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队伍建设下德育课程论文

时间:2022-02-25 04:06:52

学校队伍建设下德育课程论文

1.观念先导:树立系统化的德育课程内容观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者必须树立系统化的德育课程内容观,注重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注意各学段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配合,以确立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容体系。所谓系统化德育课程内容观,指的是对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教育者从学生终身发展和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层次性与有序性角度出发,整体构建德育课程内容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它是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其有无、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对整个德育课程内容建构活动的系统认识与理解,制约着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实践的具体执行与实施。当前,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着力增强教育者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非常重要,它对于推动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改善当前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缺失的问题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对于德育课程教师的系统化意识现状,笔者曾经做过一系列调研与访谈。调查显示,目前德育课程教师的系统化意识较弱,不少教师在处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时是“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在看待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必要性问题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可其价值与意义;但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又缺乏进行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协作的主动性,既不关注其他学段德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情况,更不注意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教育者整体意识的淡薄和主动性的欠缺,客观上制约了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实现,导致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很难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与实施。因而,当前要有效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衔接,就必须着力增强各阶段德育课程教师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系统思维。

2.结构整合:整体设置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是对大中小学直接德育课程的总称。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承载形式。因而,德育课程是否实现整体规划,直接关涉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能否真正实现。目前,德育课程体系尚未实现统一规划,这直接导致我们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问题考虑不够,层次化和序列化欠佳。因此,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成为当前德育内容衔接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一是统一规划德育课程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托。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有效衔接的教材也是提高德育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必要依托。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衔接意识,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尚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更是缺乏沟通。这使得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教材往往大多片面追求各自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而对教育内容相互衔接的问题考虑不够,致使某些内容严重重复,层次性欠佳。因此,对德育课程教材进行统一规划和编写,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就成为整体设置德育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是系统推进教学体系衔接。教学虽然以教材为蓝本,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打破教材。因此,若想全面实现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需要在编制教材的同时对教学体系加以系统整合。当前,系统推进教学体系衔接重点要做到“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对不同学段间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实现德育课程教学体系衔接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德育课程而言,进行这种纵向比较,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实施重点,进而保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上一阶段内容的提升上,实现整个教育链的正常链接。其次,要关注不同学段课程的教学状况。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材展示过程,它离不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因而,能否全面把握上一学段课程实施的基本状况对于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虽然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日趋简单,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者往往忽略本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自觉地提高本学段教学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要关注学生的教育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零点起步,学生在之前学习过什么、接受了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于德育课程而言,如果教师能够一定程度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对本阶段德育课程内容教学切入点的确立将是十分有益的。

3.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

教师是德育课程内容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德育内容的具体构建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德育课程内容能否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只有着力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切实保证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衔接。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坚持落实德育课程教师“任职资格制”,在教师选聘问题上严把入口关,坚持学历、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从源头抓好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教育。“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通过岗位培训,提高对于德育课程教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使其真正具备做好德育课程内容科学组织实施工作的能力和素养。三是探索实施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不同学段的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既可以使教师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形成不同学段德育课程内容间有效衔接的格局,更可以发挥高校德育课程教师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为中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在加强专职队伍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实施不同学段德育课程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并在政策方面给予充分的引导与支持。

4.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

加强机制创新,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是从根本上增强德育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举措。建立德育课程内容衔接长效保障机制,首先应致力于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德育组织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是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教育效果评估的领导者和承担者,是提高德育系统化的组织保证。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德育领导管理机构,大学与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分属于不同的机构来管理。而这直接导致了原本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德育系统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完整性、连续性的整体规划,并由此导致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衔接整合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因此,要有效实现德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整合,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理顺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打破体制的壁垒,站在“系统德育”的高度上来通盘规划,改变目前条块分割的组织管理局面,从而在组织管理层面形成德育整体衔接机制,以使德育既在各自的教育阶段发挥功能,又从整体上保持其完整性、连续性及顺畅性。最好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德育领导管理机构,统揽大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从而有效实现德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到德育的通盘考虑、循序渐进,充分保证不同学段德育工作间的交流和对接。

二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德育交流沟通机制。建立德育的沟通交流机制,就是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并完善德育衔接协作工作的交流渠道,使不同学段、不同途径的德育课程教师建立经常性、制度化的联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师的经常性互动交流机制,是凸显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实现德育课程内容衔接过程中主体价值的有效方式。当前,加强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的纵向沟通协作机制重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建立不同学段间德育课程教师间的制度化交流机制,各学段德育课程教师就德育中的突出问题定期进行磋商和联动。目前类似于“全国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都是可资借鉴的尝试。但问题在于,目前这样的交流往往仅限于高层领域,尚未扩展到全局范围,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类似交流尚不多见。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德育信息共享,从而使得大中小学各学段都能够及时相互通报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和德育实施情况,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分析,找出解决对策。“可以借鉴上海市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的方式”,建立一个以网络研讨为主的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间的快捷传递。

作者:郑敬斌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