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时间:2022-06-12 10:19:00

中高职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突出而又现实的问题。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衔接和贯通体制再一次提速。近年来上海市开始试点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也是中高职之间有效衔接的创新和尝试,这种模式对实现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相互贯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平台。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是中高职贯通的核心内容,而德育课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应有之义。毫无疑问,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体系衔接的一个特例。前者是把中职和高职德育教育内容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教学只有前后之分,没有阶段之分;而后者仍然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课程界定

本文中的中职德育课仅指《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这三门课程,不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而高职的德育课程仅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暂不包括其他课程。至于这五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

二、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决定》还强调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此之前,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做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决策,这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紧密衔接指明了方向,从此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现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设置时,实践课时已超过50%,相应的理论教学显著减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就开始在公司或车间顶岗实习,其实践课时已经超过理论教学的课时。在理论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才能在整体上满足强化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高职两个学段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循序渐进,既不能有重要内容的缺失,也不应该有不必要的重复。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德育课程衔接也要服从职业教育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作为中职和高职教学内容衔接的特例,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的一体化构建正是为满足职业教育改革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二)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现实要求

2005年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给出了指导意见,特别是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同时《意见》还指出“目前,大中小学德育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作用,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尤其需要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大学和中学德育课程有效衔接的特例,中高职贯通教育德育课程的衔接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德育有不同的侧重点,主题可以重复,但不能简单重复,中高职贯通同样也是如此。中高职贯通的五年时间是一个学段,是一个整体,除了少数贯通班学生是在中职高职一体化的学校内完成学业外,多数中高职贯通班学生前期在中职学校学习,后期在高职院校学习,这看似两个学习阶段,其实是首尾相连、中间不脱节的整体。说白了,就是把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并为一个学段,既不是中职又不是高职,同时既是中职又是高职。这需要辩证地理解和看待这些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因此,如果五年的学习内容不能有效衔接或者简单重复,既不符合教育学规律,也没有遵循心理学规律。为适应这种发展要求,教育部提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而中高职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成了当务之急。根据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接收“三校生”(中专、职高和技校毕业学生)入学,这种情况必然要求高职阶段的一些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忽视前期的中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如果教学内容重复,难度降低不说,更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如果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基础缺乏,学习有压力,学习负担过重,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放弃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也不好,没有完成教育目标。针对当前中职和高职德育教学内容之间的问题从教材内容来解决可能性不大,但是中高职贯通本身就要求课程设计一体化,德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在中高职贯通模式下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其中课程内容的衔接处在核心地位。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正是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的根本目的所在。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要充分认识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内容,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有效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达到完善职教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中高职德育贯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雷同

课程雷同是指两门课程之间大部分内容重复或相关度很高。如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属于雷同课程,仅看名称就非常明显,虽然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就研究范围而言差异很大。这种内容重复多且名称类似的课程显然不符合中高职贯通的教学要求,不仅德育课是这样,其他专业课也这样。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现在还要重新学习一遍,不仅老师做了重复工作,也耗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并且适得其反,因为缺乏课程内容的新鲜感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学习效率低下。这一问题也是中职和高职德育课教学内容衔接中首先遇到的问题。

(二)内容脱节

内容脱节是指德育教育的一些内容在中职和高职都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但又是德育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在中高职阶段德育教育中缺乏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由于中职和高中的学段相当,高中阶段都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还要会考;而中职就没有历史课程,高职也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而高职没有相关内容的课程,这样就出现了在中职和高职两个学段都没有历史课程这种局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因为中职没有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在高职就增加这方面内容,因为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也没有给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留出位置,即这个问题在现有中职和高职分开的情况下没有解决的办法。

(三)内容交叉

比较当前的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多内容交叉的地方。像第一种情况课程雷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交叉。因为课程重复不可能是两门课完全重复,现在高职的两门思政课教材与普通本科使用的教材就完全一样。这里的内容交叉是指同样的内容或知识点中职和高职都出现,只是说法和侧重点不一样而已。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职和高职内容中都讲到了,原来的高职教材对此交代比较详细,2013版的教材已经删去了很多重复的内容,这也是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工作的推动下取得的进步。另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中职和高职同样都有相关论述,这就是内容交叉。

