗”都要精心培育,让他们若干年后成长成为能够紧固土地的大树,能够为他人遮风挡雨的大树。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关注学生德行的培养,就一定能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就能培养出一代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作者:张国豪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化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