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德育教学之反思

时间:2022-08-13 08:27:56

信息时代德育教学之反思

一、信息时代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概述

信息时代教育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是学科教案、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实现了全面数字化,电子档案、考试题库、教学数据等也普遍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基于这种时代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地说,首先要求德育工作应当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型人格。既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也要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能力。道德是社会的约定准则,一个人的道德是其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而责任感即是道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德育工作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独立,敢于承担,勇于担当。其次应当培养学生科学与信息素养。既要将科学素养与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与各个学科教学的内容、目标相结合,不论是语数英等主要学科,还是德育、体育、美术等辅修学科,都要善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结合,使之能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帮助学生从小接受科学信息知识的熏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速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虽然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已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广泛意义上的认可,但在德育工作层面,仍然存在一定认知偏差,认为信息化只是一门花哨、取巧的技术,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教具、教材、课件的信息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并无半点实质性的联系,从而无法立足于全局视野,站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度,来将德育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和创新建设,从而导致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德育工作模式滞后于时展的问题。具体地说新课改系列措施的全面落实,促使各学校在这场变革中相继改变和完善了过去的德育工作模式以顺应素质教育要求。但是这种改变很多仅停留在表面或是其他学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内容仍然没有明显变化。尽管各地区教育部门在教学研讨会上一再重申德育工作模式的转变与思路,但还难以根治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病。传统德育工作“说教式”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要彻底改善德育工作现状,必须顺应时代变化,及时革新德育教学管理与工作模式,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德育实践活动开展。

三、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与信息时代契合的教学思路

(一)结合时展特征,遵守学生个性化发展。现代教学理念强调融合教育、个性化教育,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首要改善德育工作模式,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德育工作模式主要采取单向性的说教,忽略学生学习效果和内化效果。这种生硬的德育教学让学生对德育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是排斥心理。而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与技术,不仅能更完整地传达和体现先进教育理念,保障德育工作的高效性,还能突破传统单一说教式的德育教学形式,加强中小学生对德育知识内在联系的习得和掌握,同步发展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使之更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和要求。因此各中小学应当根据具体学情和各校实际情况,推广并实行人性化的德育工作模式,制定适合本校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德育工作模式,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彻底摒弃老套的管理模式,坚持“民主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方针;同时鼓励创新,不再把德育实践活动局限于课堂中或校园内,而要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讲授之中,日常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解放天性,学有所得,真正地开启智能化教育,真正实现全面的素质化教育,由此促进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促进德育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师生德育实践活动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中小学校要重视对教育资源平台的利用,按照班级分类探索建立以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德育工作新方法、新模式。例如组织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指导学生自行检索相关法律权益保护的知识,让学生明确现行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什么权利,哪些是绝对不可以做的违法行为,哪些是可以做的合法行为,并整理收集相关学生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例,进行主题讨论,以此既能够通过网络检索强化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和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其次各中小学校也应结合具体现状和发展需求,适当增设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提高信息技术辅助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督促德育工作教师学会并掌握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例如依托信息教育平台开展“微课程设计”“翻转课堂设计”“智慧课堂”等活动,鼓励德育教师选用信息技术作为活动开展手段,根据身边德育事例进行德育活动素材的搜集;或是与邻校开展技术合作,相互观摩、研讨,开展教学研讨座谈会议等,做到互通有无,以切实提高德育师资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效率。(三)善用信息技术积极建设“家校通”平台,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往往离不开学生及家长的通力配合。既校内德育是主导,家庭德育同样也是核心。因此中小学校应综合考虑建设“家校联合德育”平台的需求和要求,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进行架构设计和内容制定。对此可尝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设计:通过实名制的方式进行平台建设,为每位学生在校园网中创设独有的个人账号。通过平台,学生不仅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交流、沟通,还可以通过设有的专门心理辅导咨询、个人光荣榜公示、优秀事迹宣传栏等项目进行相关事务的咨询和资讯的掌握。同时还可通过建议、评价等窗口对德育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提出看法、意见,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评价反馈。不仅如此这一平台同样面向学生家长,设有专门的家长实名制账户,家长可通过平台即时获悉学生在校表现、出勤情况、健康状况等,同时也能及时地将学生在家出现的问题向学校、教师反映,交流探讨,相互反馈和跟踪进度。如此既能让家长对学校德育教师产生更多的信任感,还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实现共同进步。

四、结语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使得教育资源突破了现实边界的束缚,还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大融合、大共享,推动了传统德育工作方式、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因此立足于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的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应紧随时展,正确、全面看待当前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加大对新形势、新发展的重视,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德育工作新机制,力保中小学德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高质与高效,从而为实现中小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刘德2016《互联网时代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考试周刊》第105期。

杨淑英2017《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应对之策——具身德育展望》,《中国特殊教育》第7期。

蒋理2016《现代中学德育教育中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探微》,《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第6期。

漆伟2016《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经验做法》,《发现》(教育版)第1期。

王志刚2016《浅析网络平台下实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和策略》,《中国校外教育》第17期。

作者:毛运兰 单位: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