(四)课时不足

根据现有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职的三门课都是一学期完成,一般每门课是36课时,三门课为108课时。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是3学分48课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般4学分64课时,这样没有贯通前的总课时是220个课时。中高职贯通实施之后一般来说要缩减部分课时,不仅因为学习时间已经缩短了一年,而且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贯通的德育课程体系也必然要求删掉一部分重复内容,这样必然会出现德育课时的减少。如果德育课还保持原有课时总量,在学习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必然会减少专业课理论的学习或实习实训的课时,这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职业教育特点有冲突,也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精神相违背。至于中高职贯通德育课具体要减少多少课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

四、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途径

针对上述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面临的四个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调整课程

对于课程雷同的问题可调整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的设置。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拔高,而不能是简单重复。对于贯通教育来说,重复的内容去掉,剩下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低年级(比如中高职贯通班的一、二年级)学习,也可以在高年级(比如在中高职贯通班的三、四年级)学习。例如关于思想道德一般知识部分适合在中高职贯通班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学习。低年级之所以学习一般道德基本知识,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这个阶段的道德教育可以对学生产生更大的作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职业道德的教学要放在他们学习的后期实施。因为这些学生进来时还没有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学习后期很快就要毕业走向职场,所以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

(二)补充内容

针对中职和高职分开教学时没有讲授而又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无疑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这种补充并非单独增开这门课。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将这些内容嵌入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增加德育教学内容的容量。就目前中高职贯通教学的实施来看,这是比较可行的,而且使得德育课程衔接非常紧密。例如中职高职都没有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基础就要求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门课就会容易很多;但是没有近现代史的教育学习,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会很吃力。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因此,在没有开设近现代史课程的情况下,《概论》课的老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准备较为充足的近现代史知识,不仅丰富了上课内容,也会使比较抽象和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中高职贯通的模式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中高职贯通德育教学内容的衔接就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内容吸收进来,形成完整的中高职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避免了以前中职和高职都没有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如上海某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时采用模块式教学,把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模块,融入德育教学内容之中,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方案是开设选修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修,这也是弥补前面没有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也要看到这里存在一个覆盖面的问题,因为一门选修课没有强制约束力,可能只有小部分学生选了,大部分没有选。这个方法虽然比较全面深入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但是覆盖面毕竟有限。

(三)重组内容

对于中职和高职德育课程中都有的知识点,如何做到有机融合,既不重复又不脱节,这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要认识清楚内容交叉到何种程度,没有对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的认真梳理是很难做到的。不像课程重复那样,一看名称就知道两门课程是否重复。内容有交叉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既然中职已经讲了这些内容,那么高职阶段如何讲,这是绝大多数高职教师所没有想到。因为他们对中职的内容不熟悉,开的什么课也不了解,少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学校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些学校的部分老师就同时兼任中职和高职两边的课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但是有很多老师不愿意两头上课,这样备课量大增,工作太累。另一方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院校现在又太少,其他老师即使有尝试的愿望,也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基于这种现状把中职和高职的德育课程有机融合,设计出一体化的中高职贯通的德育课程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有的学校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创新的尝试[2]。

(四)调整课时

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不同于中职和高职的简单拼接,要在较少的学时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必然要求整合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德育课也要符合这项要求。考虑到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能因为中高职贯通比中职和高职分开学习少一年就随意减少思政课的课时。同样,也不能因为思政课特殊就笼统地把中职的德育课时和高职的思政课课时简单相加,得出一个总课时。根据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由于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和高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课程重复,把中职的这个课时腾出来上中国近现代史的增加内容就是一种课时调整的办法。例如外交关系和国家统一、一国两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灵活安排在形势政策课中。这样做既没有减少教学内容,也没有增加课时量,同样又丰富了形势政策课的内容,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中高职贯通德育课程内容一体化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上海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少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会不断加强,将有更多的成果展示出来。

作者:茌良计 李俊平 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