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院校医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时间:2022-06-12 09:47:29

专科院校医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未来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医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因此德育工作在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尤其是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专科院校医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并从专业课融入德育教育、改革思政课模式等方面提出应对医学专业德育工作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医学专业;德育工作;现状;改革

1.引言

医学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大类,因其专业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都有其他专业存在差异。医学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能够为国家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才。医德素养的高低一直都是衡量医学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德育教育是实现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道德修养关系到病人的健康以及患者家庭的幸福。从医学工作的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等方面出发,都有必要加强医学生德育工作,对当前工作现状进行研究梳理,研究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

2.专科院校医学生德育工作现状

专科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多是面向基层医疗单位服务,提高专科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对于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专科学校对于医学生的德育工作还是比较重视,都采取了一定的方法措施来加强德育教育。通过调查发现,多数专科层次的医学生理想信念比较坚定,具有爱国情怀,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认可政府的行动,对于一些有损国家形象的言论能够自觉抵制。其次,根据调查显示,学生认同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医德文化,也希望将来从事医学工作时能为病人解除病痛,也不希望与患者产生任何纠纷。因此,专科层次学生总体上还是保持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2.1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脱离工作实际

尽管各院校都采取措施来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发现,专科层次医学院校都制定有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也开展了不少活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脱离实际。某医学专科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心理、文明、公寓等主题活动。但是工作都流于形式,而且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各系部必须完成任务。本应是自愿参加的活动,结果变成了强制参与,很多系部都是应付工作,这使本应起到素质教育作用的德育活动变了味。而一些学生举办活动时有“作秀”的成分,一些活动的组织者只关心活动场面是否热烈,并不关心活动能否真正起到作用,也不关心举办的活动是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否能够吸引到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因此,有的院校举办的活动千篇一律,脱离工作实际,学生自然是不愿多参与,学校如果再搞成强制参与,学生只会更加厌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德育工作效果大大折扣。

2.2专业课与德育工作脱钩

德育工作应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工作,但是在很多院校,都存在着认为德育工作只是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思想,对于专业课中的德育工作有所忽视。很多专科医学院校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都非常重视,但是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应该是伴随着道德修养一并进行的。德育教育只有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考评等方面都带有功利化的色彩,有教师认为只要专业知识过硬,其他方面无足轻重(肖肖,蔡竹,徐晓晨200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专业课教师对于专业技能反复强调,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结果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至于医德之类的都是小事。

2.3大学生思政课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很多高等医学院校中,存在着重“医”轻“文”的现象,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关注要大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对于思政课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学生和教师对思政课也缺乏重视。很多学生一到思政课就提不起精神,再加上个别思政课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思政课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纯粹讲解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脱节,教学内容枯燥,致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厌学情绪(马裕华,杨瑞洪2012)。此外,由于近年来一些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而思政课教师的比例却没有同步提升,导致师生比失衡现象严重,因而授课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始终存在(肖肖,刘涛2009)。在加上很多青年教师开始走上讲台,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虽然也有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实例进行阐述,但往往是实例多,分析少,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一般。

2.4社会变革与学生思想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侯洁2012)。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类信息与思想,学生的价值趋向开始呈现多元化,甚至出现了功利性倾向。例如在择业时更加看重收入高低和福利待遇,对于自身发展的关注减少。针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患者造成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传统的医学道德已经不适用当今社会,只要把技术学会了医学道德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现状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专业院校医学生德育工作改革路径

3.1密切联系学生,引导全面发展

医学院校应树立综合发展思路,倡导构建“全面的人”。在日常教育中,让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均衡发展,给予人文学科更多地支持,减少社会上功利主义风气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困惑,在个人成长发展方面急需指导和帮助。医学院校应抓住学生在个人成长和发展有需求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地域情况,主动寻求社会需要,通过挂钩、结对、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参与社会工作,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走向社会的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福利院、社区等地,开展义工活动或为患者提供基础的护理和咨询,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医者的作用,自觉地将医德内化于心。

3.2将专业课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医学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应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加大对德育目标的重视,开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授课时将专业知识与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身体检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设想自己看病就医时希望医疗工作者怎么对待自己。在讲解专业操作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临床案例,向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焦虑、紧张心理、减少医患纠纷。职业道德体现在点滴行为,通过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医德的认同。

3.3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思政课模式

要想改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变,让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例如在讲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以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奖助学金政策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来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郝惠若2012)。思政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给学生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任务。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或实践,调查完成后通过PPT、视频、文字等形式对实践内容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融入思政课中,也做到了寓德育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4.结语

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精湛技术、高尚医德的高素质人才。而德育教育则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在学生管理,尤其是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德育工作暴露的问题,专科院校要树立全面发展思路,通过将专业课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改革思政课模式,强化学生医德实践等方式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作者:苗敕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肖肖,蔡竹,徐晓晨.新时期医学生隐性德育教育途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9,22(11):70-71.

[2]马裕华,杨瑞洪.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2(10):89-90+96.

[3]肖肖,刘涛.当前医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当代医学,2009(9):111-112.

[4]侯洁.论当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J].读写算(教研版),2012(2):8-9.

[5]郝惠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255+257.