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特色德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24 08:24:47

高职学校特色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具备时代特色的德育教育的成功实施是高职教育成功的重要考量,也是在教育领域紧追“中国梦”的体现。尤其是幼儿师范类学校,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教育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德育教育;幼儿师范类学校;高职生

德育教育是指对个体进行思想、品德、政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社会未来发展质量和速度。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幼儿师范类学校高职生由于其身份及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德育教育更值得关注。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幼儿师范类高职生急需系统的符合西部地区特色的德育教育。

一、一些西部高职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

1.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缺乏足够重视。这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德育教育关注力度不足,德育课程设立的目的是应对考试,使得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道德实践性,进而导致学校缺乏正确宏观的道德环境导向。与此同时,大学生活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决定了学生素质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方式滞后。尽管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沿袭以往的课堂讲授方式,且教育手段专断、内容陈旧、教师照本宣科,脱离高职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导致现行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依然流于形式、可有可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需要提出有自身特色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有自身特色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终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

二、西部幼儿师范类高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爱和尊重是幼儿师范类高职生的基本素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关注儿童身心全面及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等。这表明,对幼儿师范专业学生而言,师德教育应该是其教育生涯的必备环节之一。针对幼儿师范类高职生德育教育对其职业发展有积极影响,对幼儿园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意义。2.一些高职生普遍存在“关爱不足”的现象。研究表明,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与其道德判断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在道德判断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爱不足及故意伤害别人是中介因素[2]。而在贵州,作为留守儿童的高发地区,自幼成长关爱不足无论在高职生还是本科生中都较为普遍。因此,对西部高职生而言,道德概念及道德认识的普及,及根据相关道德概念和道德认识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3.德育教育工作是所有高校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必要条件。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其培养的学生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及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命运与竞争潜力,因此肩负着与国家命运荣辱与共的使命。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加强学生的内在精神和素质培养对高校而言责无旁贷。

三、创造性地构建西部幼儿师范类高职学校特色德育教育体系的方法

1.根据地区特色实施德育教育。现实生活对个体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充分了解本地区高职生品德、政治观及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实证访谈、实践,不断总结,确立符合地域特色的德育培养及干预方案,并且构建具备地区特色的德育理论框架,将为德育工作创造更为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前期调查发现,影响西部地区高职生德育观的因素有:家庭氛围、年级、专业及父亲的文化程度。因此,促进家庭和学校在德育中的合作机制,强调父亲的家庭环境重的角色行使作用,针对高职生年级间大三学生道德感及亲社会行为倾向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的道德回溯现象,开展针对高职三年级就业及人生观引导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将比教科书式的说教更为有效。2.提倡“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湛若水说:“内外合一谓之至道,知行合一谓之至学,如是则天地乾坤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在我矣。”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一方面应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促使学生道德意识的内化,另一方面应重视道德的实践性,促使学生道德言行一致。有调查认为,高职生生往往认知上积极向上,知善恶,明是非,而在道德行为上,并不联系道德准则。他们在行为上功利性较强,不负责任,自我反省意识差,不顾及社会公德[3]。由此可见,目前德育教育停留的“德知”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德育应该加快“德知”转化为“德行”进程,使高职生做到“知行合一”[3]。只有将道德知识付诸行动,高职院校教德育工作才能获得实质性突破,对未来服务对象是幼儿的师范生而言,尤其重要。德育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幼儿园日常工作中幼儿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师范高职生学会根据道德价值对相关道德现象做出道德评价,对职业相关行为做出道德规则评价,以及对幼儿教师的命令用语进行评价,然后进行行为示范,以充实自己的道德观念,强化幼师职业道德[4]。与此同时,从大一开始的园校合作见习活动开始就要配备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在与幼儿相处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使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从与幼儿接触伊始就得到正强化。3.通过“榜样示范”强化个体的德育行为。就本质而言,道德感、政治感与心理健康感是在特定文化范围内的一种规则衡量体系,文化环境不同,道德准则也不相同。而这些道德准备基本都是通过媒体宣传及团体渲染号召集体共同遵守形成的。研究表明,通过有侧重的宣传一类人或者一类事物,将会在宣传团体范围内树立相关典范。通过典范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意识[5]。德育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榜样作用,每年在固定时间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幼儿教师职业规范进行宣传报道、组织相关行为示范活动,对先进人物进行宣传表彰,倡导师范类高职生将师德素养内化为自身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从而在普及道德准则的同时给高职生一个清晰且现实的道德行为标杆,供高职生借鉴学习。4.重视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师范类高职生的自尊心。自尊,也叫“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体基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6]。当个体体验到自尊感时,他们对其他个体的需要的知觉会显著增加[7][8]。因此,引导幼儿师范类高职生一方面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幼儿,学会理解、认同、赞美他人,使他人感到受到尊重,与此同时,在交往中学会展露自我,获得别人的我尊重与认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重自爱,同时创造机会增加幼儿师范类高职生的成功体验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尊感有利于德育的实践。德育教育在高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墨守成规的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地区幼儿师范类学校应该根据所处地域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新型德育体系,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用性和可实践性。

参考文献:

[1]余秀丽.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康家慧.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145.

[3]马鼎鑫.高校“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4]陈会昌,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

[5]方建移.现代传媒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促进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125-127.

[6]林崇德,编.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1783.

[7]吴小琴.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8]张豹.自恋与共情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228-231.

作者:董世华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