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挑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2-01 08:52:24

高校德育工作挑战与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及选择和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这三者的影响,提出了营造网络资源平台、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和打造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等基本对策,从而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工作;大学生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和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发展模式。人们的通信、购物和出行等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互联网+教育”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终端接收各种开放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那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对策,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全面普及,对社会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中,网络数据库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和最新的资讯消息,开阔了受众的眼界。社会正能量也能通过网络更快传播,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受到美好道德的感化。但同时互联网信息的驳杂与缺乏监督也为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1.对高校德育工作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封闭式环境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托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宣传活动,过去这种校园封闭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往往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崇德向善的氛围中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培育优秀的道德情操。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影响,特别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大学生能够随时从网络上接收到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通过“互联网+”的开放网络平台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打压,企图将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观”强加给中国,网络上充斥着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出现了政治虚无主义和信仰危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受挫、精神苦闷和思想迷茫等现象。由此可见,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适应环境,有针对性的消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2.对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和选择的影响。大学生正是处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发展时期,本身思想比较单纯,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个别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脱离,做出了错误的道德选择,缺乏自觉践行道德实践的能力,违反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缺乏约束。“互联网+”时代网络特别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和维普网等网上数据库的建立,为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查找专业书籍和文章提供了便捷,但也考验着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操守。部分大学生能“知”而不能“行”,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出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学历造假等等现象正是知行认知错位的表现。道德选择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所作的善恶选择、或不同道德价值的选择。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反华宣传,编造散布谣言、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企图通过网络舆论宣传抹黑中国,图谋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社会经验缺乏,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容易被虚假的信息误导,进而盲目的认可和追随。对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特别是引导大学生学习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由此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3.对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的影响。“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单一主体,其权威性受到挑战和质疑。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聆听国内外各种课程和讲座,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知识,和不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进行交流和对话,并根据自己的地域、年龄、专业爱好等因素加入不同的社交网络,如“朋友圈”、“微信群”和“网络社区”等。这时大学生更易于接受那些网络中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观点和看法,而将学校中老师的观点弃之不顾,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其不够专业和权威。同时,由于网络中存在的话语体系不一致现象,不良信息和偏激观点造成的认知偏差,容易使大学生滋生一些不良情绪,促使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主体传统权威提出质疑和挑战。同时有些学校德育教学课程讲授的单一和枯燥,使得大学生对单向的灌输和说教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向能够双向交流的网络舆论平台靠拢,他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议题采取“关注”、“转发”、“评论”和“@”的方式公开发表意见,所涉及的议题更加宽泛自由和贴近生活,使他们没有距离感和压迫感。这些都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导性话语权,使学校德育教育的权威性受到影响,我们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与学生共享话语权,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探索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学习贯彻的讲话精神,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抓住“互联网+”时代机遇,应对挑战,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营造高校德育工作网络资源平台,优化网络环境。高校应该营造一个资源丰富的德育资源网络平台,从研发、技术、人才、资金、设施等各个方面入手,加大投入,将德育教育的相关资源加载在平台之中,包括德育课程视频、案例、文献资料等各个方面的素材,将其提供给教师、学生和家长,以便其学习和交流。同时可以在平台上设置互动栏目,通过与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来答疑解惑,访问者还可以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开启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他人进行理论探讨和互动交流。在这样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道德教化,也能提升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德育资源网络平台也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阵地作用,抢占网络舆情导向的制高点,把握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澄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良性互动机制,应用柔性管理。高校德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师生平等的主客体对话教育关系,使教师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道德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学生能够真实描述自己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和道德实践的体验,通过这种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动态,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流行用语、网络热点问题和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最新资讯消息,要学会换位思考,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要与学生交朋友,借助新媒体交流互动的优势,利用微信、微博、QQ等交流方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他们看问题,利用校园公众号和手机报等新媒体相关道德教育信息,营造和谐的校园道德环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3.打造高素质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和主导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他们不仅应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应该具有敏锐的网络舆情意识并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手段来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还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教育综合素质,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能力。教师可以在德育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或者基于O2O平台的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沙盘演练、模拟训练、视频点播等不同教学方法来优化道德课程教学,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来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估工作,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站稳现实和网络双重讲台,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取得突出效果,就必须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将互联网现代技术手段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创新工作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可、信赖和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人才。

作者:代璐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思政课部

参考文献:

[1]王健.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6.

[2]栗蕊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多元价值碰撞中的学生主体性发展愿景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黄敏慧,郭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5(10Z).

[4]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